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的感受是小康的根本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是发展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必须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措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是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改善民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只有五六年时间了,中国正处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决定性阶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页)。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6页)。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用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6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什么是小康。《礼记〃礼运》中讲的“小康”是“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维系的理想社会。《孟子》一书中则把当时的小康生活描述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即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比较殷实。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小康社会指的是在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舒适便利、精神健康充实、生态环境优美的一种生活状况或一个历史阶段。

中国现代小康水平具有的主要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国家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中等国家平均生活水平;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以上;社会风尚和道德意识显著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态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国的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人民的物质需求极大满足,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精神生活日益充实,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华民族“奔小康”的千年梦想和期盼将成为现实。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期党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和范畴,是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和理论创造。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和“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的“四个现代化”。1986年,邓小平又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到2000年实现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此后,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了“小康”概念,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全体人民都能够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地享受小康生活,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页)。

从“解决温饱”到“更加宽裕”;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表明党的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不断完善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境界,步入新阶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1月12日,《求是》杂志2014年第1期)。

(一)经济新常态,发展新阶段

第一,新常态、新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时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他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对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

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第二,新常态、新机遇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同时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包括:一是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二是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三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四是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新常态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中国经济新常态,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经济发展要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用改革红利赢得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的新机遇,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必将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第三,“一带一路”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在共同建设的未来,“一带一路”无疑将释放更大的活力。复兴丝绸之路,一幅横贯东西、共谋发展的宏大蓝图正在铺展开来。有梦想,有追求,有奋斗,一切都有可能。中国人民有梦想,世界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