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学习体会—金融篇
…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更加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即由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地以市场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一、市场从何而来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我国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此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发展中市场、发展中体制、发展中经济、发展中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键是发展。
中国要谋求科学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市场制度。这既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实现和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市场制度,经济和社会的运行就没有载体,物质和科技的力量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就无法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发展也就不能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基本比例关系方面,更表现在市场落后和市场制度缺损的现象广泛存在。在物质瓶颈的背后存在着市场制度瓶颈。比如,2003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过热,宏观调控一时难以到位,就是市场制度缺损和市场落后的表现。说到底,现阶段我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可以从市场制度缺损找到症结,其中金融制度缺损处于矛盾和问题的核心。
那么,市场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可以通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下两种市场在形成过程、推动机制上的比较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两种市场的形成过程不同。考察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资本主义市场主要是自发生长形成的。早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个体自生自灭的、充满剥削压迫的曲折发展过程,因而也可以看成是原生态的、以个体为中心的、低效率的、非社会化的,不是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平等的。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是在自觉建设中形成的,带有很强的开发性特征,能够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结合起来,表现为自觉的、主动的、赶超的、高效率的、系统的市场建设,它把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作为自身的根本目标。其次,两种市场的推动机制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的思想基础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宣扬私利至上,把私人财产权利及其保护作为其市场制度的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发展演化出了符合资本家利益的制度体系,以个人或私人组织对财富的无限制追求来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身的目标,并通过公有财产权利的不断发育、改进,发展出效率更高、激励更强、公众受益更多的形式,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在此现实条件下只能通过市场建设的形式来实现经济建设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目标。当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建设,既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也与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同,不是以社会目标取代经济目标,而是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共赢。
从起源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发市场建设强调效率,忽视社会公平,只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加深,才在一定程度上顾及社会公平。从现实来看,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了保持在市场建设中的领先地位,极力宣扬新自由主义,尽量把市场发展说成是自发的、原生态的,使发展中国家误认为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建设市场。这就使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市场建设方面无所作为,与发达资本主义的发展差距固定化、长期化、扩大化,在市场能力、业绩、效率等诸多方面永远处于劣势,从而在全球化环境中无法建设自己的市场,只能跟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对接。
事实上,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市场逐渐由自发生长向自主建设形态转化,并在数百年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不断演进的发展过程。经过市场制度的长期建设,现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相适应的市场体系。我们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不能忽视政府在资本主义市场建设中曾发挥的历史推动作用,更不能忽视政府干预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不能单纯地认为经济运行面临的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只要在国家对经济运行实行总量和结构调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万事大吉了。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现有市场落后和市场制度缺损的国情下,我国不只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市场进行简单的修复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市场建设来消除制度瓶颈制约,创造性地建设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市场制度和市场体系。这是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谋求发展的惟一选择,是实现自觉、主动、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容。
我国的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建设过程。开发性金融涉足的很多领域都反映了这种过程。因此我们说,市场是建设出来的,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然,市场经济的产生有早有晚,其发展也有快有慢。比如,资本主义首先发源于英荷两国,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较早。也正是因为英国市场经济发展最充分,市场经济特别是金融、贸易、会计等(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方面的很多理论和制度,便发源于英国。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像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成就于英国。但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任何国家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越是后发的市场经济,政府的推动作用越大,由此也可以说市场是能够建设的,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市场更是建设出来的。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看,国内不少人对市场建设问题的认识还是极其薄弱的。不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不能自觉、主动地运用客观规律,加快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建设。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结合多年来开发性金融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建设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自发”市场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结合我们自己的国情,准确认识和把握市场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准确认识和把握市场建设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实践中对开发性金融进行准确定位,在开发性金融工作中更加主动、自觉、努力,使开发性金融充分发挥功效,从而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市场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诸领域,开发性金融市场建设的途径是独特的
当前,中央把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条重要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我们要以开发性金融的发展推进市场建设,进而推动和影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整地体现和服务于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在开发性金融实践中,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这种认识,是多年来我们跟各地政府的金融合作中不断加深的。只要认清二者之间关系,我们当前搞市场建设,以市场建设缓解社会瓶颈,就有了理论基础,在实践上就能站住脚跟。10多年来,开行市场建设的方法之所以非常有效,就是因为我们立足于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稳固基础,能够借助开发性金融合作聚集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以市场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出社会建设的外部效应。
市场建设折射社会变革内容。从科学发展观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之所以形成瓶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因而未能把社会的各种能力、各种积极因素充分聚合到市场发展中去,并通过市场建设和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发展。我们在这里强调的社会瓶颈,是相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筑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来讲的,主要是指随经济发展而在诸多领域出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当前,社会瓶颈主要表现为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公共服务缺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社会瓶颈领域,过去相当一些人认为,国家没有钱就可以不搞、也不去探索市场化的方法。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社会发展观念,而以市场建设推动社会建设是积极主动的社会发展观念,实践证明是推动社会发展、缓解社会瓶颈的有效手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提出来的,既具有战略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有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来贯彻落实。开发性金融的本质决定了我们进行市场建设必然要涉足社会瓶颈领域,必然要与社会发展发生密切关系。实践业已证明,通过开发性金融的方法,以融资推动市场建设,是缓解社会瓶颈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应当立足开行市场建设优势,积极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义无反顾地担负起社会建设的重任,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