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成效与做法(电子政务理事会)
生态县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市生态办的帮助指导下,我县紧紧围绕生态市建设和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抓住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契机,密切结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全力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大治旧控新力度,加强污染减排工作,加快环保民生问题解决,狠抓各项指标工作落实,圆满完成年度目标责任书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2008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2008年,我县紧紧围绕生态市考核目标,做到任务分解到位,职责到岗到位,具体落实到位,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深化生态建设工作安吉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省市主要领导先后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安吉抓好试点,成为全省典范、全国示范。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成立由书记、县长任组长,省环保局主管处长、市环保局局长和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试点”办公室,由分管副县长兼任主任,县环保局长任常务副主任,确保领导到位,保障有力。同时委托中国环境科学院编制了《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并在10
月25日由国家环境保护部主持召开的生态文明纲要评审会上获原则通过。目前,我县已进一步制定了《安吉县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
二是确定载体,探索模式。在综合评估现有基础和发展方向,统筹兼顾工作传承与思路创新的前提下,安吉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载体,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工作思路,启动实施“环境、产业、素质、服务”四大提升工程,整体推进安吉生态文明建设。并且,在生态县创建指标体系和小康社会综合指标体系基础上,着力构建县一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现已基本形成以“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是突出重点,示范带动。依托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全面开展“一区两线”示范带、示范点建设,基本形成由整体转向细节、由点成线扩面的工作态势,已完成4个精品区块、24个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建设;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中心村升级、自然村扩面、集镇和区域中心村提档工程。累计创建省、市全面小康村38个,新增6个;创建市级生态村28个,新增10个。
四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举办了以“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乡村节”活动,国家环境保护部、省环保局领导亲临安吉给予指导;以“3.25”生态日、“6.5”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多次开展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主题活动,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利用党校等干部教育阵地,组织256名乡镇、机关和村(社区)干部参加生态文明专题
培训,在《今日安吉》、安吉电视台等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生态文明、人人参与的建设氛围。通过各类媒体的宣传和培训活动,全县上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增强,主动性更高,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
(二)实施“811”环境保护行动,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认真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坚持治旧控新,抓好三方面的工作,全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县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县空气质量农村达到一级,城镇二级以内,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为310天达标率为84.9%;环境功能区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85%以上,县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92.3%,省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以内,出境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区域环境噪声符合考核要求。
另一方面,县域综合实力不断提高。随着园区生态化改造的不断推进,突出环境问题的逐步解决,环保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工业功能区集中集约集聚功能不断加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新增项目入园率达65%以上,新兴产业投资比重达43%,三产结构基本保持在10:50:40。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亿元,增长11%,人均gdp突破45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4.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亿元,分别增长32%和25%,增幅位居全市三县两区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83元,分别增长11%和14%,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