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信息生态环境,有效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

构建区域信息生态环境,有效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

——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践报告

顺德区教育局陈锡钊

纵观当前国际形势,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同认识。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强劲,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把教育信息化当作一种政府行为,不断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手段,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一直密切关注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势,并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近年来连续推出了一系列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各级政府和教育决策管理部门对教育信息化也高度重视,宽带教育城域网纷纷建成,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如雨后春笋。近年来,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成效明显,有力地带动了顺德教育稳步迈向现代化。本报告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化教学整合应用、教育信息化科研、规章制度建设等篇幅入手,对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成效和优秀经验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并对后继持续发展思路进行了展望介绍。引言:顺德教育信息化的生态环境观

“教育生态”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以教育作为研究主体内在的互生互动的一种关系,尤其侧重于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对教育生态系统和作为教育生态主体的人的影响。顺德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的基本涵义是:根据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具体情况,通过构建顺德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宏观调控全区各种环境要素,使之处于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创建以师生为主体、应用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促进全区各镇(街道)、各校的优质均衡发展。在实施过程中以创设平衡、共存的信息化生态环境,形成健康、和谐的现代化人文教育生态环境为总体目标,以区域整体推进为教育信息化策略,使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得到合理调配,从而有效地推动顺德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顺德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个奇迹,综合实力曾连续4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一位,“敢为天下先”的顺德人再一次用改革创新思维发展教育,以发展经济的魄力发展教育,以现代化标准发展教育,并开创了一条具有顺德特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顺德以整体、优质、均衡发展的观念,打造了终身教育体系,使得特殊教育、幼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2002年顺德成为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市”,2004年,顺德10个镇(街道)100%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2008年将在全省率先接受广东省教育现代化评估的验收。目前,全区共有幼儿园279年,小学170所,初中41所,完全中学19所,职业技术学校13所,高等院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区在校学生共有328804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共有21386人,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准率为100%。顺德教育信息化是从90年初开始起步发展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主要特征是全面普及计算机教育,在93年确立了把信息技术和英语教育作为顺德教育特色,开始规划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第二阶段是2000年-2005年,这个阶段应该说是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的整合,重点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从根本上推动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方式的变革,这个阶段投入大、成效显著;第三阶段是从2006年到现在,这个阶段是顺德教育信息化提高阶段,中心工作是提升服务,整体推进,广泛深入应用,2006年和2007年被定为教育信息化应用年。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打造,顺德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丰硕成果,顺德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顺德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带动了顺德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奠定坚实发展环境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的复杂系统工程,因而科学规划、重点投入搞好基础建设,营造信息化大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1、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斥巨资分步实施

顺德区委、区政府从实施“科教兴区”的战略出发,早在1993年就制定出全区中小学有关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五年规划,提出中小学全面配备计算机,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要求;1998年又进一步作出新的部署,在学校建设校园网,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并建设信息资源库;2001年初明确作出了《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决定》,制定了《顺德教育发展“十五”规划》、《顺德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并斥巨资支持顺德教育信息化工程。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顺德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顺德现有教育信息化设备总额达5亿。

2、构建专网,打造平台,100%学校实现与省基础教育网络光纤互联。在顺德积极创建数字化城市的大背景下,顺德教育局以“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分步实施、适度超前、注重实效”为原则,大力推进全区的软硬件建设,构建本地教育专网,打造全区教育信息化综合平台。几年前区政府就投入2300万元分二期,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教育信息中心的

一、二期工程建设,利用中国电信光纤搭建了顺德本地教育专网,目前全区中小学校100%通过10m或100m光纤与教育信息中心宽带联接,构建成顺德教育宽带城域网,同时教育信息中心通过10m专用光纤与省基础教育网络互联互通,所有学校共享省基础教育网丰富的资源和信息,整体上顺德实现了高标准的“校校通”

3、重点配套,均衡发展,基本实现“班班通”

全区各中小学校注重与教育专网配套,全面展开“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100%学校拥有完善的校园网络,所有中小学校均按国家标准配备了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室,普通教室大面积配备了多媒体课室平台,课室平台覆盖率为中学100%、小学90%以上,基本实现了“班班通”。全区共有电脑61776台,人机比达5:1,其中高中(含职校)4:

1、初中5:

1、小学6。1。

二、区域软件平台趋于完备,实现“一站式”综合服务

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应用才是关键。顺德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结构科学、格式标准、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综合软件平台,全面深入应用,使之为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社区服务及终身教育提供强有力且实效性的支持。

1、持续完善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建立十大系统和四大基础数据库。目前顺德教育信息化区域性软件平台已趋于完备,建立了全区统一的基础应用平台,实现了“一站式”登录综合性服务,内含十大系统和四大基础数据库:十大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邮件系统、教师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教学仪器管理系统、资源库系统、视频会议视频点播系统、即时通信系统、校讯通系统;四大基础数据库包括全区28万多学生的基础数据库、1.6万多教师的基础数据库、校产和教学仪器基础数据库;建成了统一身份认证的教育信息门户网站,真正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了试点学校的“一卡通”管理;实现了“教育信息网——校园网——移动网”的互联互通。本平台从技术上主要采用数据集中easp模式进行构建,各单位业务数据逻辑分离,系统采用b/s架构、支持群集管理,在大用户量、群件协作性能、易用性上表现优秀。目前数据中心应用平台及各子系统业务上覆盖了全区所有的教育管理、教科研组织、教学单位及各单位部门,为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学单位提供了统一的上下、内部传达的信息、公文、申报、审批、文档管理等综合业务工具。本系统实现了以统一的软件基础应用开发平台为基础,在其上搭建了包含学生、教师、学校资产、教育装备、教育科研、学校卫生保健、学校体育竞赛等覆盖了全区教育单位的10大业务子系统,整合了教育门户、邮件、教育办公、教育资源、视讯会议、视频点播、即时通讯、继续教育、校讯通、一卡通等众多系统,使全区教管、教学、教研机构实现了统一的应用和数据的一体化服务,消除了以往的“软件孤岛”和“信息孤岛”现象,为区域化教育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电子化办公提供了良好开放的管理平台。由于建设成果突出,06年被广东省信息产业厅评定为“广东省信息化示范单位”。

2、注重终端建设,100%学校建立网站,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工程。在打造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大平台的同时,顺德极其注重教育信息化终端(学校、教师、学生)建设工作,几年前就启动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区政府采用对相关项目给予专项财政补贴的形式促进建设,如对建成校园网的中小学校,按小学15万元、中学25万元标准进行补贴。目前全区各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初见端倪,100%的学校建立了功能完备的学校网站,实现了“校校有门户网站”和“学科有专题主页”,各校均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教育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家校互通,教育教学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如伦教翁祐中学已将数字技术充分运用到教育管理决策、教学过程以及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以校园网为依托,实现了先进的网络化管理,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网络平台和先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优质的教学资源直通每一间课室,有力地支撑了师生的快速发展。

三、资源建设卓有成效,资源形态日益丰富

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亦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顺德人认为建设一个丰富、优质、适合本地教学需要的资源库是为教学服务的根本保证。

1、以应用为导向,多种途径共建优质教育资源库

近年来,顺德除完善软硬件建设外,主要精力集中在资源库建设上,在建库方面主要采用四种途径:

(1)引进:通过区采购中心购买了清华同方、k

12、中教育星、清华永新、国之源、迈达威、人教社等公司的20多个资源产品。(2)整合:通过网上搜集等多种方式找来各种信息资源,然后进行整合,形成规范的优质资源。(3)交流:通过与全国各地的同行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获取优秀资源。(4)共建:即共建共享资源库模式,目的是把老师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从事教科研、创新工作,创造更高的劳动价值,同时也可以集中全区教师的智慧,为全体师生提供最优秀的资源。具体做法是:以教育局牵头,由区教研室为主,电教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发动全区骨干教师和学科能力强的学校参与;按新课标、新教材,分年级、分章节进行开发整合优化,开发、应用、完善、提升同步进行;通过课题形式带动,这样有专家的指导;还拟出了一整套激励机制来做保障,政府每年拿出几十万专用经费资助资源库建设,大部分用于支持和奖励骨干教师的建库工作。由于应用成效显著,省电教馆指定顺德为“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示范区”。

2、教育资源形态丰富,为学科教学提供有效支撑

目前区教育信息中心资源拥有量超过2800g,成为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精品资源中心,全区所有学校和顺德范围内的中国电信adsl用户均可免费登录使用。资源使用率较高,每天按ip地址访问总量平均超过3000人次。从资源质量来看,提供了大量适合一线教学的优秀资源,学科资源符合新大纲,能体现新课标精神,内容充实,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丰富;其中文字、图片、flash动画所占比例较大;各课时内容均有独立资源,章节完整,每课时有固定的教学设计、教学演示、辅助练习、教学素材等环节;相当多的资源为教师原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学科资源与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紧密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师生教学互动提供了崭新的学习支撑平台。此外,各中小学校访问资源库比较快,如网页资源,基本上一秒钟内能打开页面,下载资源简单便捷。全区师生对资源库评价较高,一致认为非常适合一线教师在线备课、现场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全区各校在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如顺德一中的曾惠蘋老师自建的《中学地理教学资源网》和《地理家园网》,容山中学张小明老师自建的《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成为全国知名优秀的学科资源网站。

四、教师信息技能普遍提升,迈向信息化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应用必将带来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革新,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1、建立区、镇、校三级培训体系,大力提升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几年来,顺德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以区、镇、校三级分层推进,区一级主要负责骨干教师的培训,镇一级由骨干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通过专家指导、反思教学、经验交流、专题培训等多种途径,大大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反思与评价能力。据统计,全区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超过10万人次,全区教师通过省级计算机教育初级、中级、高级考试比率分别为100%、97%、32%。如07年就举办了16期区一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项目包括:“intel未来教育培训”、“二期工程项目高级应用培训”、“网络管理高级培训”、“中小学电脑制作指导教师培训”和“网络素材资源制作培训”等,接受培训的骨干教师2570人。近年来,全区通过各类形式培训的骨干教师达14000多人次。我区教师培训方式不断创新,建立了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平台,通过网上进行教师培训,全区教师可随时随地主动学习,提高业务绩能,被动培训变为主动学习,既方便了教师,又减轻了地方财政开支的压力。

2、重点推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标比例达96%

近年来,顺德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目的的培训活动广泛开展,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提升。自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来,顺德区按照省市布署的相关要求,积极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现已完成14700名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小学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均参加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初级培训,总达标比例为96%。

3、教师信息素养显著增强,现代化师资队伍初步形成

强化有序的培训工作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能,有力促进了顺德现代化师资队伍的形成。顺德教育系统全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教师日常教学活动已离不开计算机及网络,大部分学校同类学科教师已实现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公共备课,实现虚拟教研、共享智慧、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各类教育特色网站丰富多彩,学校各学科都建立了专题网站或网页,许多教师都有了自己的博客。

五、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普及,学生信息素养快速提升

多年以来,顺德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各中小学校已经按照课程标准开足了信息技术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快速提升。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应当以实践为导向,以专业为引领,探索多形式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式和途径,深化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取得良好绩效。

5.系统配套,制度保障,特色服务

完善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鼓励各级各类角色参与学校信息化服务,制定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并引入长效评估与检测机制,以评估促发展。总之,顺德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优秀的成效,同时发展道路也任重道远。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时期后,都会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在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样存在着相关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有待于花大力气重点解决。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还需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发展,坚持把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和兼顾区域均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政策体系,把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更高、更新的发展平台,为持续开创顺德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之路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