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信访导访制有关情况综述

创新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

我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一的经济强镇,与其他经济发达的农村一样,较早地遇到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的双重考验,大量积累性问题和现实矛盾通过信访表现出来,并日益呈现出人数众多、行为过激、处理棘手等特点。针对这一新情况、新问题,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于今年年初提出了信访导访制这一课题,并在今年5月新修订的国务院《信访条例》实施之际正式推行。自导访制实施以后,全镇形成了源头控访、服务减访、责任化访、综合治访的信访工作格局,从而为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引导群众依法有序上访,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动因

***镇导访制是在信访工作实践中不断思考、逐渐探索而形成的。其直接动因主要有三:

1、现行工作体制存在缺陷。目前,在乡镇政府工作体制上存在着“两个缺少”的弊病:一是基层党委政府缺少处理有关信访问题的职权。诸如土地征用、宅基地审批、环境污染、劳资纠纷等当前农村信访热点问题,群众往往要找基层党委政府,但基层党委政府又缺少直接的行政管理权和处罚权,特别是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提交上级职能部门加以处理。二是基层党委政府与拥有相应行政权的上级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由于乡镇机构设置很少与上级机关相对应,平时缺少上下衔接,因而一些信访问题无法在基层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上访群众只得聚集到政府门前“击鼓鸣冤”。

2、群众“三访”现象增多。***镇由于发展速度快、改革措施多,社会矛盾凸现,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时有出现,并呈现出无序上访、无理上访和上访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全镇12个村、9个居委会中,近年来有60%的村(居)发生过集体上访。如高家居委会仅2004年就发生两次赴京、两次到省、一次去市的集体上访。镇党委政府深深感到规范群众信访行为迫在眉睫。

3、信访工作模式有待改进。过去,群众上访到镇,镇能解决的则解决,不能解决的就矛盾上交或成为信访积案,一旦导致到县以上上访,只得临时派员将上访人领回,领回后上访群众的不满情绪就转到镇政府,盯牢镇里要求解决,把当地政府视作对立面。这样,不仅有损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而且往往使个访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使信访工作处于被动局面。新修订的国务院《信访条例》下发后,党委政府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要使信访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为事先,就必须直面矛盾,主动参与群众信访全过程,着力做好引导、疏导、向导的文章:即在切实提高信访事项处理的效率和效果的同时,引导群众依法有序上访;在确保上访群众合法权益的同时,对群众的不合理、不切实际的要求和行为进行疏导;在教育上访人应当客观真实反映信访问题的同时,充当陪同上访群众代表前往有关部门、机构的向导。

鉴于以上情况,***镇的信访导访制应运而生,并对导访制的含义作出以下阐释:导访制是指为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就地化解社会矛盾,基层党委政府针对自己无权处理、须由上级有关职能部门解释或解决的信访问题,在做好上访群众引导、疏导、向导的过程中,主动为上访群众提供有效服务,并配合上级职能部门尽快妥善解决问题,从而确保上访活动依法有序进行的一项信访工作机制。

二、做法

在推行导访制的过程中,***镇党委政府首先明确提出导访制的目标,这就是畅通群众信访渠道,规范群众信访行为,就地解决信访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具体做法是: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扭转了信访工作被动局面。过去,一些干部对群众信访行为在思想上一直停留在“上访就是捅篓子”的认识上,简单地把“平息事态”作为信访工作目标,往往以“抱薪救火”的方式维持暂时的稳定局面。导访制通过陪同群众上访,一改以往“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的态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导访,从源头上维护了信访行为的合法性和有序性。如今年年初,该镇河西岸居委会部门居民到镇政府上访,要求调查原党支部书记在2001年河道砌坎工程施工时未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施工方,反映同类工程邻村的承包价格只有220元/米,而他们却要320元/米,两者相关太大,部分村民认为村支书有受贿嫌疑。上访群众要求查帐、对工程质量进行鉴定,对原党支书的个人资产进行审计,并声称要到省、市、县上访。导访员接访后,立即对工程进行调查和重新计价,并将调查和计价情况向上访群众代表作了通报,也认为承包价明显偏高。但承包人以一份原村支书价格承诺书为由向法院提起诉松。导访员分析了这起上访事件的实质与矛盾动向,对群众进行劝导,提出在这种情况下,上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如果群众对工程款仍有异议,建议提请法院处理。在征得上访群众代表同意后,导访员及时与钱清法庭作了情况说明,要求依法妥善处理。最终在钱清法庭和镇综治工作中心的共同努力下,承包者主动撤诉,工程款以220元/米结算,群众对此非常满意,承包者也表示愿意接受。

3、减少了群众“三访”现象。实行导访制后,该镇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得到了有效遏制。今年1—10月,全镇发生群众上访共35批,235人次,同比下隆43%和51.5%,到县以上集体上访仅1批,还避免了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如2003年建成的杭金衢高速公路连接线,由于连接线横贯该镇江桃村,将该村桃园自然村的水泥路拦腰截断,本来生活区域并不大的村庄分割成四块。由于连接线与水泥路的浇差多达2米,交接处的坡度处理过于陡峭,加上连接线的车流量较大,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发生了四起造成村民伤亡的交通事故,而全村340多户人家平时进出必须穿越这条公路。今年5月,交通事故再次发生,一部分村民就用毛竹、石块堵塞了公路,一部分村民准备到县政府上访。镇里得知这一信息后,由分管信访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亲自担任导访员,一方面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一方面劝解要上访群众选出代表一起陪同到县有关部门反映汇报情况。高速公路县指挥部和县交通局领导赶到了现场,提出了道路移位、陡坡改造的方案。这时村民的情绪被稳定了下来。不到一个月,工程顺利完工,困扰村民一年多的交通安全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4、增强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联系。镇的不少干部和上访群众反映:导访员是上访群众的协访员,是上级职能部门与上访群众之间的联络员,是党委政府领导的信息员,起到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如杭金衢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工程地土征用补偿问题,因这个总工程下的两个分工程分别在2003年3月和12月征用土地,由于征用土地补偿标准各不相同,引发了同时涉及两个分工程土地征用的和门程村部分村民上访。经过导访员的多次沟通协商,今年5月,为涉及到征地差额问题的农户,争取到了80多万元的补发征地补差金。上访群众不仅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而且从中体会到了导访员为他们付出的辛苦,也表示了对党和政府的感谢。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