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实深入五福村调研督导扶贫工作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5日
为切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5月15日,来宾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李实带队深入到来宾市武宣县五福村,召集镇、村领导及市公安局农村工作队的相关同志,结合该村产业结构调整、贫困户稳固住房、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等工作开展调研和督导。
在座谈会上,五福村干部和三里镇驻点点长首先汇报该村目前脱贫攻坚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难点问题。市公安局驻村工作队员谭绍含也对公安局开展进村入户对应的38户贫困户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三里镇党委书记臧志宏重点对五福
2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在脱贫攻坚中遇到的贫困户“稳固住房”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李实指出,脱贫攻坚是今年的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市公安局党委长期以来都特别重视、高度关注农村联系点的扶贫工作,经常召开专门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出台具体的帮扶措施,目标只有一个: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李实强调,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市公安局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与县乡村干部密切配合,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紧紧围绕村级脱贫“十一有一底”和贫困户脱贫“八有一超”的验收标准,逐一对照,逐一落实,保证不拖后腿,保证实现脱贫目标。
会后,李实还实地查看该村新调整产业木瓜种植基地和新引进的灵芝、木耳培育企业。
第二篇:xx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xx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xx局为确保各项扶贫目标的实现,在永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xx村“两委”的积极配合下,认真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察看了xx村的旅游设施、村组道路、水利设施、人居条件、种养条件、自然资源等情况,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与xx村“两委”班子座谈,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具体了解xx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对切实帮助xx村“理思路,出点子,供信息,找资金,抓管理”,积极谋划驻村扶贫工作新举措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西北部,据乡政府驻地20公里,处于xx县和xx县交界处,xx腹地。2014年,xx村人均纯收入8358元。全村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50亩,退耕还林面积939.1亩,平均海拔2600米,全村有宜林荒地近万亩,主要盛产花椒、老鹰茶、中药材等。村境内有小水电站2座,装机3260kw。全村以种植传统农作物玉米、红薯、土豆为主。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103户436人,党员30人,贫困户24户,贫困人口41人。村内坡高路陡、沟壑纵横,25度以上的坡地占幅员面积的99%以上,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二)贫困原因分析
1.高山移民,交通条件差。xx村除一组以外,全是高
1山移民户,共计72户,耕地都在原居住地,现居住地无耕地和养殖区域,不具备养殖和种植条件,米、油、小菜、肉等生活必须品全靠买。出入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的通组道路,都是“天路”,大部分建在90度悬崖上,最近的通组路要走2小时,最远的要走5小时,时常有飞石,雨天满路泥泞,且年久失修,通行危险且十分困难。就在今年,已出现2起失足掉下悬崖的摔伤事故。肥料、种子、农具等农资运不上去,猪、牛、羊、玉米、土豆等农产品运不下来,90%以上的移民被迫放弃种植养殖,而全村98%的自然资源都在山上,利用率极低。虽有少部分村民在山上进行种植和养殖,由于路途艰险,管理上严重滞后,经济效益差,很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严重制约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农产品项目开发。
2.老鹰茶产业后劲不强。xx村种植老鹰茶3500亩,20万株,今年全村可采茶800亩,实采750亩,采茶15吨,收益120万元。据调查核实,不但村里有50亩的茶叶没采,而且部分村民家中还囤积有成品茶叶。那么5年后,3500亩的茶叶全部可以采摘,产量约为80吨,而且随着树龄的增加,茶叶产量也会不断增加,如此数量,怎么卖,卖给谁,往哪卖。所以现在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老鹰茶的销路问题。这对当初希望靠老鹰茶脱贫致富的农户的积极性有不小的打击。
3.xx旅游项目单一,留人困难。xx博物馆,望xx峡谷,走村道,这就是现在到xx村游客的旅游模式,时间在30分
2钟到60分钟之间,矿泉水都没必要买,更谈不上其它消费。美景加零消费,这对游客来说大峡谷旅游性价比极高,但对xx村及村民的付出没有丁点回报。
4.贫困人口收入结构单一,稳定性差。xx村贫困户23户,贫困人口40人,31人不具备劳动能力,贫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是农业和打零工,低收入且收入极不稳定。
5.养殖业发展徘徊不前。xx村养殖业主要以猪、牛、羊为主,家禽为辅,但大户少、品种杂、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还没有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禽解决油盐钱”的小农经济束缚。今年,全村养猪约50头,养牛约40头,养羊约320头,存栏数很少,没有上规模的养殖户。
6.劳动力素质不高,缺技能。xx村劳动力总数约为29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
7.基层堡垒薄弱。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由于优秀青年外出务工比较多,党员吸收工作难度大,现有党员老龄化严重。据初步统计,全村党员共30名,50岁以上老党员有20名,30岁以下的党员仅3名。
二、因地制宜,探寻脱贫新思路
结合xx村实际,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现对xx村提出如下脱贫思路:
(一)加强宣传发动,消除“等靠要”思想
3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方针政策,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精准扶贫不只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已的事,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支持精准扶贫工作,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精神扶贫,激活群众的潜在发展动力,帮助村民转变落后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二)立足长远,科学制定xx村发展规划
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然后按规划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实施。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认真编制好xx村精准扶贫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统筹安排。
(三)提升老鹰茶产业带动后劲,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
xx村23户贫困户,18户种植有老鹰茶,平均每户种植面积约20亩,每亩栽植70株,一株5年树龄的茶树,可收干茶0.5斤,按干茶的最低市场收购价40元/斤,每亩收益为1400元,20亩收益就为2.8万元。而随着树龄的增加,10年树龄的茶树20亩收益可达16万元。现在全村3500亩的茶树树龄大部分在2-3年之间,随着树龄的增加,产量不断提高,销售越发困难,后续力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所以,我村贫困户要想在短期内脱掉贫困的帽子,就必须迅速解决老鹰茶的销路问题。
41.着力解决老鹰茶的“身份”问题。老鹰茶无生产许可证一直是阻碍老鹰茶走出去的主要原因。现在农户主要以自产自销,散卖零卖为主,没有统一的销售途径,销售困难,价格偏低。办老鹰茶生产许可证初步预算约为6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农业部门、扶贫资金、农户自筹以及社会赞助给予协调解决。
2、依托现有平台,推动老鹰茶产业发展。依托2012年成立的帽壳山老鹰茶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了大瓦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强化老鹰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一体化、统一化管理,壮大老鹰茶产业规模,为农户做好老鹰茶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带动全村及周边农户脱贫致富。
(四)加快村组货运设施建设,提高荒山林地利用率修建缆车通道,解决高山移民运输问题,为高山移民上山运农资,下山运农产品提供便利,这不仅可以减少运输成本,还可以提高村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将显著提高荒山林地利用率,实现村民进一步增收。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2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扶贫资金给予协调解决。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目的地
跟踪落实“桃花观光园工程”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9月27日,村两委组织召开了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举手表决,一致同意此项目的实施,工程施工建设相关事宜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力争在今年年底完工。“桃
5花观光园工程”是xx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子项目,后续将逐步设施建设高山瀑布桃花灌溉渠、玻璃栈道、观光平台等项目。这将极大提高xx村乡村旅游知名度,开展以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等为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公司统一管理,村民入股分红等方式,使乡村旅游成为我村村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加大教育培训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1.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增加劳动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我国当前职业工人缺口大,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籍学生都能得到国家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针对当前农村很多学生初、高中毕业以后就弃学外出务工的现象,结合四川省乐山卫生学校、乐山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点、热门专业,宣传职业资格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就业优势,推荐我村适龄青年及准备外出务工人员到校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和成人教育。
2.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我村劳动力总数约为29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积极协调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得大部分农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多方收集信息扩宽渠道,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
6
(七)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全面抓好党员教育、发展党员等工作。从村上年轻人、转业军人、返乡人员中发现和培养苗子,对条件成熟的要积极引导入党为明年我村换届储备人才。严格按照德才兼备标准和群众公认原则,择优选取优秀的后备人才进行培养,优先把那些在经济建设中成效显著,在服务发展上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选进领导班子,真正做到“有为有位、无为无位”,最大限度的激发全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为扶贫开发积蓄力量。9月,我村已成功发展了一名具有大学学历的年轻党员。
xx局
2015年10月12日
第三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思考**县位于**东部,是**市唯一的一个区定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279.34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69万人。全县辖6镇3乡78个行政村,其中有区定贫困村26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33%。2005年,根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我县在**镇高堆村、甘棠村、西河镇大塘村、广育村、新圩镇壮村村、文圩镇六夏村、陈塘镇福利村、汉豪乡金垌村、黄村镇朋汉村、长坪乡长坪村和夏宜乡芦山村等11个村启动了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2007年又在**镇的城西村、西河镇的瓦冲村、文圩镇的大龙村、新圩镇的六桂村、黄村镇的六埠村、汉豪乡的汉豪村、陈塘镇的青州村和夏宜乡的六洛村启动了第二批”整村推进”工作。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结合本县的实际,以首批11个和二批8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为核心,以扶贫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为重点,整合各种资源,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主导产业基本形成,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首批村已顺利通过区级验收,实现了”整村推进”的预期目标。二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也正在顺利实施中。近期,我们对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村推进”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整村推进”工作,把”整村推进”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工作来抓,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形成”整村推进”的保障机制。县成立了由县长担任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直19个单位主要领导和9个乡镇的乡镇长组成的县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整村推进”工作目标如期实现打下基础。二是制定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整村推进”的责任机制。县委、县政府及时下发了《**县首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2005-2006年)》,明确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重点、主要措施和完成期限。同时,县委、县政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领导目标管理责任状,强化”整村推进”工作责任制。三是领导亲自抓,形成”整村推进”的领导机制。县、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整村推进”工作的开展。为了进一步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县委、县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四家班子领导联系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联系点制度的通知》,县委书记、县长等四家班子领导亲自深入挂钩联系点现场指导”整村推进”工作,帮助解决”整村推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我们按照《**壮族自治区分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的要求,将”整村推进”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发改、交通、扶贫、教育等20个部门。一是明确一把手责任。实行”整村推进”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有”整村推进”责任的单位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整村推进”工作负总责。二是明确部门责任。道路建设项目由发改、交通、扶贫部门负责,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项目主要由水利部门负责,通电项目由水利、电力部门负责,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项目由林业部门负责,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由广电部门负责,通电话项目由通信管理部门负责,村委会办公场所项目由民政部门负责,村级小学校舍等相关项目由教育部门负责,村卫生室项目由卫生部门负责,村计生室项目由人口计生部门负责,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项目由扶贫、劳动保障、农业部门及团委、妇联负责。其他部门也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行业扶贫,为”整村推进”工作作出贡献。三是明确”整村推进”任务。11个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都落实有县直挂钩单位,挂钩单位组织驻村工作队认真调查摸底,对照标准,查找差距,并根据各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定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逐项落实责任到人,限期抓落实。四是明确工作标准。各部门各单位围绕”整村推进”各项指标的建设标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五是明确资金整合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围绕”整村推进”工作规划,落实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参与”整村推进”工作。全县20个职能部门及时行动,组织工作组深入贫困村开展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按照”整村推进”的部门职责,因地制宜制订实施方案,确定帮扶措施,有力地促进部门行业扶贫工作。2005-2006年共整合涉农资金1550多万元,投入到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的村道建设、人饮工程、农田水利、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农村教育、广播电视、职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项目,为”整村推进”工作作出了贡献。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11个首批和8个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每个村都落实有县直单位挂钩定点帮扶,有4个村还有区直单位定点帮扶。2005-2006年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590万元,其中干部捐款36万元,单位帮扶资金70万元,单位和干部捐物折款64万元,帮助农户获得贷款420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又蚕、木薯、水果、养鸡等产业项目,帮助修建村屯道路、桥梁等。如团区委筹集12.5万元(包括实物折款0.8万元)扶持高堆村修建3条村屯路共2公里、资助贫困生40名、帮扶特困户、五保户30户。区石油分公司拨款15万元扶持长坪村修建一座漫水桥,为1100多名瑶族村民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4]下一页
(三)群众参与,科学决策。
1、群众广泛参与制定村级规划。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村民全程参与了村级规划的编制。乡镇政府组织引导群众分析致贫原因,讨论脱贫对策,确定脱贫规划。在此基础上,选好选准扶贫开发项目。组织贫困农户自主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脱贫项目,每个村的项目集中到1-2个种植养殖项目上,基础设施项目由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以及受益群众商定并组织实施。
2、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实施。我们组织贫困户参与项目的实施,以出工投劳方式参与了饮水、沼气池、道路等项目建设。参与式扶贫增强了贫困户在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扶贫开发的责任心。
3、群众参与项目监督。各乡镇把实施的扶贫项目在村委会公开栏公示,增加透明度,把扶贫开发项目变成”阳光工程”,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保证了建设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
(四)创新机制,确保实效。我县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过程中,创新并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从而保证整村推进取得预期效果。
1、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按照中央提出的扶贫开发”省负总责,县抓落实,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我县明确了各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形成了县抓乡(镇)、乡(镇)抓村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
2、健全项目实施运作机制。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加强扶贫开发项目库建设,紧紧围绕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确定当年实施的项目计划,每个项目实施后均进行逐村逐户验收。
3、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机制。一是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资金使用严格履行审核手续,实行逐级和有关监督部门审核、审批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贪污现象的发生。二是项目管理责任制。扶贫项目实行责任制管理,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责任书中对项目实施的内容、质量、时限、责任等进行明确规定。三是审计纪检跟踪制。从项目的申报、实施过程的监督到项目的验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参与,保证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按计划执行;四是扶贫资金项目公开、公示制。进村到户项目在村委会公开栏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使贫困村贫困农户真正受益得实惠。
4、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协调机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14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互相协作,为我县扶贫开发做了大量工作。
5、完善帮扶机制。县组织了县直机关单位帮扶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加强督查,狠抓落实。为了促进”整村推进”工作有效开展,县委、县政府每年组织3-4次督查,重点督查部门职责落实情况、帮助措施到位情况、”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等情况。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全县形成了各方面关注、支持”整村推进”的社会氛围,广大群众投入扶贫开发的热情高涨,从而促进了”整村推进”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整村推进”取得的成效我县实施首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产业开发、搞好富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促进了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了”整村推进”的预期目标。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综合开发、全面治理的方针,在群众参与、集中投入、整村推进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开辟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提高了扶贫开发的成效。我县首批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共11个,这11个贫困村共有自然村285个(其中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共有276个)。2000年底,共有农户总数7634户,总人口29400人,总劳动力16486人。耕地面积23959亩,人均耕地0.81亩,其中水田面积19417亩,人均水田面积0.65亩。林地面积249304亩。2004年底尚有贫困人口(年纯收入924元以下)15686人,占2004年底总人口的30612人的51.24%,其中未解决温饱人口(年纯收入668元以下)3004人,占总人口的9.81%;低收入贫困人口(年纯收入668-924元)12682人,占总人口的41.43%。2005年11个首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883元,比上年增长11.22%,比全县平均增长水平高出1.75个百分点;2006年11个首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216元,比上年增长17.68%,比全县平均增长水平高出6.15个百分点。2006年底,除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外,通过开发式扶贫全面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其中90%以上稳定解决温饱问题。11个首批村村委会所在地都通上了四级砂石公路和电话,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村级道路的占99.3%,通广播电视的占100%,11个村全面解决人畜饮水困难,11个村所有农户都用上了电,每个农户有稳固住房。村级小学校舍无危房,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生辍学率为0,初中生辍学率为1.5%。11个村18-45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17008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培训并掌握1-2门致富技术的劳动力14643人,占86%。上一页[4]下一页
(一)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道路桥梁建设项目。在首批村实施道路建设项目53个,改扩建村四级路2条5公里,新建村屯道路42条108公里,新建桥梁9座292延米。总投资686.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8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61.2万元。这些道路的建成,解决了11个首批贫困村农户6145户23358人的行路难问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人饮工程项目。在首批村修建人饮工程8处,总投资104.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2万元,解决了贫困农户1045户4299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三是建设水利工程项目1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维修文圩镇双屯灌区大龙渠道。四是沼气池建设项目。在11个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建设沼气池753座,项目总投资12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5.7万元,群众自筹58.3万元,受益农户753户3112人。沼气池入户率达到33.6%,改善了贫困村的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抓好重点产业开发,打牢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基础大力抓好覆盖贫困农户的桑蚕、木薯产业开发,把覆盖贫困农户的产业开发和地方特色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产业化扶贫道路。2005年,在11个首批贫困村实施木薯种植项目,种植良种木薯7340亩,项目总投资41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5万元,群众自筹355万元,有贫困户3670户14500人受益,贫困户种植木薯人均增加收入115元。2006年,在11个首批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实施桑苗推广项目,赠送桑苗给贫困农户种植,扩种优质桑园2000多亩,项目总投资145.4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6.42万元,有贫困户1500户6000多人受益,贫困户种桑养蚕人均增加纯收入200多元。2007年在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实施优质桑苗扶持项目,赠送桑苗给贫困农户种植,扩种优质桑园2000多亩,项目总投资10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1万元,有1500户贫困户6000多人受益,贫困户种桑养蚕人均增收220多元。
第四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思考**县位于**东部,是**市唯一的一个区定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279.34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69万人。全县辖6镇3乡78个行政村,其中有区定贫困村26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33%。
2005年,根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我县在**镇高堆村、甘棠村、西河镇大塘村、广育村、新圩镇壮村村、文圩镇六夏村、陈塘镇福利村、
汉豪乡金垌村、黄村镇朋汉村、长坪乡长坪村和夏宜乡芦山村等11个村启动了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2007年又在**镇的城西村、西河镇的瓦冲村、文圩镇的大龙村、新圩镇的六桂村、黄村镇的六埠村、汉豪乡的汉豪村、陈塘镇的青州村和夏宜乡的六洛村启动了第二批”整村推进”工作。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结合本县的实际,以首批11个和二批8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为核心,以扶贫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为重点,整合各种资源,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主导产业基本形成,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首批村已顺利通过区级验收,实现了”整村推进”的预期目标。二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也正在顺利实施中。近期,我们对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村推进”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整村推进”工作,把”整村推进”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工作来抓,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形成”整村推进”的保障机制。县成立了由县长担任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直19个单位主要领导和9个乡镇的乡镇长组成的县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整村推进”工作目标如期实现打下基础。二是制定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整村推进”的责任机制。县委、县政府及时下发了《**县首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2005-2006年)》,明确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重点、主要措施和完成期限。同时,县委、县政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领导目标管理责任状,强化”整村推进”工作责任制。三是领导亲自抓,形成”整村推进”的领导机制。县、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整村推进”工作的开展。为了进一步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县委、县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四家班子领导联系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联系点制度的通知》,县委书记、县长等四家班子领导亲自深入挂钩联系点现场指导”整村推进”工作,帮助解决”整村推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我们按照《**壮族自治区分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的要求,将”整村推进”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发改、交通、扶贫、教育等20个部门。一是明确一把手责任。实行”整村推进”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有”整村推进”责任的单位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整村推进”工作负总责。二是明确部门责任。道路建设项目由发改、交通、扶贫部门负责,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项目主要由水利部门负责,通电项目由水利、电力部门负责,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项目由林业部门负责,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由广电部门负责,通电话项目由通信管理部门负责,村委会办公场所项目由民政部门负责,村级小学校舍等相关项目由教育部门负责,村卫生室项目由卫生部门负责,村计生室项目由人口计生部门负责,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项目由扶贫、劳动保障、农业部门及团委、妇联负责。其他部门也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行业扶贫,为”整村推进”工作作出贡献。三是明确”整村推进”任务。11个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都落实有县直挂钩单位,挂钩单位组织驻村工作队认真调查摸底,对照标准,查找差距,并根据各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定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逐项落实责任到人,限期抓落实。四是明确工作标准。各部门各单位围绕”整村推进”各项指标的建设标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五是明确资金整合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围绕”整村推进”工作规划,落实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参与”整村推进”工作。全县20个职能部门及时行动,组织工作组深入贫困村开展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按照”整村推进”的部门职责,因地制宜制订实施方案,确定帮扶措施,有力地促进部门行业扶贫工作。2005-2006年共整合涉农资金1550多万元,投入到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的村道建设、人饮工程、农田水利、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农村教育、广播电视、职业技能培训、劳
务输出等项目,为”整村推进”工作作出了贡献。
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11个首批和8个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每个村都落实有县直单位挂钩定点帮扶,有4个村还有区直单位定点帮扶。2005-2006年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590万元,其中干部捐款36万元,单位帮扶资金70万元,单位和干部捐物折款64万元,帮助农户获得贷款420万
元。扶持贫困户发展又蚕、木薯、水果、养鸡等产业项目,帮助修建村屯道路、桥梁等。如团区委筹集12.5万元(包括实物折款0.8万元)扶持高堆村修建3条村屯路共2公里、资助贫困生40名、帮扶特困户、五保户30户。区石油分公司拨款15万元扶持长坪村修建一座漫水桥,为1100多名瑶族村民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
(三)群众参与,科学决策。
1、群众广泛参与制定村级规划。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村民全程参与了村级规划的编制。乡镇政府组织引导群众分析致贫原因,讨论脱贫对策,确定脱贫规划。在此基础上,选好选准扶贫开发项目。组织贫困农户自主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脱贫项目,每个村的项目集中到1-2个种植养殖项目上,基础设施项目由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以及受益群众商定并组织实施。
2、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实施。我们组织贫困户参与项目的实施,以出工投劳方式参与了饮水、沼气池、道路等项目建设。参与式扶贫增强了贫困户在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扶贫开发的责任心。
3、群众参与项目监督。各乡镇把实施的扶贫项目在村委会公开栏公示,增加透明度,把扶贫开发项目变成”阳光工程”,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保证了建设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
(四)创新机制,确保实效。
我县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过程中,创新并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从而保证整村推进取得预期效果。
1、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按照中央提出的扶贫开发”省负总责,县抓落实,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我县明确了各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形成了县抓乡(镇)、乡(镇)抓村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
2、健全项目实施运作机制。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加强扶贫开发项目库建设,紧紧围绕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确定当年实施的项目计划,每个项目实施后均进行逐村逐户验收。
3、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机制。一是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资金使用严格履行审核手续,实行逐级和有关监督部门审核、审批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贪污现象的发生。二是项目管理责任制。扶贫项目实行责任制管理,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责任书中对项目实施的内容、质量、时限、责任等进行明确规定。三是审计纪检跟踪制。从项目的申报、实施过程的监督到项目的验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参与,保证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按计划执行;四是扶贫资金项目公开、公示制。进村到户项目在村委会公开栏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使贫困村贫困农户真正受益得实惠。
4、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协调机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14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互相协作,为我县扶贫开发做了大量工作。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和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目前民族村正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总投资211万元,项目包括通村公路修建及部分道路硬化、茅草房改造、院坝硬化沼气池建设等多项内容,项目实施后,对大大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配套建设的沼气池与畜圈、厕所相连,人畜粪便不仅全部得到处理,改善环境卫生,还可满足村民点灯、做饭、洗澡等。同时每户每年可出栏2-3头猪,沼液可作优质肥料使用。据有关资料推算,每户每年可增收节支1500元至2000元。
(5)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贫困地区往往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中。因此,要将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密切联系起来,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同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户给予资金、物资、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先扶持和适当的奖励。
(6)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扶贫要先扶智,要改变民族村的贫困现状,首先要提高当地群众的教育文化水平,才能提高脱贫致富意识。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升学率,减少失学率,加强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