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三级终结相关问题与对策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公共政策学论文
西华师范大学
公共政策学论文
失地农民就业相关问题分析与对策
—-以南充市华凤镇为例
学号:
姓名:
赵蔺,2011071401361
失地农民就业相关问题分析与对策
——以南充市华凤镇为例
摘要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日益加快,中国农民因为乡镇城市化,修铁路公路、学校等一系列原因集体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差,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一旦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因此,需要通过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来解决其生存问题。原本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面临失业的困扰,不得不走出农村,在城市安置地或者离原户籍地不远的城市寻求就业机会,而怎么让农民失地不失业或很好的就业又是一个急需让全社会关注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南充市顺庆区华凤镇为例,就失地农民再就业背景、困难、矛盾,就业后心里适应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积极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通过对华凤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发现其中有待完善的地方,并提出进一步促进其他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的建议。
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目的在于概括论文的基本情况。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本文对现实状况进行分析。最后,概括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说明失地农民就业的意义。首先,介绍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就业等概念,使每个概念有清晰的定义。最后,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目的在于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华凤镇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介绍了华凤镇城市化的现状,说明华凤镇在最近几年里要全面实现城市化。然后,介绍华凤镇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第四部分,介绍华凤镇城市化进程中,华凤镇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具体措施。介绍华凤镇政府提高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款,不仅减轻了华凤镇失地农民的生活压力,而且使华凤镇失地农民创业资金更加充足。第五部分,提出进一步促进华凤镇失地农民就业的建议。首先失地农民自身也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实力。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必须遵循公平原则、统筹城乡原则。其次,进一步促进华凤镇失地农民就业应该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层次、培训方式。再次,进一步促进华凤镇失地农民就业,企业应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人性化服务。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适应力;华凤镇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第一,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并且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这个大浪潮下,地方政府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粗放型的土地外延扩张。作为地方政府强势主导的城镇化进程的结果。地方官员不断把政绩做位自己升迁的垫脚石。衡量一个地方发展快慢的标志主要变成了这个地方城市人口的多少,城市用地的发展。因此农民失地就演变成了道德风险发生的结果,失地农民问题越演越烈。近年来各地区以开发区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模急速扩大,并直接导致失地农民群体数量的激增。第二,在工业化进程的二元背景下即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因此中国要发展就要转变发展模式。政府必须参与城镇化建设,一来可以加快城市发展速度,二来可以缩减预算,减少投入。如果缺乏政府的强行推进,自发的城镇化进程会因为潜在的交易成本过高而受到必然影响。因此,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来看,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二元结构刚性还很强的地区,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过程是制度变迁的内在要求。但最后结果是农民低价出让了农地的一切产权意义上的权利,而地方政府长期又难以保证失地农民有就业机会,从而产生对失地农民的低标准补偿和农民失地后容易失业的问题。
第三,我国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那么不同地区地方政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能力的差异和失地农民问题个体的差异也就不同。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好及目标,因城镇化过程所处的不同阶段而呈现明显的差异,失地农民问题及衍生问题皆以此为前提并且特征各异,地方政府当期给失地农民的内生支付的补偿意愿和支付能力也各不相同。
(二)研究意义
三农问题是我国主要的问题,只有切实解决好农民的生计发展问题,国家才能更好的度过社会转型期,如果失地农民变成无业农民,不仅增加社会负担,一些农民甚至迫于生计,心里扭曲,产生报复社会的举动,一旦造成,这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解决好农民的就业问题,安置好农民的子女教育,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向小康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本文研究现状
本文通过失地农民的一个缩影,截取南充市顺庆区华凤镇的例子说明失地农民的现状,就业状况,政府政策的针对性来说明失地农民必须有一系列促进再就业的规定。
(四)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抽取华凤镇居民,通过走访观察的形式了解其中的具体事项。成功走访38户再就业居民。
二、相关概念分析
(一)失地农民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2]人大代表《:呼吁关注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四川在线2005-03-01(中国人大新闻)
[3]章建民.农民呼唤农业保险中国改革。2003
[4]柏骏-《农民问题》-成因.风险.政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