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牢记初心使命以过硬的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牢记初心使命以过硬的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
同志们:
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根据主题教育关于领导干部讲专题党课的要求,今天我结合前期专题调研情况,以“牢记初心使命以过硬的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题,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认识,与大家讨论交流。
一、坚守为民初心、牢记伟大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人民的领袖,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他语重心长地说:“咱们过去闹革命的时候,共产党是穷苦老百姓的党,就立志为老百姓翻身得解放去奋斗。如今,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还有没有生活困难的老百姓。现在有条件了,更要帮助贫困群众过上好生活。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要帮扶,这才是共产党”“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总书记这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博大情怀,这种发展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心系民生、心系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政治信守,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脱贫、如何脱贫、如何保证脱贫效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两个确保”的目标、“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六个精准”的扶贫方略、“五个一批”的实践路径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结了“六个坚持”的基本经验,提出了脱贫要从方法路径上重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要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涵盖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工作格局、政治保障、科学方法等方面,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一以贯之体现到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实践中,以脱贫攻坚实绩践行初心和使命。
通过主题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贯彻xx政策,就如何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守初心、担使命,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感悟:
(一)要深刻领会扶贫工作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巩固党长期执政基础、推进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深刻阐释了扶贫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一是做好扶贫工作是党的重要使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二是做好扶贫工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总书记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三是做好扶贫工作是贯彻xx政策的重要举措。在x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也是事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大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让各族群众摆脱贫穷、愚昧,才能在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争夺阵地的斗争中赢得主动。只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让各族群众安心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摆脱贫困。四是做好扶贫工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共同使命,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截至20**年,全球仍有8.2亿人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且近年来挨饿人数在逐年增加。正因如此,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减贫列为第一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累计有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6年累计减贫8239万人,年均减贫1300多万人,平均每分钟近30人摘掉贫困帽子。这是当之无愧的让世界震惊和羡慕的发展成就。今天,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仍然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二)要深刻领会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自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成为指导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取得巨大成功,也为全球减贫提供了重要借鉴。联合国大会20**年通过关于消除农村贫困的决议,专门把中国倡导的“精准扶贫”等理念和实践写入其中。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赞:“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必须牢牢把握“精准”这个核心。一是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要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禀赋条件,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路径。二是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扶贫工作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不能空喊口号、好大喜功、盲目蛮干,不能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手榴弹炸跳蚤。要设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做到有序进退、精准推进,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三是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采取有力举措,通过更加精细的工作,瞄准贫困群众精准帮扶,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频道不换。要在精准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重大方针政策上体现高质量,要善于在乡亲们的笑声与哭声中去衡量政策好不好,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要把抓好脱贫攻坚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实际行动。守初心担使命,说到底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抓好脱贫攻坚就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一次最好的检验。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增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结合主题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要学出坚定的初心使命,以脱贫攻坚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效;要学出深厚的人民情怀,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贫困群众的需求当作最大的追求;要学出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问题导向,运用科学方法,把“精准”二字进行到底,把“绣花”功夫下足下好;要学出务实的工作作风,强化使命担当,勇于攻坚克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搞数字脱贫、弄虚作假,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二是深入检视和精准解决脱贫攻坚的突出问题。这次主题教育明确要求实事求是检视问题、查找差距。要正视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统一起来,对共性个性问题一起抓,对显性隐形问题一起查,对短期长期问题一起改。要用心去找寻脱贫攻坚工作的方向、思路和办法,更加精准有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落实扶贫政策、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出现返贫、抓好产业扶贫、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切实把主题教育实际行动转化为推进脱贫攻坚实际效果。脱贫攻坚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对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体检。我们要坚持脱贫攻坚、主题教育“两手抓”“两促进”,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持续强化组织领导,持续聚焦攻坚重点,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持续激发内生动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二、勇于刀刃向内,推进自我革命,深入查找差距不足
近几年来,x村和x村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以“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脱贫攻坚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一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20**年,两个村的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x元和x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均收入分别达到x元和x元。通过富民安居房建设,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达到住房安全标准。二是农村发展条件极大改善。多年困扰贫困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三是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社会合力攻坚的局面基本形成,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营造了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是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氛围更加浓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这次主题教育的学习,深入细致的自我查摆检视,我们深刻认识到当前脱贫攻坚还存在许多短板和薄弱环节,我们的工作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要求、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提质增效水平不高。一是种植结构单一。两个村均为农业村,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葵和食葵,没有实施倒茬轮作,很容易因产量、品质、价格因素制约而影响收入。二是产业化水平不高、土地集约化程度低。由于土地盐碱性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加之处于灌溉水系末端,土地整合难度大,集约种植基础条件不成熟,导致农产品提质增效慢,经济效益低,集体经济薄弱。三是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大,生产成本较高。基层农技人员少,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市场信息不灵,科技对促进农业增收增效贡献率不高。如,x村为少数民族农业村,大部分村民接受农业新科技意识弱,生产经营粗放,科学种植能力不强,成为影响农产品产量、品质和收入的重要因素。
(二)产业扶贫支撑后继乏力。主要表现在,产业脱贫基础不牢固,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营销滞后,脱贫基础不稳。缺乏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畜产品加工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不强,产业发展缺少支撑和保障。靠仅有的加工坊、小温室棚,效益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如,x村的蘑菇大棚,面积x平方米,菌棒x个,对该村x户x人贫困人口来说,带动增收效果不大,实现就业增收的渠道不宽。以上现状制约了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降低了脱贫攻坚的成色,也影响了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
(三)致富带头人和发展经济能人少。村干部中能够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型、创业型带头人相对缺乏。相当一部分村民在“守业受穷”中徘徊不前,有点能力的外出打工创业,回乡无业可创。由于缺乏致富能力,经营管理经验不足,致使集体经济匮乏,无钱办事。村干部开拓创新意识不强,面对困难,除了靠政府支持和项目资金外,找不到更多的增收致富门路。
(四)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一是大分部村民文化程度比较低,发展生产、从事多种经营观念比较落后。二是部分贫困户仍然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身求发展盼富裕愿望不强。三是部分贫困群众思想消极,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不强,自我脱贫内在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五要坚持久久为功,实现脱贫可持续。一是保持政策稳定性。对退出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明确“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具体要求,稳定后续帮扶政策措施,防止运动式脱贫、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再次返贫。二是持续开展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农牧民夜校,定期组织农技、农机、畜牧兽医有关专家为群众教授生产技能。同时,加强手工刺绣、驾驶与维修、烹饪、家政服务、酒店保安等相关专业培训,实现贫困人口创业就业。要有计划地组织村民赴外地观摩学习区内外种植养殖生产技术,增强依靠科学技术增收的本领。三是着力提升医疗保障水平。要严格落实健康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商业补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落实好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制度。要保障乡镇、村卫生室常用药品供给,加强药品监管,采用有效措施遏制农村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农牧民医药费用负担。要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托底保障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有效发挥保障功能。四是提高抗风险能力。推广实施种植保险、养殖保险等风险管控措施,从源头上筑起防止贫困发生的“堤坝”,降低因自然灾害和产业发展风险导致的致贫返贫。五是尽早研究20**年后的减贫工作。探索研究建立以市场化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农村减贫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六要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有过硬的作风。干部作风,关乎脱贫攻坚成败,影响着全面小康的成色。首先,必须筑牢干部干事思想根基,打牢担当作为的思想作风。要把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抓扶贫的重点放在作风建设上,组织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坚持心无旁骛抓脱贫,凝心聚力促攻坚。其次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研究落实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坚持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落实、大调研、大化解活动,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一线工作法,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转变工作作风,提升作战能力。通过打牢坚实的作风取得新战果,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志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要直面问题、找出差距、推进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用心用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上,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要在检视问题中悟初心、在解决问题中践使命,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对标整改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严、细、实的要求,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宏大实践中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