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扶贫在路上观后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一《中国扶贫在路上》历时3年拍摄,行走46845公里,采集1326个扶贫故事,最终收录11省21个扶贫案例,展开了中国扶贫工作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是一幅描在中国蓝天下的逐梦画卷,这是一幅绘在中国大地上的奋斗画卷,这是一幅画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幸福画卷。《中国扶贫在路上》用朴实的画面、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旋律,记录了中国拼搏奋斗的历程,为世界减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类社会里程碑式的成就。

这是一幅描在中国天空上的逐梦画卷,形成了中国方案。今天,脱贫攻坚着力在精准扶贫滴灌式扶贫绣花扶贫上下功夫,而十八洞苗家山寨就是典型的精准扶贫案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里考察,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方针,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这是中国精准扶贫中的典型案例,这个深藏在大山深处的苗家山寨,成为中国减贫史上一张标志性的名片,也证明了精准扶贫在加速脱贫攻坚步伐上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在扶贫路上不断探索的成果,组成了中国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是一幅绘在中国大地上的奋斗画卷,展现着中国智慧。中国扶贫成绩显著,在于既能够因地制宜,又能够创新实践,在每一个动人的扶贫故事中,都体现了中国智慧。大自然赋予了稻城县日瓦乡绝美风景,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地藏民脱贫的最佳途径。让美景成为地方摆脱贫困的前景,让美景变成钱景,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更能够让美景释放澎湃力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也为世界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这是一幅画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幸福画卷,蕴藏着中国精神。脱贫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在脱贫的路上我们能看到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中国奇迹,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故事背后的中国精神,从扶贫方案的确定,到深入到群众中去摸问题,再到压实责任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每一个步骤铺满的是心酸和汗水。正是有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劲头,有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有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一鼓作气、尽锐出击、砥砺前行,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坐标中,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国扶贫在路上》以权威史料文献、真实扶贫案例、生动叙事方式,生动记录中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这既是中国扶贫路上一个个让人惊叹的扶贫印记,也是中国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将消除贫困作为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凝聚全社会力量的中国担当。中国成长史上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全球消除贫困的伟大事业贡献了不可估量的力量。

心得体会二在兰考焦裕禄陵园,瞻仰了焦裕禄陵园,重温了入党誓词。在焦裕禄纪念馆、焦桐广场、东坝头黄河接受了焦裕禄精神洗礼。通过实地学习、感受,我深深的敬佩焦裕禄,焦裕禄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伟大身影,在讲解员的讲解下,仿佛在我眼前。焦裕禄同志崇高的公仆情深、务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和为民情怀,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不足,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习总书记在兰考时指出: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四有要求不仅是对县委书记为官从政的总要求,也是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安身立命、干事创业应当遵守的根本准则。

随后参观了张庄村、谷西村、曹庄村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在张庄村深入领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谛。在谷西村学习了谷营镇党委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规划与帮扶措施,合理安排对接项目,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关键环节,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在曹庄村学习了从过去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党组织建设软弱涣散村”,到如今户户通水泥路、家家通下水道、引产业齐致富、富民强村奔小康路上的美丽村庄。张庄村、谷西村、曹庄村的变化,与兰考县扎实推进的脱贫攻坚工作分不开,与镇党委政府的精心安排部署分不开,与派驻到该村的”第一书记”和帮扶单位努力分不开。

在林州,我们实地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青年洞、谷文昌故居、扁担精神纪念馆。参观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重走红旗渠挖掘历程,感悟红旗渠精神。几百年来在林州这片土地上,人民常年被干旱、贫困包围着,时任中共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为改变林县人民因严重缺水造成极端贫困的面貌,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革命气慨,毅然决然带领全县人民开始了10年艰苦卓绝的修渠工程,引漳河水入渠,在险竣的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建成人工天河—-红旗渠。零距离与红旗渠亲密接触,我心灵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回想他们当年工程建设的艰苦卓绝,那是我无法想象的历史场面,使我深刻感受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一真谛。

在扁担纪念馆,我们仔细聆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观看了珍贵的历史照片、影像资料和实物,认真阅读了文字说明,通过观看学习,了解了扁担精神的诞生与传承,石板岩供销社干部职工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凭借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用肩膀挑起了连接党群、沟通城乡的重任,以脚板翻山越岭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的阳光大道,铸就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扁担精神。在谷文昌故居,我们倾听谷文昌的事迹。谷文昌是习总书记四有精神(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楷模,被誉为县委书记好榜样,他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求真务实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共产党员的楷模,也是我们学习、奋斗的榜样。

通过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决做到守纪律、转作风、实实在在的服务好群众。

一是要改变工作作风。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广泛收集问题和意见,这样零距离的贴心交流,增进与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把泪焦桐成雨,11日我们共同瞻仰了这棵凝聚天地正气的焦桐。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今天,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泡桐树苗已经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请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首词上阕是追思,写焦裕禄的功绩,百姓对他的爱戴、缅怀,和诗人对他的评价。下阕是明志,写焦裕禄精神对诗人的影响,表达了执政为民、造福百姓的理想和宏愿。这首词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以及诗人亲民爱民,与大地山川、人民百姓相依为命的高尚情操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赤子情怀。同时也体现出总书记平时爱读书、勤思考的良好操守,显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功底。

在2009年3月31日至4月3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河南视察,专程到兰考拜谒焦裕禄陵墓,致敬忠魂。在全县干部群众座谈会上,习近平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习近平这样评价焦裕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通过几天的学习,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多次触动我们每位学员的心灵,焦裕禄精神对我们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会在今后的本职工作中,将这种精神力量体现在打赢三大攻坚战特别是精准脱贫工作中。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做到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学习焦书记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的工作作风,像焦裕禄、谷文昌那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么,就会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