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减挂钩文章重点汇总]增减挂钩

增减挂钩文章重点汇总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评价与研究展望》

“增减挂钩”制度试点以来,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有:

(1)擅自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或扩大试点范围,有“遍地开花”、“泛滥”之势;

(2)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大肆圈占农村集体土地,耕地复垦成“面子工程”;

(3)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农民“被上楼”,严重侵害农民利益;

(4)违反禁止跨县域范围调剂使用周转指标的规定,挂钩指标“满天飞”;

(5)挂钩周转指标收益分配不规范、不合理

“增减挂钩”制度值得肯定,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是有利于提高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有利于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是有利于城市“合理”增加建设用地数量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利弊分析》

由市场作为主导

这一模式指的是通过完善土地市场的建设,利用市场机制,根据具体需要来组织开展复垦工作。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市场、活跃市场、调整土地价格等有效措施监督市场秩序。政府并不直接参与项目的运作过程,只起到协调、监督的作用。

用地增减挂钩的优势

1调节人口和土地的城镇化过程

2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

通过增减挂钩政策可以促进村庄并聚,缩减城镇和农村的建设差异,推进了城镇基础建设并且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居住环境。此外,把城市和乡村同时划入一个项目区,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行政影响,避免了城乡分解带来的政策实施问题。

3为城镇建设和地方经济争取了发展空间

4提升土地利用率,优化土地结构

挂钩政策执行中的弊端及主要问题

1政策实施试点随意扩大

2大多数采取“先占后补”的方式

3补偿问题落实不到位

《浅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通过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开展,充分挖掘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盘活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缓解了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大力改善农村面貌,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大幅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实现助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局面。

1增减挂钩有效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居住环境

2增减挂钩有效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

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中,依据“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农民居住地向场镇或中心村集中,基本农田向保护区集中”的思路,对项目区内能够拆迁的农村居民点进行统一复耕,科学地规划农民安置区,达到优化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的目的,最终使耕地集中连片,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对农业实行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土地规模效益,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例如真武村通过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实施,对村内废弃宅基地、一户多宅进行了整理,使原来229m2的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少至150m2,盘活出27.8hm2农村建设用地,为城镇建设用地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为真武村增加了27.8hm2耕地数量,通过增减挂钩的实施村内用地结构得到了优化,农用地形成集中连片,农业形成规模经营,农作物产量得到明显提升.

3增减挂钩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减挂钩政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重建新。轻拆旧”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增减挂钩政策旨在通过耕地占补平衡来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对于耕地占补平衡不仅要达到数量平衡,还要做到质量平衡.然而在现实操作中,一些地方只重建新忽视拆旧,从而导致“占优补劣”问题的出现。虽然从数量方面实现了耕地平衡,但是补充耕地的质量难以达到被占用耕地的质量,这与增减挂钩政策的“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不符.

2城乡思维导向导致利益的偏差

3农民的利益受到侵犯。权益得不到保障

4盲目追求建设用地指标。忽略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观察与思考

流程上采取“先建后拆,先用后补”的步骤,即挂钩规划—建设安置小区—配套基础与社会保障设施—居民安置补偿—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耕地占补平衡。

首先,“挂钩”可以有效缓解用地矛盾,推进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响应“保增长、保红线、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

第二,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城市化质量,同时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第三。在促进城市空间功能重构与产业结构调整配置的同时,推进农地规模化经营,加速农村土地流转,突出农村土地市场价值;

最后,“挂钩”作为国土管理调控手段的创新形式和有益尝试。有利于确保新一轮规划的弹性空间和有效实施。

1缺少相应条例或办法来严格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2缺少公开、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来保障农民权益

3缺少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来保障土地集约利用

挂钩项目的选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不足。项目与相关规划不协调,用地冲突现象层出不穷;地方领导更替使规划缺乏相对稳定性;形式主义现象较为普遍,诸多规划只为完成任务,应付检查、验收、考核等。城市空间结构理论表明,经济空间演化沿着递减的土地级差收益曲线依次展开。挂钩项目区一般远离规划的城市空间拓展圈层,导致需要大量土地出让地块来平衡项目资金,既不符合空间经济演化规律,也不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4缺少强制性措施和问责机制来保障周转指标归还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人文风俗、自然条件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因此,开展增减挂钩,不能盲目选取项目区,而应综合考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城镇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资金投入能力、各项规划的进展情况,尤其是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基础及拆迁、补偿意愿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同时,挂钩项目区选点布局应当举行听证、论证,充分听取当地农民的意见。2合理确定增减挂钩整理潜力

进行增减挂钩潜力确定时,要充分考虑现实潜力,而不仅局限于理论潜力,使项目区的增减挂钩可行性分析更加准确合理。首先,要充分考虑土壤、地下水、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限制等因素,全面系统地修正现行的潜力测算方法,从而得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整理潜力。其次,潜力分级除了要根据整理增加耕地系数来确定,还应考虑诸如地形地貌、生态效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因素。3多管齐下。多渠道融资

就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的筹集仅依靠政府主导式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利用多渠道筹措,可采用如下方式:把收取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专项资金整合使用;建立异地挂钩机制,实现地区间的用地指标平衡,耕地开垦费用由指标使用地区承担;以土地出让预期收益向金融机构贷款;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个人、企业等参与项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