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秦安县扶贫开发的思考
秦安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总人口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3万人,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六盘山集中连片地区特困县和“三西”农业建设县,也是全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2013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至25.41万人,比2011年累计减贫6.87万人,贫困面下降到44.4%,下降11.5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3294元增加到2013年的4430元,净增1136元。
一、目前秦安县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
(一)以产业扶贫为支撑,着力构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主渠道。坚持把做大做强林果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举措,按照“政府扶持,农户参与,产业支撑,发展壮大”扶贫开发思路,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产业与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林果业,有力的促进了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不断扩大林果基地。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采用政府项目补助,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基地建设的方式,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林果生产基地。“十一五”以来,全县累计新建优质果品基地40多万亩,目前全县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林果面积达90.6万亩,建成林果千亩村158个,专业村82个,全县17个乡镇林果面积都达到万亩以上。二是着力提升林果产品质量。以推行优质无公害生产为重点,不断加大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建成了苹果、桃农业综合示范园固定培训基地和科技示范点3处,大力推广果实套袋、配方施肥、黑膜覆盖等十大先进实用技术,年培训果农2.5万人(次)以上;建立优质苹果、桃新品种园6处,累计引进培育桃新品种70个,苹果新品种26个,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秦安蜜桃、秦安红富士苹果等果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秦安蜜桃”和“秦富一号”苹果曾连续两年在奥运推荐果品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并荣获“中华名果”称号,“秦安蜜桃”、“秦安苹果”、“秦安花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县先后荣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省林果支柱产业建设十强县等称号,被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苹果之乡,林果产业已成为秦安农民赖以脱贫致富的品牌产业。三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采取政府引导、招商引资、以奖代补、扶贫贴息等多种形式,相继引进并建成了以果品加工为主的安伏万吨果汁厂,以花椒加工销售为主的天水盛源商贸有限公司,以果品储藏运销为主的盈动果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以林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扶贫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果农和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基本形成。目前,全县果品冷藏保鲜、包装等各类果品企业达59家,果品专业市场20多个,建成果品气调库58座,简易半地下式通风果窖12680座,年贮藏果品26.5万吨,初步形成了产、贮、运、销为一体的林果产业体系。2013年全县果品总产量47.4万吨,实现产值19.8亿元,林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70%以上,林果产业已成为秦安贫困农民稳定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以教育扶贫为根本,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我们坚持把优先教育事业作为振兴秦安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举措,不断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持续加大对贫困乡村教育投入,自2010年以来,县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无偿划拨土地102亩,启动实施了总投资8742.26万元的县一中改扩建工程,着力打造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13年,全县共计投资2亿多元,新建、改建、维修各级各类学校45所,县一幼被评为省级示范园,高考二本以上上线2086人,其中县一中二本以上上线1400多人。县一中、二中、五中,兴国中学、桥南初中,兴国一小、二小、四小、五小均是近年来新建改建的学校,全县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同时,我们还结合秦安县立地条件差,山大沟深,教学点比较分散,师资力量较为紧张的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打破常规,启动了陇城教育园区试点工作,规划新建教师周转房2栋144套11990平方米、教学教研综合楼1栋3393平方米,将全镇范围内所有教师整合到乡镇,根据乡、村要求统一进行配送,改校车拉学生到城区上课为校车拉着老师到农村授课,对教学点实行完全小学分包管理,教学点所需教师由所分包的完全小学派教师轮流包教,个别短缺专业实行教师巡回走教,通过这些措施,将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子女上学难,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等诸多问题,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五)以劳务扶贫为重点,不断拓宽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新领域。我们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强民富县的大产业,加快脱贫步伐、减少贫困人口的新途径,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基地培训、能人带动、促进输转”的工作思路,建市场,筑基地,扩规模,提素质,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优势,精准扶贫扶智,有力助推了全县劳务产业的发展。一是强化技能培训。充分利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大龄女童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培训项目,突出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校企联合培训,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劳动技能和“两后生”培训,有效提高我县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依法维权益意识,着力促进我县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2010年以来,先后举办各类扶贫科技培训班400多期,累计培训贫困户劳动力8.35万人(次),开展劳务输转技能培训1.1万人,培训贫困户“两后生”7100人,“雨露计划”补助高、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1.2万人次,通过培训,使80%以上的贫困村劳动力得到稳定就业。2013年全县输转劳动力11.2万人,创劳务收入13.9亿元,劳务收入在我县农民收入结构中的比例稳步增加。二是着力打造秦安劳务品牌。坚持将培育劳务品牌作为提高劳务输转质量的重要支撑,依托传统优势,积极培育、宣传、推介秦安劳务品牌,成功打造了大地湾建筑工、娲乡家政妹、秦安名厨师、成纪服务员等劳务品牌,促进我县劳务输转由低端型向品牌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三是大力扶持劳务创业。积极实施“走出去、立住脚、返回来”的三步走战略,充分利用劳务输出能人和经纪人的作用,在带动输出的基础上,发挥劳务输转人员观念新、信息灵、有技术、有资金的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并通过落实扶贫贴息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双联”惠农贷款,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等形式,对返乡创业人员在金融信贷支持、注册登记、缴纳税金、土地使用、劳动用工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10年以来,全县共落实扶贫贷款贴息845万元,其中:落实企业扶贫贷款贴息273万元,农户扶贫贷款贴息572万元;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02亿元,“双联”惠农贷款5885万元,银企对接贷款30.7亿元。
(六)以“双联”行动为契机,切实加大社会帮扶工作力度。以省委深入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以实现“八个全覆盖”和做好“五件实事”为抓手,以“五联五帮”为载体,进一步加强东西扶贫协作和国家部委、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密切联系省、市各级帮扶单位,加大县、乡单位帮扶工作力度,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形成全社会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2012年以来,省、市、县、乡各级帮扶单位共为我县335个贫困村捐助资金达5353万元,捐助各类物资折现874万元。通过社会各界对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在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真帮实扶,有力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