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工作汇报3篇

【篇一】

xx街道20xx年精准识别贫困户3383户5108人,涉及79个村(其中重点贫困村7个)。其中20xx年共脱贫1872户,2989人,20xx年在巩固20xx年的基础上又脱贫1411户,1922人(其中包括20xx年系统回退957户1197人),并新识别3户9人,返贫2户4人,7个贫困村全部摘帽;未脱贫30户55人,20xx年在再次巩固的基础上实现全部脱贫。

2019年,在巩固全部脱贫的基础上,按照上级指导精神,对原稳定脱贫的贫困户进行重新研判,截止目前,系统内享受政策贫困户共2562户3628人,脱贫不享受政策户共257户464人。现将进几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我们重点采取产业项目、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等措施,着力助推全街道贫困群众有序增收、稳步脱贫,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中:

(一)通过产业项目扶贫

20xx年,重点投资上级资金120万元,自筹资金40万元,其中:建设跋山店子扶贫车间1200平一处,投资54万元,年收益3万元,每年人均增收428元。小伴城投资34万元建设冬暖式高效大棚3座,年收益3万元,每年人均增收971元。大伴城投资34万元建设冬暖式高效大棚1座,年收益1.8万元,每年人均增收239元。荷叶官庄投资37万元建设冬暖式高效大棚2座,年收益1.8万元,每年人均增收504元。

20xx年,重点投资861万元,建设了3.5万平方米的晟以现代农业水培种植项目。通过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覆盖79个村所有3104户贫困群众,年收益36万元,年人均增收200元。

20xx年,投资753.655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大伴城村建设建设钢结构高效大棚9座,

2019年,建设xx街道井峪富升养殖项目一期。项目总投资269万元,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69万元,建设长100米宽18米高标准养殖大棚2座。项目覆盖井峪、友兰等16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33户,481人。项目于2019年9月份已完工,并进行了发包,年收益16.2万元。二期投资176.5万元,建设长100米宽18米高标准养殖大棚2座,于2019年11月4日开标,现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二)金融扶贫

截至目前,全街道已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9136万元,其中富民生产贷18700万元,年户均增收1500-1550元不等。20xx年有10家、20xx年7家、20xx年4家、2019年3家企业参加富民生产贷,按照“户申请、村初审、镇审核、县复查、银行审定”的“五步工作法”,对全部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20xx年有40个村1060户贫困户、20xx年56个村1120户贫困户、20xx年6个村860户、2019年34个村700户贫困户符合条件,参与了富民生产贷。富民农户贷436万元,帮扶贫困人口119人。

(三)光伏扶贫

围绕光伏项目安装快、效果好等优势,一方面,按照“政府流转、财政投资、群众受益”原则,利用荒山荒坡及农户屋顶安装光伏7.7兆瓦,带动贫困户2468户,户均增收约3000元。

(四)工作中解决的实际困难

一是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入手,三年来共解决贫困户危房460余户,除上级补助外,街道办事处投资约25万余元,村集体投资约7500余元,解决贫困户危房208户二是投资200余万元安装净水设备,解决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

二、当前脱贫攻坚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知晓度待提高。街道贫困户整体年龄偏大,70岁以上的贫困户占街道总贫困户数量的70%以上,因年龄原因记性较差,已多次宣传过的政策,多有遗忘现象,导致政策知晓度难以提高。

二是自主脱贫意愿不强。少部分贫困户对发给自己的帮扶收益,存在故意隐瞒现象,甚至以“贫”为荣,靠自己的劳动进行自主脱贫的意愿不够强。

三是改造提升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对“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问题,认识不到位,存有不愿意进行改造的现象,致使街道党工委从街道财政拿出资金,对存有隐患的住房进行修缮及改造。且室内外卫生较差,两委干部及帮扶干部上门打扫卫生。

【篇二】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皖南山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县域面积1126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81个村(社区),人口17.5万,其中农村人口11.9万。20xx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59户10100人,贫困发生率7.1%。截至20xx年底,累计实现1007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全县未脱贫人口31户7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6%。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特别是重庆座谈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以“重补促”“春夏攻势”专项行动为抓手,坚持响鼓重锤,强化责任落实,压茬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截至目前,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59个问题已完成整改,建立各类制度65项。国家和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56个问题,除4个需长期坚持外,其余均整改到位。扎实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大排查,排查出问题220个,已完成整改205个,整改完成率93.2%。

二、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主动“三学”强意识。始终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做到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一是在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上下实功,县委常委会5次专题学习、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县政府常务会7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带动全县上下形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自觉性,思想上防松懈,工作上防滑坡,强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意识二是在融会贯通脱贫攻坚政策上下实功,坚决落实《关于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带头深入基层,县四大班子其他成员自觉压实包保责任,共深入基层开展“四不两直”调研191次;截至7月底,共组织县级培训7期729人次,县直、乡镇、村三级培训2529人次,持续提升扶贫干部政策业务水准,增强落实脱贫攻坚政策的能力和服务意识三是在学以致用先进地区经验上下实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带队,组织11个乡镇党委和县“十大工程”牵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到庐江县、郎溪县、金寨县学习考察脱贫攻坚政策、工作、责任落实等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提升全县上下抓实脱贫攻坚的工作水平,强化了争先进位意识

(二)紧扣“三线”抓重点。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围绕“三线”,突出“三改”,以整改成果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提质增效。一是紧盯中央专项巡视等各类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主线,把抓好巡视整改贯穿全年工作始终,针对中央专项巡视反馈的59项问题,梳理制定了192条整改措施,已经全部完成整改和销号备案,建立各类制度65项,坚决推深做实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率先开展“五问五看”(问认识是否到位,看思想是否出现松懈;问画像是否精准,看病灶是否找实找准;问措施是否精细,看整改是否对标对表;问整改是否到位,看问题是否解决到位;问作风是否转变,看群众是否真正满意)“回头看”工作,压实整改责任,提升整改质量,推动“重补促”、国家及省成效考核、省暗访反馈等各类问题整改,真正把问题的本质搞清楚,把整改的标准搞清楚,持续推进问题整改不断深入,确保问题改彻底、改到位。二是紧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底线,扎实开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大排查工作,共排查问题220个,涉及202户,其中住房安全问题120个,饮水安全问题15个,基本医疗保障问题85个。县委、县政府专题听取汇报,对排查出的问题坚持标准、立行立改,截止目前已解决187户、205个问题,整改完成率达到93.2%,剩余15户危房改造全面开工,9月底前全面完成。把“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大排查纳入常态化工作,实行动态管理。三是紧盯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红线,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深入开展“严强转”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对排查出的239个问题列出整改清单,制定整改措施293条,已对账销号235件,4件转为长期坚持。扎实推进“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警示教育,集中开展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坚决做到边查边改,真改实改。今年以来,县纪委共摸排扶贫领域问题线索21件,经核实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1人,党内严重警告2人,党内警告2人,批评教育第一种形态处理27人。结合xx实际,重点开展扶贫领域“三减一规范”活动:抓实减文减会,推行每月工作“一单提示”,继续实行每月“无会周”制度。抓实减表减数,出台《xx县扶贫信息系统管理办法》。抓实减查减痕,建立“十大工程”政策落实信息平台,变多头布置为集中发布;开展常态化暗访督导,以“四不两直”取代检查督查。规范《扶贫手册》填写,精减档案资料内容,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与上年同期相比,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减少会议3次,精简42.86%,减少发文22件,精简44.9%;全国扶贫信息系统数据质量连续2个季度位于全省并列第一,保持零误差;共下发工作清单6批、任务286条,发布政策信息7批次、措施22732条(次),现场督导整改问题320个,精准抓实扶贫政策落细点位,推动基层把全部精力放到抓工作落实上。

(三)围绕“三业”抓根本。始终坚持“四带一自”“三有一网”“三业一岗”点位扶贫模式,2182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扶贫项目2743个,1551户贫困户实现劳务就业,全面实现有劳动力贫困户“户有一业”“户有一岗”。一是围绕“三色”特色抓产业。持续优化“南桃北油中竹”绿色主导产业布局,全县发展山核桃产业12.8万亩、油茶产业4.5万亩、竹笋产业15.6万亩、茶产业5.15万亩,总产值6.64亿元,亩均收入0.17万元;持续发展黄蜀葵花、黄山贡菊、黄精为主导的中药材种植产业以及小黄牛等“黄色”经济,不断提升高附加值农业产业种植规模水平,引领农业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6个贫困村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遗址传承保护,完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投入231万元建成长安镇梧川村红色乡村旅游景点。二是围绕脱贫意愿抓就业。形成鼓励创业捧一批、转移就业牵一批、基地扶贫拉一批、技能提升扶一批、扶贫驿站推一批、岗位安置搀一批、社保帮扶背一批“七个一批”就业扶贫新机制,实现全县有就业能力贫困劳动者就业帮扶全覆盖;重新认定扶贫车间2家,共吸纳15名贫困劳动者就业,新开发县级农村公益岗位100个,开发乡村两级公益岗位139个,摸排转移就业人员1551人。三是围绕技能培育抓创业。完成就业技能培训32人。给予成功创业的2人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万元。xx镇汪永飞通过创业,养殖3000余只放山鸡,年纯收入3.5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创业脱贫典范。

(四)突出“三零”强基础。始终坚持“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工作机制,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础。一是紧盯识别退出精准确保零遗漏。坚持“应纳尽纳、返贫即入”,推进贫困对象常态化动态管理,对略好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群体全面摸排、动态监测,达到贫困标准的按程序及时纳入,共自然变更增加23人(涉及20户),减少369人;严格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有序推进减贫,确保稳定脱贫。针对2019年计划脱贫14户41人,制定并落实帮扶措施163条,预计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以上。重点监控收入不高脱贫户,摸清核准收支情况,优化帮扶措施,确保脱贫质量。二是紧盯措施精准确保零失误。坚持找准病根,因户、因人分类施策,优化完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落实到户到人帮扶措施20532条,确保帮扶措施精准、工作成效精准;严格执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结合机构改革,适时调整77个县直单位帮扶26个贫困村,81个村(社区)扶贫工作队全面派驻,2154名县、乡干部帮扶所有贫困户。三是紧盯户档梳理确保零缺项。出台《关于户存户档规范化整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扶贫专干、帮扶责任人逐户核查、逐户梳理,确保扶贫手册与系统信息一致,真实反映贫困户实际情况,做到帮扶措施精准,政策落实到位,帮扶成效明显。

(五)立足“三保”抓项目。始终坚持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持续提升项目带贫减贫成效。一是保障项目资金投入。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31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64万元(含20xx年度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奖励100万元),省级651万元,市级616万元,县级1482万元。二是保障项目实施进度。全县共下达扶贫资金项目5批160个,其中产业扶贫项目111个,“双基”建设项目45个,教育、金融、生态、就业项目4个;建立“一个项目一张作战图”机制,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及完成时限,确保项目按时序进度推进;实行“日报告日通报”调度制度,建立周提醒、旬约谈机制,采取超常规手段,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截止目前,160个扶贫项目全部开工,其中完工116个。拨付资金2066.61万元。三是保障资金使用规范。出台《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办法》《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负面清单”》,扶贫项目资金全部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完善“事前预算评审、事中加强监督、事后决算审计”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公示公告制度,切实提高项目绩效管理水平;强化责任追究,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扶贫专项资金等行为,严肃追责问责。

(六)落实“三策”保质量。始终坚持把防止返贫、防范致贫摆在重要位置,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内生动力。一是打牢因病因灾返贫致贫政策补丁,持续落实《xx县巩固提升扶贫成果建立防范边缘户致贫和脱贫户返贫机制的实施意见》《xx县健康脱贫大病医疗再救助实施办法》《xx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及边缘户住房保障实施方案》3项补丁政策,对全县427户脱贫户、边缘户提供政策保障。截止目前,全县共有7户贫困户获得医疗再救助,29户获得住房质量提升补助,21户获得“双防”临时困难救助,共发放补助资金33.06万元。制定出台收入水平略高于贫困户的群体帮扶补丁政策的典型做法得到了省扶贫办、省委宣传部认可,并推上了“学习强国”平台。二是补紧因老因独返贫致贫政策漏洞。大力弘扬敬老养老孝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印发执行《法治护航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完成首例不赡养贫困老人诉讼案审理民事调解(金沙镇金沙村贫困户汪爱莲),督促贫困老年人子女履行赡养责任,树立孝老爱亲的社会正气。签订赡养协议743份,确保885户贫困老人稳定脱贫,有养必赡已形成风气。三是消除因懒因惰返贫致贫政策盲区。积极实施“百村家风家训引领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突出优秀传统家风家训引领,举办家风家训培训班,倡导秉承“勤”“俭”基因,激发内生动力,评选表彰“自强脱贫户”11户,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导向。家风家训引领脱贫的经验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网站采用,并被推上“学习强国”平台。

三、“十大工程”等政策落实情况

1.产业脱贫工程。出台《xx县2019年产业扶贫到户项目实施办法》,安排6个特色种养业扶贫专家组和11个技术服务组,组织90名农技人员、31名产业指导员指导全县81个村(社区)自种自养贫困户产业发展,全县2474户贫困户共发展山核桃林3101亩、油茶林322亩、笋竹两用林2659亩、中药材700亩、茶叶923亩,户均增收3700元以上,贫困户产业达标率76%。结合“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民生工程实施,持续推进26个特色种养殖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其中6个贫困村达到“一村一品”标准。设立9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500万元文化旅游产业专项资金,鼓励引导市场经营主体参与扶贫,完善带贫机制,320个经营主体参与带动贫困户2572户。大力推广“电商企业+基地十合作社+贫困户”“你种我销、你养我卖”等电商扶贫模式,建立本地适合网销贫困村自产特色农产品信息库,联系电商企业进行网销,帮助贫困村实现网销农特产品近300万元。马道悠然、淘食壹号电商公司借助淘宝、拼多多、微店等互联网渠道销售农村群众自产的菊花、黑猪肉等农产品,并安排16名贫困人口就业,获评宣城十佳电商扶贫企业。15个村级光伏电站在全市率先实行市场化运营管护机制。出台《xx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实施细则》,大部分收益直接分配给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用以开展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等。

2.就业脱贫工程。县级选聘村级公益扶贫岗位100人,乡镇及村自主开发公益岗位139人,坚持“谁申报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规范公益岗位补贴审批发放流程。重新认定扶贫车间2家,吸纳15名贫困劳动者就业。

3.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全面完成54户、104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基础上(因搬迁后死亡、嫁娶等自然变更,目前52户、106人),结合产业、就业、金融、社保等扶贫政策,持续抓好后续帮扶工作,其中发展特色种养业34户,发展户用光伏扶贫8户,提供就业务工补贴16户,落实小额信贷24户,纳入兜底保障22户。

4.生态保护脱贫工程。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分别发放21个贫困村、726户贫困户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48.06万元、18.58万元。开发生态信息员岗位86个、生态护林员50个,人均月收入分别为80元、500元。

5.教育扶贫工程。建档立卡家庭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无辍学失学现象。发放各级各类学校春季学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资助资金30.2925万元,受助345人。发放雨露计划春季学期补助贫困学生113人次、16.95万元。

7.健康脱贫工程。出台《关于规范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年履约4次,对长期外出、无诊疗需求且无法按时接受履约服务的贫困人口,按其自愿原则,可不进行签约服务。坚持现行标准,统一执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健康脱贫政策。截至目前,全县享受“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保政策贫困人口补偿9304人次,补偿金额524.97万元,其中新农合补偿411.72万元,大病保险补偿308人次、40.11万元,医疗救助851人次、50.51万元,“351”政府兜底81人次、2.39万元,“180”补偿2407人次、20.24万元。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抓好脱贫攻坚普查工作。通过自查与排查的方式,围绕普查内容,持续开展信息排查汇总工作,确保普查时医保和扶贫信息系统中2020年贫困人口参保状态信息一致,持续开展医保扶贫受益宣传,做好重点人群普查准备,确保普查结果真实。

(四)推进医保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推进医保信息系统运维工作,针对新上线的医保国卫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制订措施,及早加以解决。不断完善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做好跨省即时结报工作,推进医保电子凭证的推广、激活和应用。改进完善定点服务监管,探索引进医保智能监管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医疗服务监管。提供个性化需求,实现医保系统与扶贫系统、民政系统无缝对接,实时抓取动态改变的贫困人口信息和医疗救助人员信息,精准实施综合医保“一站式”结算。

(五)遏制贫困人口过度医疗。结合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通过现场检查、病历评审等形式,严查医疗机构日常诊疗行为,落实安徽省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负面清单要求,医疗机构加强贫困人口就医管理,引导贫困人口合理就医,防止因贫困人口自身原因产生过度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