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荣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青藏高原上的扶贫人
我叫郭晓荣,来自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我工作的单位是囊谦县扶贫开发局,这是国务院最早确定的全国首批贫困县,属于青海省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和1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曾一度达到36%,实现脱贫是这里世世代代人的梦想。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囊谦县于20**年底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全县3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全部脱贫,28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出列。
得知脱贫摘帽的那一刻,我眼泪忍不住地哗哗往下流。贫困不除寝不安,无数个日日夜夜奋战的情景涌上心头,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像电影一样回放在眼前。
我来自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洛川,已经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囊谦县工作了足足29年,其中的13年,我是在扶贫岗位上度过的,我亲身经历了这场伟大的历史工程,见证了囊谦从深度贫困地区走向脱贫摘帽的每一步。
想起刚到囊谦时,由于不懂藏语,我开展工作十分困难。为了克服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我跟藏族群众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在自然交流中主动学习。每学到一个词语时,我立马记录在日记本上,反复的大声地读,而且在语言交流中使用。从简单的一两个词,到一两句话,再到说一口流利的藏语,我花了很大功夫,同时也收获了与藏族群众的友谊,成为了大家眼中“我们的晓荣”。
2007年初,我从基层调动到扶贫局,从事扶贫工作后,我就暗暗对自己说,组织上这么信任,群众这么期待,我一定要把扶贫工作干的很出色。由于精准扶贫既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想要干好,既要“上接天线”,也要“下接地气”,所以我始终坚持着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好习惯,到群众中“拜老师”,到基层一线“找答案”,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也掌握一些与群众沟通的诀窍。
比如。精准扶贫中的‘精准’二字,直接翻译只需要四个字,可老百姓仍旧很难理解。我的办法是“绕圈”,用老百姓身边的事物,多打比方,比如“打你左眼不伤你右眼”“肚子疼决不给你吃头疼药”“像打枪一样,要瞄准病灶,对症下药”……多说几个比喻,就能准确传达‘精准’的政策含义,也让百姓准确的明白。跟群众打交道多了,自己的藏语水平也越来越好,现在,无论是开展基层工作,还是召开群众大会,我的藏语都得心应手,如果自己不说,很多人都把我当成一名地地道道的民族干部了。
20**年5月,我任职囊谦县扶贫局局长,同时担任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州、县、乡的农业、牧业、住建、水利、卫健等十多个业务部门,需要我统筹协调;项目、资金分配引发的矛盾,也都要一一化解。在一件件事情的协调过程中,我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都有了很大地提升。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由于繁忙的工作任务,我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庭,这么多年来,妻子独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也让我满怀愧疚。20**年11月的一天凌晨,我结束工作刚躺下不久,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得到了父亲突发脑出血病危的消息,简单地履行了请假手续和工作交接后,匆忙赶往医院,当见到住进icu、插满管子的父亲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在父亲的病床旁哭了起来,我自责这么多年对家人的亏欠。
这次我们县的脱贫攻坚战打赢了,省里宣布摘帽的那一天我来到父亲的坟前,想有那么多话想对父亲说,在他生前我未能服侍他,在他突然生病的时候,我在脱贫攻坚一线,后来我才迟迟赶到床边,没有送上一口水和吃的,在临终和过世的时候,我仍坚持兼顾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但我相信,父亲在天之灵是理解我支持我的,因为父亲也是一名援青援藏干部,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我看见了父亲是在用毕生的精力服务高原牧区,哪怕我没尽到孝道,在我向心目中不是党员,胜似党员的父亲汇报囊谦县脱贫攻坚战打赢了的时候,我坚信父亲也同样很欣慰,一定原谅我的不孝。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虽然囊谦已经脱贫摘帽了,但迈进小康的征程中还需要我们接续奋斗。我已经做好了再次出发的准备,为让群众生活的越来越好贡献自己全部的心血、智慧和汗水。我也坚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囊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