农村贫困人口调查分析
今年9月,我市组织各镇乡(街道)干部进村入户,对2006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兰溪市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辖六个街道六个镇三个乡646个行政村,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66.8万人,其中农户176239户,农业人口537821人。据调查,2006年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1189户54045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0.1%。其中: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9567户22549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2%;1001元至1500元的有11622户31496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9%。贫困人口主要分布黄店、梅江、马涧和柏社等四个经济欠发达乡镇。2006年底四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有8999户25622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8%,为全市贫困人口的47.4%。
二、贫困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造成农村贫困人口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因缺少生产资金造成贫困的有2815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3.3%;
2、因自然灾害造成贫困的有43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2.1%;
3、因残丧失劳动能力造成贫困的有213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0.1%;
4、因子女读书造成贫困的有2474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1.7%;
5、因病造成贫困的有3233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5.3%;
6、因缺少劳动力造成贫困的有1943户,占贫困户总数的9.2%;
7、因孤寡老人多造成贫困的有385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8.2%。其中60岁以上人口4689人,占贫困人口的8.6%,贫困户60岁以上人口中绝大部分是身无子女的孤寡老人、农村的五保户;
8、因自然生存环境恶劣造成贫困的有109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5.2%。贫困对象大部分居住在偏远的行政村和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落后;
9、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贫困有43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2.1%;
10、因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低等原因造成的贫困有310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4.6%。绝大多数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较浓,依赖思想严重。贫困户中文盲、半文盲的有3299人,占贫困人口的6.1%,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了67.6%。
从以上情况分析,因缺少生产资金、因病、因子女读书、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和因孤寡老人多而造成贫困的有14518户,占贫困户的68.5%,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措施对策
1、切实加强扶贫工作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低收入弱势群体的扶贫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专人分管负责,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继续坚持和加强部门单位联系贫困村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2、加快人口集聚和产业转移步伐。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下山移民搬迁计划,用5年时间,力争在2010年前对因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恶劣的高远山区等地区的27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1484户5282人分期分批下山转移,梯度推进,逐步实现穷人下山,富人进城的预期目标。在下山移民中的贫困农民建房、生产、就业及子女就学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和扶持。并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转产转业,组织发展来料加工、农家乐、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真正让下山农民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3、认真开展农业产业化扶贫。牢固树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就是发展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开展结对贫困户活动,从而带动贫困农户提高经济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吸引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使贫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
4、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是贫困家庭致贫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整合资源,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突出农民转移技能培训重点,组织和引导群众向身边的致富典型学习,全面提高我市劳动力素质和转移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
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贫困群众就医难、就学难问题普遍而突出。一是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工作,在提高参保率的同时,提高医疗费报销标准,同时积极探索对特困户实行医疗救助制度。二是积极采取措施,争取减轻和免去贫困家庭子女读书所交纳的学杂费、插班费。三是继续办好敬老院,将孤寡老人吸收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让他们既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又能安度晚年。
六、加强小额信贷支持力
度,重点解决生产资金问题。在农村建立以贫困人口为对象,提供免担保贷款(小额信贷)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发展生产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投资理财,是一种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信贷机构可以将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积极指导贫困人口投资,鼓励他们储蓄,帮助他们理财,提高他们的素质,最终实现扶贫、高还贷率和机构持续发展三者的协调。
第二篇:XX市农村贫困人口调查分析今年9月,我市组织各镇乡(街道)干部进村入户,对2006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兰溪市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辖六个街道六个镇三个乡646个行政村,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66.8万人,其中农户176239户,农业人口537821人。据调查,2006年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1189户54045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0.1%。其中: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9567户22549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2%;1001元至1500元的有11622户31496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9%。贫困人口主要分布黄店、梅江、马涧和柏社等四个经济欠发达乡镇。2006年底四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有8999户25622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8%,为全市贫困人口的47.4%。
二、贫困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造成农村贫困人口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因缺少生产资金造成贫困的有2815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3.3%;
2、因自然灾害造成贫困的有43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2.1%;
3、因残丧失劳动能力造成贫困的有213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0.1%;
4、因子女读书造成贫困的有2474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1.7%;
5、因病造成贫困的有3233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5.3%;
6、因缺少劳动力造成贫困的有1943户,占贫困户总数的9.2%;
7、因孤寡老人多造成贫困的有385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8.2%。其中60岁以上人口4689人,占贫困人口的8.6%,贫困户60岁以上人口中绝大部分是身无子女的孤寡老人、农村的五保户;
8、因自然生存环境恶劣造成贫困的有109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5.2%。贫困对象大部分居住在偏远的行政村和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落后;
9、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贫困有43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2.1%;
10、因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低等原因造成的贫困有310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4.6%。绝大多数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较浓,依赖思想严重。贫困户中文盲、半文盲的有3299人,占贫困人口的6.1%,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了67.6%。
从以上情况分析,因缺少生产资金、因病、因子女读书、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和因孤寡老人多而造成贫困的有14518户,占贫困户的68.5%,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措施对策
1、切实加强扶贫工作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低收入弱势群体的扶贫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专人分管负责,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继续坚持和加强部门单位联系贫困村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2、加快人口集聚和产业转移步伐。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下山移民搬迁计划,用5年时间,力争在2010年前对因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恶劣的高远山区等地区的27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1484户5282人分期分批下山转移,梯度推进,逐步实现穷人下山,富人进城的预期目标。在下山移民中的贫困农民建房、生产、就业及子女就学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和扶持。并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转产转业,组织发展来料加工、农家乐、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真正让下山农民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3、认真开展农业产业化扶贫。牢固树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就是发展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开展结对贫困户活动,从而带动贫困农户提高经济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吸引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使贫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
4、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是贫困家庭致贫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整合资源,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突出农民转移技能培训重点,组织和引导群众向身边的致富典型学习,全面提高我市劳动力素质和转移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
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贫困群众就医难、就学难问题普遍而突出。一是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工作,在提高参保率的同时,提高医疗费报销标准,同时积极探索对特困户实行医疗救助制度。二是积极采取措施,争取减轻和免去贫困家庭子女读书所交纳的学杂费、插班费。三是继续办好敬老院,将孤寡老人吸收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让他们既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又能安度晚年。
六、加强小额信贷支持力度,重点解决生产资金问题。在农村建立以贫困人口为对象,提供免担保贷款(小额信贷)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发展生产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投资理财,是一种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信贷机构可以将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积极指导贫困人口投资,鼓励他们储蓄,帮助他们理财,提高他们的素质,最终实现扶贫、高还贷率和机构持续发展三者的协调。
第三篇: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摸底调查情况的分析报告(推荐)xx镇关于开展
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摸底调查情况的分析报告
县扶贫办、统计局:
为了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我县2011年扶贫工作的最新决策,12月17日,我县召开了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调查前期摸底工作会议。会后,我镇高度重视,迅速动员,组成精干力量,进行摸底排查,圆满完成摸底任务,现将基本情况和分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高度重视,统一思想。12月19日上午,xx镇召开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调查前期摸底工作专题会议,镇长xxx同志传达了县委县政府相关指示精神,要求与会工作人员高度重视此次贫困人口摸底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摸查范围广的诸多不利因素,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切实把摸底工作做实、做足、做细,认真统计,据实统计,按时按质完成摸底任务。
2、组织得力,方法科学。我镇成立了以分管负责人xxx副镇长为组长,抽调统计、扶贫、农办及各村报账员为组员的摸底调查工作组。调查范围为全镇范围内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全部农村居民户和享受农村低保政策的全部农户。调查组人员深入到各行政村村民小组,由报账员按人均纯收入由低到高逐户排查,将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户逐户登记,逐级汇总上报。为确保数据质量,我镇采取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大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着力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懂科学、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巩固提高“两基”水平,小学、初中适龄入学率均达到100%,60%的县区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到2015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6%以上。大力实施教育强市工程,五年投入118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49所、幼儿园244所,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居于全省先进行列。针对上大学贵的问题,建议市财政划拨专项资金,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建立全市贫困学生救助基金,主要用于特困大学生家庭的救助。同时统筹协调慈善机构和县区政府,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对农村贫困户子女和“零就业”家庭子女,制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五)切实落实好农村计划生育各项政策。要强化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基本国情、计生法规、优生优育等宣传教育,大力倡导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增强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自觉性。要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加强经常性管理与服务工作,完善三查服务制度,严格二孩生育证申请、审批制度,从源头上遏制违法生育现象发生。对违法生育的家庭,严格按照《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按规定足额征收社会抚养费。要落实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的各项优惠政策,依据标准,足额兑现到位。不断深化利益导向机制,确实解除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十二五”期间,要实施市县乡计生服务站建设项目,建立功能完备的县乡计生服务体系。实施“母亲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建立以“两网一库四级平台”为基本框架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应用体系。加强对终止妊娠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
(六)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要以解决农村部分贫困群体“看病难、上学贵、子女多”等问题为契机,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就业、医疗、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社会救济和帮扶为补充,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2011年全市力争80%的新增财力和新增资源税用于民生建设,计划投资82亿元,努力办好居民收入、城区交通、沿黄公路、教育百亿工程、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移民搬迁、就业培训、书香榆林、探头“天眼工程”等10件民生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