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审计的手段检查和评价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履行的情况。根据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是其行使经济职权所应承担的责任,个人经济职权的内容有多广泛其承担的责任就有多大。
因此,在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内容不仅包括国有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同时还包括国有企业其他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一、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会计资料真实性
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企业领导人员对本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对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审计是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是会计资料本身的真实性、完整性,包括有无截留国有收益或虚列成本费用设立账外账、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合并范围是否完整、政策运用是否恰当。
二是盈亏真实性问题。重点关注企业营业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等确认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调节利润的问题。
三是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重点关注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合规性,是否存在数额较大的潜在损失或不良资产。
四是参照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等标准,对比分析企业领导人员任职前后投入产出能力指标(成本费用率);营运能力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率);盈利能力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指标,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
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监督等八项要素,其中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中的决策控制以及监督中的内部审计制度的健全性与有效性,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法人治理机构,其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实行运行效果如何。同时应关注企业是否存在管控手段单一或由于管理层级过多,链条过长导致企业运营权利分散,对下属单位管理失控等问题。
(三)企业重大经济决策
企业重大经济决策事关企业的发展。包括。企业重大投资、企业项目投资、重大资本运作、大额采购(含工程招标)业务、大额资金运作(含证券投资、委托理财、资金拆借和资金担保)等。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一是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前,应开展审前调查,向纪检、监察、上级管理机关了解被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即国有企业的环境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固有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的风险所在,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审计程序。
二是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实施审计获取审计证据。具体内容如下:根据评估得出的不同的风险程度,为每一重要事项拟定不同的查账方法;拟定审计程序以供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之用,执行内部控制测试,评价控制风险;根据控制风险水平决定实质性测试的高低,执行实质性测试。
三是实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审计复核,对重大和疑难问题坚持集体研究处理;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注意分清责任界限,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客观评价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对于企业领导干部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要加强综合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规律性。着力于制度上、体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