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群众路线贯穿信访工作全过程

——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活动的调查与思考调查人:赵洪祝(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2日15版)

2011年7月6日,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前坐右二)在景宁畲族自治县考察。浙江省委办公厅提供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较早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在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呈早发多发态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社会和谐稳定,浙江省委把着力点投向基层。从2003年开始,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倡导并带头在全省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工作,推进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探索实践,让各级领导干部到基层去“接地气”,听民声、解民忧、促和谐。这项工作开展9年来,成效明显,成为推动经济繁荣发展、社会长治久安、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谐工程”。

今年10月,绍兴县杨汛桥镇联社村23户农户写来一封信,告诉我一个喜讯,他们即将搬入新居,期盼我能去喝一杯“进屋酒”。这使我想起2009年6月10日在绍兴县下访接待他们时的情景:当年为了支持省重点工程杭甬运河二期改造工程建设,这些村民主动配合和支持拆迁工作,半个月之内自觉腾空、拆除了9000多平方米房子。想不到,由于用地规划调整等多方面因素,村民房子拆了以后,无法得到建设用地指标,只能临时租住其他村民的旧房,有的四世同堂,有的结婚没有新房,有的十几口人“蜗居”在几十平方米的破旧房内。这个问题,有近3年时间了,村民们也一直盼望着解决。当年下访接待他们时,我们详细听了乡亲们的倾诉,了解当时的情况,当场表扬村民顾全大局、支持重点工程建设的做法和精神,要求省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抓紧落实到位,帮助解决困难,让他们早日住上新房。村民拉着我们的手,激动地说:“你们介大的领导,能花时间来面对面地解决我们老百姓的困难,真是做梦都没想到。”

类似这样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案例还有许多。

说到浙江省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活动,还是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并开展起来的。当时,浙江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利益格局的调整,大量社会矛盾从信访渠道反映出来。当年9月18日,习近平同志率省直15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金华市、浦江县党政主要领导在金华市浦江县接待来访群众。下访期间,习近平同志仔细听取来访群众诉求,耐心细致宣讲有关政策和法规,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晚上,他又听取当天接访活动情况汇报。之后连续3年,习近平同志先后到临安市、德清县、衢江区进行下访,实实在在为基层群众解决难题、化解矛盾。在他的亲自带动下,浙江省各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群众逐渐形成制度并坚持下来。实践证明,变被动为主动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根本办法,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才能事半功倍、化解矛盾。

“领导干部下去多了,信访群众上来就少了”——9年来,我们下移工作重心,强化源头处理,“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面对面解决群众难题,对下访工作始终抓紧不放松、不间断这些年来,中央始终强调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并在全国大力推广“县委书记大接访”。2007年3月我到浙江工作以来,每年都安排两个月左右时间到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并确定把景宁、淳安两个欠发达县作为工作联系点,每年都去看看。省委每年都专题研究省级领导下访接访工作,完善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每位常委同志都建立了联系点。这5年,我先后到玉环县、江山市、绍兴县、衢江区、嘉善县等5个县(市、区)开展下访接访工作,共接访18批来访群众,现场协调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一些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作了面对面的耐心解释。去年,还专门安排时间参加省信访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局领导班子成员一道分析全省信访形势。我觉得,作为省委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履行“一岗双责”,深入研究如何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推动深化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工作,使之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防洪堤”和“减压阀”,架起连接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几年来,我们还阅批了大量的群众来信,包括近年来处理大量的网上来信和留言。每当群众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每当看到群众脸上的笑容,我们就感到特踏实、特欣慰,从内心体会到了竭诚尽力为民办事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5年来,省领导和各级领导干部共同行动,采用公告接访与约访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有访必接,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难必解”的要求,到县、乡镇直接接待群众来访。据统计,2003年以来,我省共有省领导180人次下访接待群众4792批次9133人次;市、县两级领导4.4万人次参加接待群众19万多批次55万人次,上访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今年1—9月,全省共有市、县两级领导6506人次参加接待群众20974批次80765人次,其中当场解决4317件、协调解决2525件、交办13920件,取得良好效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接访形式,大家坐在一起沟通,让老百姓直截了当地诉说,有利于疏导社会情绪,让群众多一份希望、少一些怨气,让干部多一份责任、少一份推诿,让社会多一些和谐因素、少一些不和谐因素。正如有的群众所说的,“过去有事情是我们要求上去见领导,现在是领导主动下来找我们,我们有了说话的地方,问题解决了,心气顺了,也不用去上访了。”

领导干部下访接访,从“背靠背”到“面对面”,从“你上来”到“我下来”,从“你约我”到“我约你”,不但听民声、解民忧,而且面对面接访,让领导干部感同身受群众的困难,既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也便于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当年所强调的:“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各级领导干部通过下访接访,进一步畅通了信访渠道,规范了信访行为,健全了为民办事的长效机制,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了信访总量大幅下降、信访形势逐步好转,为推进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环境。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领导干部要怀真感情,下真功夫,啃“硬骨头”,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着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5年来下访接访使我们深切感受到,群众来信来访体现了他们对党委、政府的信任,所提诉求不管是否合理,但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义不容辞,竭尽全力帮助解决困难,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所以,我经常对基层干部说,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都来自平民百姓家庭,有的干部自己就是挽裤脚上岸来自于农民、出身于农村。对群众信访,绝不能采取敷衍的态度。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为百姓办事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秉承服务意识,怀真感情,下真功夫,解“难疙瘩”,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这样老百姓才会拥护党和政府,我们也才对得起国家公务员的称谓,对得起自己的党性和职责。

2007年7月26日,我们在玉环县接访了7批10人次。其中来自重庆市梁平县的吴伦明反映,他在楚门镇一家企业打工时因工负伤,企业老板不肯垫付医药费,为此他反复上访。我们仔细听了他的倾诉,在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后,协调县里给予上访人救助,劳动保障部门帮助催讨医药费,并在其治愈后安排伤残鉴定,按规定给予补偿。2008年7月4日,在江山市接访时了解到虎山街道店前村罗善有女儿不幸车祸遇难,肇事者家庭贫困,法院判决的赔偿难以执行。我们十分同情,当即提出可采取司法救助,解决燃眉之急。2010年6月10日在衢江区接访时,得知高家镇航头村钉螺蔓延情况严重,侵害了群众身体健康,大家十分着急,立即要求当地政府和省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实施综合治理,杜绝血吸虫病的发生。目前,这一问题已得到解决。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对接访对象来说都是大事,甚至是天大的事。如果我们不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就可能会使事情复杂化,可能会使小问题演变为大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领导干部下访应更加注重一些需要跨地区、跨部门协调的难事。为此,我们同省信访局的同志商量,省级领导干部下访要动真碰硬,带头去解决一些积累性的遗留问题和政策性的疑难问题。2009年6月10日我们在绍兴县接访了3个批次的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都比较大。一批是钱清镇东江小区居民,反映杭甬客运专线设计穿过该小区中心,破坏了该小区的整体环境,造成小区房价大幅“跳水”,居民要求搬迁或补偿;一批是陶堰镇群众要求正在建设并通过该镇的高速公路留出一个互通立交,方便当地出行;还有一批就是前面提到的杨汛桥镇联社村23户村民反映的未按拆迁承诺安置相应宅基地的那件事。前些时候,我们又专程到这几个地方去看了看,了解到这3个问题均已妥善解决,看到群众满意的笑脸,觉得哪怕花再大精力,也是值得的。

经过下访、接访和看信、办信,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群众信访反映集中的问题依然比较多,尤其是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劳资纠纷、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信访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比较集中的信访问题,如何从制度上找原因、寻出路、求解决,治病于未发,防范于未然,是值得深思的。为此,我们根据中央有关精神,通过联席会议等渠道进行组织部署,对信访比较集中的群体性利益问题进行排查梳理,列出了12大类30个问题,省委、省政府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解决之策。特别是今年6月30日,我们赴嘉善县接待了原“东方五七工厂”职工。他们反映在浙江东方机械厂破产清算、职工安置时,未对东方五七工厂54名职工进行安置。在妥善解决好这一事关54名职工利益的问题后,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排查梳理和讨论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妥善解决一些特殊人群的基本养老保障、生活困难补助等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效。

从这件事中,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下访的成效不仅仅在于下访本身,而在于从下访延伸开来,由点到面、由具体事务到政策制度,从根本上、制度上解决好民生问题,这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根本之道。而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就直接找到了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

“基层稳则社会稳,基础强则工作强”——浙江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把信访工作延伸到经常性的群众工作中去,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的任务来抓,着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我们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信访问题需要通过妥善调处,才能予以解决。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化解矛盾,其根本方法是以学习推广“枫桥经验”为总抓手,抓实基层基础工作,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此,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基层基础工作上,不断健全和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机制,力争信访工作的重心下移到村(社区)、企业和基层站所,形成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基层信访工作格局。我们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增加接访时间,加大接访频率,对群众信访诉求争取在第一时间相互对接,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在第一时间帮助解决。

抓好信访基层基础工作,关键是把人员和力量向基层一线充实,进一步提高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的能力。5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基层,先后部署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转作风办实事”、“百名书记下基层蹲点调研”、“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等活动,相继开展了基层信访建设年、基层信访提高年和基层信访巩固年活动,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尤其注重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在全省3万多个村普遍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进一步推进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探索实践,努力促使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浙江已有80%以上的乡镇(街道)、村居(社区)达到了“五个一”标准,即信访工作实现了“一个网络、一支队伍、一套机制、一个场所、一笔经费”要求,初步形成了以省领导下访为推动、以市为团队、以县为主体、以乡镇为基础、以部门为连带,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工作体系。这样,就把省、市、县、乡镇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都“捆绑”在一起,人人肩上都有担子,大家一起来做,形成了一个上下联动的信访工作体系,齐抓共管,合力推进。

基层的首创精神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力量源泉。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到基层调查研究获得了丰富的养分,对基层的工作创新,一直抱着积极倡导和鼓励的态度,支持各地把领导干部定点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跟踪回访、登门听访、电话网络接访等有机结合起来,大胆实践、努力探索,不断改进接访方式,在领导干部下访接访中创造出更多新鲜经验。让我们印象比较深的还有,温州市洞头县针对群众信访热点难点问题,区分轻重缓急,在实践中探索了主要领导点题接访、分管领导预约接访、乡镇部门领导上门接访的“三层接访法”。诸暨市在乡镇(街道)实现工作日门诊、双休日出诊、不定期会诊的“三诊”工作法,乡镇(街道)领导包块包干,每天安排班子成员接待群众来访。东阳市全面推广歌山镇尚侃村“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为主要内容的“五事”制度,随时接待群众来访。永康市在化解信访积案中,探索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坐堂主审、政府职能部门参与会审、司法部门专家陪审的“三堂会审”制度,原原本本看信访材料,原汁原味听信访人诉求,实事求是化解信访事项,有效调和利益矛盾,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工作上的创新不仅丰富了下访接访的方式方法,也有效促进了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活动的深入开展。“经济发展是政绩,维护稳定也是政绩”——9年来,浙江全面实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感,增强了各地各部门处理信访事项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几年,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经济发展是政绩,维护稳定也是政绩。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护社会稳定上,促进浙江长治久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策,全面履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既富一方百姓,也要保一方平安。

为把“一岗双责”落到实处,我们确定了几个有效载体。一是2003年以来,省委书记、省长连续8年在年初与11个市的市委书记、市长签订《信访工作目标管理年度责任书》,市、县、乡也都层层签订,年终结合“平安浙江”综合考核检查责任书落实情况,切实把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落实到党政主要领导身上,纳入到党政干部年度考核和奖惩选拔的日常工作之中二是每年在省“两会”期间召开信访工作座谈会,主要是分析当前信访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三是省委常委会坚持每半年专题召开一次社会稳定形势分析会。像研究经济工作那样研究社会稳定工作,像分析经济问题那样分析信访问题,坚持把信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省委中心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落实。

为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推动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省委先后下发《关于省委常委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制度形式规定了领导干部下乡调查研究、下访约访的工作要求,明确省委常委每年必须到基层下访或约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和定期组织各级机关干部下访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领导干部下访接访作出具体规定。各地各部门也就此出台相应制度,从而形成了省级领导坚持带头接访、市级领导坚持定期接访、县级领导坚持开门接访、乡镇领导坚持随时接访、村居干部坚持上门走访的五级大接访机制,使这项工作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和“家常便饭”,推动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活动深入持久开展下去。

这些年的下访接访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坚持和创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坚持就不可持续,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9年来,省委、省政府从各个方面不断完善下访接访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在坚持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使这项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一是必须从全局高度来谋划和推进信访工作,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工作定位;二是必须在落实第一责任上下功夫、见实效,使每位领导干部都切实担负起责任;三是必须对群众信访问题动真情、真解决,以拳拳之心确保“案结事了”;四是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方法、有策略,不断推进信访工作创新,力求用新举措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点子化解新矛盾,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把“脱离群众的危险”作为摆在全党面前的“四大危险”之一,要求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中央有关文件也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完善群众工作制度,推进用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试点,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中央的论断和决策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今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基层蹲点调研,了解民情,解决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下一步,浙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认识、完善机制、细化措施、加大力度,切实把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工作向纵深推进,不断提高信访工作科学化水平,努力推动浙江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敬启

“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11月15日刊发了秦光荣同志的《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城镇化之路——关于云南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调查与思考》。下期将刊发强卫同志关于青海贫困山区农牧民异地搬迁的调查报告,敬请关注。

第二篇:始终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地方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始终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地方人大工作的全过程

云溪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从明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书。在这份宣言书中,充满了对人民群众浓浓的亲意和爱意。首次提出了“把群众当亲人”的“亲人观”,深刻阐述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就是脱离“亲人”的危险。深刻贯彻落实领会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并用以指导地方人大工作,务必要求我们把密切联系群众当作地方人大的“生命工程”,始终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地方人大工作的全过程。

一、让“沉没”发出“声音”,甘为“亲人”当代言人。把群众当亲人,首先就要聆听“亲人”的声音。当今社会是多层诉求的社会。有些声音“说了也是白说”,有些声音“听了也是白听”,以致“声音”渐渐微小、在喧哗中下沉难以浮出水面。无效的表达,不是没有表达,更不是不愿表达。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市民带上铺盖排队3天,就是为了能跟领导“说上话”。“说上话”是草根诉求的政治权利。沉没声音的背后就是未能满足的诉求,就是被压抑的积怨。积怨太久,就会在“沉默中爆发”。“大闹大解决”寻租的就是社会冲击力和舆论穿透力。地方人大与群众有着“天然”的便利和亲近,正视和聆听这些声音,让“沉没”发出声音,让弱者哭出声音,地方人大责无旁贷。

把群众当亲人,其次就是要打捞“亲人”的声音。那些为网络关注,被社会聚焦的热点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沉没并淤塞于海面下的巨大坚冰才是维稳“触礁”的“核心层”。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地方人大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片区代言的作用,要将“人大代表为片区”作为一种纪律要求,用“想不想”、“敢不敢”、“会不会”面对面去考核人大代表的德性、作风和能力,让人大代表与群众在面对面之中最终“心贴心”、“心连心”。通过换位思考、平等交流、民主协商,甘当群众的“出气筒”、“减压阀”。拿出真心、耐心和热心,畅通人大代表在片区走访的绿色通道,在众声喧哗中建立长效“打捞”机制。要善于把群众的声音进行剖析、筛选、归纳,打捆成包,形成“一个鼻孔出气”的工作常态,让群众感受到有人大代表撑腰,群众的“话语”才有尊严。地方人大机关要成为整合“声音”的权威平台,提升群众“话语权”,疏通淤塞的社会暗流,代准言、代好言,在参与并监督社会管理中,与地方党委“车同轨、字同文”,与地方政府“政同令、人同心”。

二、让“权力”尊重“权利”,甘当“亲人”的保护神。“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就是“权力尊重权利”的最好解读。但在现实中,权力“只有要求,不管诉求”,权利“你有要求,我有诉求”。在权力与权利“两张皮”的矛盾中,权力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旦权力要求权利,就有雷厉风行;一旦权利诉求权力,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不了了之。最终以损失政府公信力,流失民心为代价,平息社会舆论。权利于权力就如人站在哈哈镜前,无法相信“变形”的判断。权力尊重权利最重要的是把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能够交给“群众议,群众办”的尽可能交给群众。创新思维,引导群众自己主宰,实现“为民作主”向“请民作主”的根本转变,达到尊重民愿、彰显民意,调动主体的最强效果。近几年来,云溪区人大在“请民作主”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城市居民饮用水、城市公交惠及千家万户,我们推行“阳光听证”制,在水价和车票定价中,保证居市代表达50%,参与听证会全过程,居民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过来,云溪城乡低保出现过“打招呼、写条子”的“人情保”,群众有意见。去年以来,区人大督促区民政局服务重心下移,要求以村、居为单位,把低保“阳光听证”搬进村组、社区,由群众当面鼓,对面锣,面对面评议,区人大全程跟踪,实现当面亮、当面评、当面定,共取消963户低保对象,新增困难户1362户,从此,低保信访“清零”。云溪区有优抚对象7883名,涉军维稳任务繁重。我们组织他们分兵种选出优抚对象代表30名,每月举行例会,让代表参言、参政、维权。优抚安臵救济方案由他们定,由他们评,由他们做战友思想工作实行“自治”。优抚代表例会制实行以来,优抚对象“零上访”创造了岳阳市涉军维稳工作的奇迹。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的能动性和潜能得以充分释放,群众就能创造历史和奇迹。实践证明,请民作主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法宝,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力量源泉。

“维权”还必须引入法律援助,讨回说法还公道。2007年“1.17”四川民工讨工资一案,云溪区人大提供法律援助全力维权,让143名民工含笑踏上春节团聚路。“李志军”在湖北省监利县被错抓一案,区人大跨境维权,湘鄂地方人大联手,促成了公平正义的申张。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在处理热点、敏感问题中考验党性。处理热点和敏感问题是检验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讲党性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是要看愿不愿意接触热点敏感问题。对于处理热点和敏感问题,多数领域、多数单位和众多党员干部表现出义无反顾、责无旁贷的态度,但也有少数领域、少数单位和少数党员同志表现出“最好不沾不惹”、“绕着看背着走”,静观其变,待“冷却”、“忘却”。因此,使很多“热点问题”成为“热门话题”,让上级“揪心”、下级“担心”、群众“寒心”。不愿意接触热点敏感问题,反映在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党员或党员干部身上都是党性观念淡化的表现。二是要看敢不敢接触热点、敏感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对于上级交办的热点、敏感问题表现出畏难情绪:有的怕能力不够、处理不了;有的怕惹火烧身,不敢理直气壮地面对。两种表现都是党性观念不强的表现。在处理热点、敏感问题中考验党性,就是要求各级组织要善于给党员干部压担子、交任务,特别是多交办急难险重任务和处理热点、敏感问题,使他们逐步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和本领。当然还要正确评价党员干部的是非功过,使党员干部自觉培养不怕风险、不怕牺牲的精神,自觉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接受党性锻炼、实践党的宗旨。三是要看会不会处理热点、敏感问题。会不会处理热点、敏感问题是检验各级班子、各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把关定向等各种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学会处理热点、敏感问题首先是要吃透“两头”,即“上头”和“下头”。只有吃透“上头”和“下头”,才能上不背党、下不背民。其次,要学会“热点问题„热‟处理”、“敏感问题„快‟处理”。热点和敏感问题是最容易激化矛盾和最容易影响党群关系的问题,如果不热、不快,待矛盾激化就追悔莫及了。处理热点和敏感问题还要有科学态度和适用的方法。处理热点和敏感问题既要尊重党心民意,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既要按原则办事,又要和风细雨、春风扑面;既要有快捷果断的措施,又要不断摸索和积累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都做到了,妥善解决热点和敏感问题就会游刃有余。

在落实党务工作制度中增强党性。我党90年来的奋斗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建党经验。落实党务工作的各项制度,既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培养党员“党性”观念的基本手段。一方面,要重视在落实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中提高讲党性的普遍性要求。支部生活的会议制度、谈心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的落实过程,就是一个严肃的“党性”教育过程。党员只要自觉参与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连续不间断地接受着“党性”教育,这是几十年来我党加强党员教育、党性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因此,要严格要求党员自觉参加支部活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带头落实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以落实制度的效果促进党性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重视在贯彻民主集中制中树立讲党性的榜样。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各级组织加强党委班子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对于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推动广大党员自觉讲党性必将起到良好的作用。要通过认真贯彻落实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过程,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在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中讲党性、在增进团结中讲党性、在思考个人意见中讲党性、在服从会议决定中讲党性、在维护班子权威中讲党性。从而引导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和党员群体形成讲党性的良好风尚。

在抓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中监督党性。坚强的党性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前提。反过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又是加强党性监督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和锻炼党性的重要手段。以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党性监督要重视抓好真、扬、实“三个点”:一是责任制的内容要“真”。责任制不是一纸空文,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道防线。因此,在设置这道防线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三个符合”:符合《纲要》要求(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符合职能特点、符合党员干部实际。责任书拟定要经过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提交党组研究,使责任制本身既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又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严肃性。完成这个过程不完全是纪检部门的任务,而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共同职责,只有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实实在在参与进去了,责任制才具有约束力,从而使每个共产党员真真切切受到党性教育。二是责任书的签订要“扬”。“扬”,就是要扬眉吐气、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各级党委要把每年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当做一堂廉政课堂认真设计,可考虑举行庄严的签订仪式,进行动员讲话,与党员干部人人见面,必要时还可邀请上级纪检部门和新闻媒体参与,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签订的过程成为“一个课堂”、“一座警钟”,在党员干部的脑海里久久回放、久久长鸣。那种局限一个部门拟制、一个部门下发签订、一个部门回收保管的过程是达不到效果的。三是责任制落实要“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是喊在口头、写在纸上,而是实实在在落实在行动上、效果上。要形成自我评估机制,推动党员干部适时向党组汇报责任制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处理和经历重大热点敏感问题时,要主动交待和汇报工作经过和工作效果,以此促进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锻炼。要形成落实责任制考核机制。考核机关要仔细疏理责任制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范围和对象,使党员干部人人接受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以此推动党性监督。要形成责任制落实的监督机制,坚持把党员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置于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之中,使党员干部在“自律”和“他律”面前自觉运用“党性”这面镜子约束自己、要求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