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农牧区金融支农的调查与思考

宿迁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实践与思考

本站收录时间:2006-11-1411:44:26

自2000年8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位于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宿迁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紧紧围绕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更新理念,抢抓机遇,创新信贷管理运行机制,提升支农服务水平,在支农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强社、富民、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多赢之路。至2005年末,该市所辖的泗洪农合行及市区、泗阳、沐阳三家农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50.2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43.19亿元,分别占全市金融市场份额21.91%和29.33%,存贷款规模分别是2000年的3.33倍和3.66倍,

2005年全辖实现净利润0.89亿元,比2000年扭亏增盈1.11亿元,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净下降1.89亿元,占比下降33.66个百分点,全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综合实力、支农服务功能、风险管控能力、行业竞争能力均得到明显增强。本文拟对该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近年来信贷支农工作取得的成效、经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策略取向作几点粗浅的探讨。

一、支农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宿迁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始终把立足社区、服务“三农”作为立社之本、发展之源,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支农服务水平,全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仅2005年就累计投放各类支农贷款37.6亿元,惠及全市28.3万个农户,农业贷款增量占比达80%以上。近年来,累计投放贷款100多亿元,重点支持了木材加工、苗木花卉、畜禽水产养殖、食用菌种植、丝绸棉纺、粮油加工、白酒酿造、玻璃灯具、塑料加工等特色产业,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部局和政策导向,拉动了农村优势产业集聚和规模化经营,重点扶持了外向农业、科技农业、订单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积极为“公司+农户”、专业协会、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推动了宿迁作为“中国杨树之乡”、“中国名酒之乡”、“中国螃蟹之乡”、“中国花木之乡”、“华东商品粮基地”等特色基地的建设,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此外,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推动“助学工程”和“扶贫工程”建设,把扶持边缘群体的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协调发展的一

项重要任务,几年来,该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投放助学贷款15320万元,帮助6700多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先后向101个省级重点扶贫乡镇、420个经济薄弱村投放扶贫小额贷款9796万元,受益贫困农户达7.5万户,通过小额贷款支持已脱贫致富的农户达3.97万户,为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取得以下“六项成效”和“五点经验”。

六项成效。一是存贷款规模扩张迅猛,支农实力进一步增强。至2005年末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50.26亿元、43.19亿元,分别比2000年净增35.18亿元、31.43亿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二是支农服务机制得以创新,支农服务水平有进一步提升。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都对信贷支农机制进行了有效创新,如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建立小企业贷款运行机制、实行信贷人员规范操作承诺制、信贷员等级管理、按业务量计酬等办法,充分调动了信贷人员放贷积极性,激活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三农”信贷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也从机制上有效地规避了信贷风险。该市共有93万个农户,农户贷款受益面达51%,约有47万个农户从当地农村信用社获得过贷款支持,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支农贷款已成为城乡居民的“主心骨”和“定心丸”。三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效益明显提高。至2003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已实现社社盈余,2005年盈利总额达0.89亿元,比2000年扭亏增盈1.11亿元。四是信用社自身综合实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农户贷款的发放,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在发展中对多年形成的历史包袱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化解,5年来实现不良贷款占比下降33.66%,余额下降1.89亿元,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有力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五是信贷支农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夯实。通过支农小额贷款的投放,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客户信用档案和服务网络体系,密切了社群关系,有效改善了农村整体社会信用环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社会地位和形象得到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六是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内控管理得到加强,法人治理架构初步形成,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泗洪联社抓住了有利时机,率先在全省成立农村合作银行,泗阳、沐阳两家联社正在积极进行合行组建。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均有进一步提升,

法人治理运作渐趋规范。

五点经验。一是扎根农村,坚持“三农”服务定位,不断强化支农服务意识,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创新支农服务手段,改进贷款方式,建立符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特点的信贷运行管理机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三是在支农实践中,实现社、民、企、政多方共赢,创立了各具特色的支农服务品牌,提升了信合自身形象,并与广大城乡居民结下的鱼水深情,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不竭动力;四是建立起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并重的风险管控长效机制,实现风险可控,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保证;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支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功能与新农村建设所要承担的支农重任不相匹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经过近几年的业务品种和服务功能创新,实现省级范围内的大多数区域联网,但整体上结算渠道、业务品种、服务手段落后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支农服务功能与快速发展的新农村经济形势、市场化建设和消费升级的要求极不适应。

2、农村资金要素的稀缺性决定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组织资金能力与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信贷投入不相称。宿迁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农民总体上还不富裕,资金要素存在稀缺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成为跟进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几年来,四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长慢于贷款增长,组织资金难以适应强劲的信贷投放需求,存贷款运行不够平衡,存贷比居高难下,资金处于高位运行状态。

3、支农理念不能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和谐共振,支农的广度、深度、力度不够,风险管控能力亟待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宿迁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带来农村信贷需求结构呈多元化格局,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出现新变化,这就需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信贷管理机制要进行创新,才能做到与地方经济发展和谐共振。而部分机构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变化形势反映不快、研究不深,工作不能与时俱进,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习惯于老方法、老路子抓经营

管理,被动跟着市场走,信贷支农的广度、深度、力度不够,已难以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和对信贷风险的管控要求。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在立足创造条件,加强对现有员工队伍教育培训的前提下,做好新员工的招收和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高于制度之上的一个企业的生命和灵魂,一个经过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成功企业文化能够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这种文化内涵体现在信贷工作质量上就是“精细化、零缺陷”,体现在贷款营销上就是“先卖信誉、后卖贷款”,体现在市场开发上就是“客户的难题就是我们开发的课题”,体现在服务上就是“零距离、零抱怨、零投诉”。将这些精神、理念、价值进行宣传,让员工进行学习体会宣传,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认同感和归履感受,在支农实践中,锤炼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信贷队伍。

4、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构建合作金融与“三农”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平台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长城”,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深入持久地开展信用建设,银行、政府、司法机关形成互动局面,坚决打击一切逃废债行为,通过建立“黑名单”、经济制裁、信贷“封杀”等办法,构建“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机制,净化社会信用环境,构建“三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