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洛农村扶贫开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1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全面地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情况,笔者通过多种形式对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就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应城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围绕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四大平台”建设,通过制定各种扶持和保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保障权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格局。截止2011年6月底,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27.4万人(男劳动力16-60岁,女劳动力16-50岁),已有18.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5%)转向第

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有11.8万人、第三产业有6.7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0%和24.5%,尚有8.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3%)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从总体情况来看,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1.转移渠道多元化

据统计,现已转移到

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50.2%的人员在外资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工作,

12.5%的人员从事建筑业,

8.4%的人员从事商业批发零售,

4.1%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业,

16.6%的人员从事社会服务业,

8.2%的人员从事其他行业

2.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对20家企业近2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调查统计,目前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差距较大。从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2%,高中(包括中专、技校)文化程度的占28.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1%;从专业技能水平看,中级职业资格以上占8%,初级职业资格占31%。

3.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外地

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区域大部分集中在外地,市内仅占20.9%,市外孝感市内占8.3%,孝感市外湖北省内占16.6%,省外占54.2%。

4.市内就业季节性强、兼职式就业所占比例较大

“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的农民工,其就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亦工亦农、亦城亦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农业生产季节为周期,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另一种是务工同时利用休息日务农。市内就业的农民工中27.4%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就业,68.2%属兼职式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1.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造成就业的低层次化

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8.4%,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21.6%。这些不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移层次的提高。目前务工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的低层次工种。然而近年来,各类企业对具备一定技能水平和专业职称的劳动者需求有较大幅度提高,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增大。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办法。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把农民工纳入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安排适当资金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公共福利和必要的救济、救助等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三是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规范土地流转运行方式,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不受侵害,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本文作者系应城市人社局就业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