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八

严格程序规范运作

努力构建互助资金管理长效机制

太白县人民政府

(2010年1月30日)

太白县位于关中西部,地处秦岭腹地,因秦岭主峰太白山在境内而得名。全县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总面积2780平方公里,辖5镇3乡66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其中农业人口3.97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08年10月,我县抢抓被确定为全省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的机遇,深入宣传发动,竞争评审,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相继建立互助资金协会21个。截止目前,该项目覆盖农户2409户(其中贫困户1250户),入会会员1952户(其中:贫困户1150户),占总户数的81%,协会资金总量达到50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85万元,社会捐赠15万元,群众缴纳基准互助金102万元),共为1120户会员发放生产借款343万元,收回借款67万元,扶持新建大棚320座、种植蔬菜6300亩、养殖畜禽2780头(只)、栽植杂果4360亩。通过实施互助资金项目,有效破解了全县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促进了以蔬菜为主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4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84元。

在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农民增收,扶持产业发展

我们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把扎实推进扶贫互助资金项目作为创新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体制,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组织各包抓帮扶部门进村入户帮助群众定规划、搞培训、促协调、扶产业、办实事、促增收,最大程度发挥互助资金的作用与效益。按照“川道蔬菜、山坡果药、全县畜禽”的产业布局,确定了21个互助资金试点村,对贫困户和发展设施农业、特色产业的会员,优先借款,重点扶持,建成了蔬菜专业村7个,杂果专业村11个,养殖专业村3个,做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为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产业基础。2009年,在互助资金的帮扶带动下,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较上年增加0.5万亩,发展杂果2.15万亩、中药材2048亩,畜禽存栏新增3万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56元,较上年净增1251元。

二、强化工作保障,夯实试点基础

扶贫互助资金是一项新生事物,试点工作之初,我们强化组织领导和资金配套两个保障,顺利打开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局面。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我们及时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制;调整充实了县扶贫办领导班子,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各乡镇确定了分管领导和扶贫专职干部,落实了试点责任;21个试点村把公道正派、乐于奉献的党员致富示范户、经济能人和致富能手选进协会领导班子,明确互助资金协会理事长法人责任,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二是落实资金保障。互助资金刚

刚起步,资金规模小(每个协会近25万元),运行费用紧缺,我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2009年试点村配套资金33万元,落实工作经费10万元,使每个协会达到“五有”(有稳定的办公地点及设备;有牌子;有协会管理人员分工责任制;有规章制度、周期借款公示、产业项目公布栏;有协会会员和贫困户资料档案)标准。

三、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运作程序

严格管理是互助资金项目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健全制度是互助资金规范运行的关键环节。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及时制定《太白县扶贫互助资金管理办法》、《章程》、《财务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制度,对互助资金各级管理人员、监督人员、服务对象的工作职责、纪律要求和服务范围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了协会健康有序运行。二是建立风险防范制度。制定互助资金财务管理办法,合理设置会计科目,健全会计核算体系,做到用制度管人员、管资金、管事务。大力推行互助资金公示制度、月报制度、催收制度和监督制度,加强对借款、用款、收款的全程监管,确保了资金安全。我们共为1120户会员发放生产借款343万元,到目前尚未发生一起逾期借款,未出现一例坏账。三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县上建立了扶贫办、财政局、信用联社三方联席会议制度,试点乡镇建立乡镇政府、财政所、乡镇信用社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发挥智囊团作用,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互助资金健康发展。四是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制定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考核办法,年底对各协会工作实绩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统一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协会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任务落实不力的协会进行通报批评,做到赏罚分明,充分调动了各互助资金协会的工作积极性。我县牛家沟村等三个互助资金协会被评为全省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先进集体,省上为其各奖励5万元;县上为年终考核前五名的互助资金协会各奖励1000元,在全县营造了比拼争先的良好工作氛围。

四、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按照互助资金“不出村、不营利、不脱离生产项目”的封闭运行原则,我们坚持“三个到位”,确保了互助资金安全运行。一是项目审核到位。对申请借款的会员坚持做到逐户核对、逐项目考察,严把项目审批关,使互助资金真正用在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上。二是资金控制到位。采取“因人制宜、区别对待”的方法,对一般性生产项目,借款额度严格控制在3000元以内,对蔬菜大棚、养殖小区等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借款额度控制在5000元以内,既降低了资金风险,又突出了扶持重点。三是检查指导到位。县监察、财政、扶贫、审计等部门坚持定期对试点村会员借款、还款和协会运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解决互助资金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互助资金安全运行。

我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实现了财政扶贫资金由“一次投入,一次使用”向“一次投入,多次使用”的转变,促进了蔬菜、畜牧、杂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使广大贫困户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增强了农民的诚信意识和发展意识,放大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收到了“四两拔千斤”效果。做好互助资金试点,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要有一个好制度。互助资金试点是一项新工作,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差。因此,必须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互助资金管理制度,才能做到“有章可依”。

要有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班子,是互助资金实现规范运行的根本。因此,要把公道正派、乐于奉献的致富示范户、经济能人和致富能手选进协会领导班子,重视人才、使用人才,才能提高试点工作水平。

要有一个好机制。健全的运行机制是互助资金协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把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与产业开发、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互助资金协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有一个好产业。发展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选择一个好产业作为互助资金发挥作用的载体,通过重点扶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十八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十八

高度重视齐抓共管

切实加快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实施步伐

西乡县人民政府

(2010年1月30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西乡县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工程实施总体和进展情况、主要做法作以大会交流发言。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基本情况

西乡县是国务院确定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位于陕西南部、汉中市以东,全县总面积3240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267个行政村,总人口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3万人。全县耕地面积43.2万亩,其中山区丘陵面积占93%。农业主导产业以茶叶、生猪为主,还有核桃、板栗、烤烟和花椒等特色林果产业。2009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

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和《汉中市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年我县175个贫困村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村,

1.95万户8.2万人需要进行移民搬迁。通过近十年的扶贫移民搬迁,极大地改善了7500户32000人的生存条件,但仍有1.2万户5万余人生活在交通不便、土地贫瘠、高寒、边远的山区,脱贫难度大,急需移民搬迁。为此,我县把扶贫移民搬迁作为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广大贫困群众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2009年省扶贫办下达了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项目计划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按照“集中开发、整体搬迁”工作思路,确定将白龙塘镇碾子沟村、茶镇老渔坝村作为“千村移民示范点”,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精心组织实施,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总投入资金780余万元,建成集中移民安置点2个,搬迁贫困群众45户190人,他们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增收路子更为广阔,移民搬迁成效已初步显现。

二、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实施进展情况

我县白龙塘镇碾子沟村移民点位于西乡县城东北角32公里处,属山区贫困村,全村4个村民小组,232户737人,交通条件差,人多地少,村民居住环境恶劣。该村为2008年启动的扶贫重点村,全村50%的农户靠务农为生,200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茶镇老渔坝村是我县东部毗邻石泉县的一个贫困山区村,辖6个村民小组,427户1654人,有耕地2235亩,200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680元。该村为2002年实施的扶贫重点村,多数农户居住在公路两边的山坡上,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滞后。

白龙塘镇碾子沟村移民点按照规划,占地41亩,安排移民搬迁46户,总投资855万元。目前,已完成宅基地开挖30亩,首期安置22户搬迁户,投资455万元,其中移民补助资金35.46万元,群众自筹349.54万元,整合部门资金70万元。目前,22户搬迁户房屋已全部竣工,配套设施齐全,21户已迁

入新居。茶镇老渔坝村移民点开挖回垫宅基地200亩,规划安排250户搬迁户,预计投资总额4500万元。目前,200亩宅基地整理回垫结束,首期安排的23户移民户房屋正在修建之中。以上2个移民示范点的道路硬化、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已全部到位。

三、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取得良好成效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移民搬迁示范点工作,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示范点建设事宜,落实县级领导牵头主抓项目建设。县委书记车国珍和县长刘颙多次到2个示范点组织召开会议,指导、协调移民点建设。其他县级领导多次到移民点了解情况,督促工作。县人大主任刘启安先后7次到白龙塘镇碾子沟村示范点现场办公,研究设计规划,确定搬迁对象,现场协调土地、资金等实际困难,并安排人大常委会一名副主任带领有关部门深入到现场具体指导。由于移民点工作进展较快,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市、县人大代表于2009年11月下旬对我县白龙塘镇碾子沟村移民点进行了视察,市县人大代表对该移民点的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县政协主席程华新先后6次到茶镇移民点召开有关会议,帮助解决问题,并于2009年11月19日组织县政协委员对茶镇移民点进行视察,邀请有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移民点建设出策献计。为方便协调,县委、县政府对两个移民点各安排一名部门主要领导具体负责协调、指导,并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量化,年终进行考核。为了促进移民点建设进度,在2009年10月下旬,县委、县政府组织各乡镇书记、镇长和各部门主要领导对移民示范点工作开展观摩交流。县上四大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自参与,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实施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为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项目村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二)超前设计,长远规划。为保证项目村建房达到美观、实用,超前的效果,白龙塘镇碾子沟移民点根据实用、美观、节省资金和土地的原则,县政府专门安排县设计室对示范点建房图纸重新完善,新设计的效果图、结构图出来后,经搬迁户广泛讨论,又进行了局部调整,直到群众满意。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搬迁户的文化体育建设,将村委会用地、文体广场、路灯,供排水和垃圾处理等都进行了合理规划,确保在建设中同步实施。

茶镇移民点占地200余亩,规划搬迁250户,设计规划单位成都蓝格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和县设计室技术人员深入搬迁户和当地机关、学校、村民中广泛征求意见,并将效果图在移民搬迁点进行展示,设计方案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和满意。该移民点村委会、卫生室、广场、文体娱乐场所齐全,建成后将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三)整合资金,形成合力。为了确保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项目村建设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搬迁户经济负担,我县在实施搬迁项目中,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县委办、县政府办、计划、交通、农业、国土、城建、林业、水利、电力、库区、扶贫、广电、组织、文体、卫生等16个部门,成立协调办公室进行督促检查,部门定期汇报,形成了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针对示范点宅基地整理、供排水、道路硬化、供电、就医、文体活动等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大的实际,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召集相关部门落实整合项目及资金。白龙塘镇碾子沟移民点由水利、扶贫、农业、交通、电力等部门整合资金70余万元,帮助移民点解决了供排水、街道硬化、用电入户、沼气池建设设施等。茶镇老渔坝移民点由交通、计划、水利、库区办、电力、组织、卫生、农业等部门通力配合,为移民点安全饮水、电网改造、沼气池建设、街道给

排水、阵地建设等配套项目15个,落实资金160万元。同时,针对移民点宅基地回垫工程方量大的情况,县上领导经过多次协调,充分利用“十天”高速路建设中的机械设备,废弃石渣进行回垫碾压,极大地节约了移民点建设的成本投入。

(四)程序到位,对象准确。移民搬迁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搬迁户切身利益的好事。我县为了把这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县、乡(镇)、村干部多次深入到每一户搬迁户家中逐户宣传搬迁政策,了解居住环境、家庭收入、经济来源,确保将最困难群众列为搬迁对象。根据户主申请,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审查,初步确定搬迁户名单,在搬出地和镇政府公示栏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直到群众无异议后登记造册,建档立卡,经县、乡审查审批后,最终确定为搬迁户。

在房屋修建中,县上要求施工单位必须有相应的资质证书,同时充分尊重搬迁户意愿,愿意统一修建的由搬迁户推选出3—5名代表和施工方进行协商,并全程负责工程监督;群众现有的建筑材料,按照市场价格交给施工方使用,亲朋好友帮工的进行折价计币,由于对象筛选严格,程序规范到位、细致,群众对搬迁户对象的确定和建房质量十分满意。

四、几点体会

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是一项全面提高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质量,切实改善广大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的民生工程,在项目的实施中我县有以下五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是搬迁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我县把移民搬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列入部门、乡镇目标责任考核,强化乡镇、部门的责任,明确工作目标,扶贫部门明确干部包抓移民点,督促协调移民搬迁工作开展,保证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及早动手,提前部署,在省上控制规模计划下达前就开展了移民点的确定和安置地选址等工作,有效地保证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按期完成。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四季度分别控制在20%四是强化监督管理,促进规范运作。要求村两委会既要加强对互助资金协会的领导和支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又不能干预互助协会的具体管理,确保互助协会独立运行;项目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日常监测和定期评估工作,坚持月报表、季检查、半年和年终考核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和主管部门对互助资金监督管理的保驾护航作用。

五、突出示范带动,提升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是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的初衷和目标。从我县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看,一是培育壮大了贫困村支柱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围绕建设百万头生猪大县和果业强县目标,我们重点扶持了罗家洼乡西永固等9个生猪养殖示范村,王庄洛城等6个苹果产业重点村和庄头乡郭家庄等5个特色产业示范村。累计发展苹果面积4500亩,建设生猪标准化圈舍145栋,发展庭院式养殖370户,栽植大棚樱桃150亩,种植中药材2600亩,其中5个村已跻身全省优质苹果示范基地,3个村成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9个村成为全县生猪养殖示范村,互助协会日益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培育主导产业、加快村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二是互助资金扶贫到户模式,直接促进了会员户增收。贫困户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缺资金,发展产业举步维艰,扶贫互助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据统计,我县互助协会共扶持种植业106.15万元,养殖业198.2万元,其它产业93万元,会员户收入增幅高于非会员户的30%以上。三是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互济互助的能力。互助协会从筹备到成立,农户全程参与,尤其是协会的运行管理直接由会员自己负责,会员的自我管理、发展能力和民主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据调查,在我县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的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民主管理水平明显高于非项目村。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互助资金项目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开发方式,必将在提高贫困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户增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先进,寻找差距,创新思路,扎实工作,不断提升互助资金的管理水平和资金利用率,推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