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汇报

婺源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汇报

省审计厅: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边沿结合部,东邻浙江省一开化县,北界安徽省休宁县,南接德兴市,西连景德镇市,西南与乐平市毗连,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54公里,县域呈椭圆形,总面积2947.51平方公里。境内山多田少,是个“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偏僻山区,东北部层峦迭嶂,以鄣公山最高,海拔1629.8米,旧有“盘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之说;西南部丘陵绵亘,小港村河床最低,海拔33米。

婺源现辖1个街道办、1个工业园区、10个镇、6个乡、171个行政村、1802个自然村。2011年底,全县有120695户、362200人,其中县城91889人、镇所在地28763人、乡所在地6439人、其他农村235109人,城镇化率39.42%,人口出生率13.29‰,人口密度123人/平方公里,农民年人均收入6098元。

婺源是朱熹和詹天佑的故里,历代文风炽盛,人才辈出,素有“书乡”之称。古时,读书之风颇盛,兴办的书院、义学、社学和馆塾较多,“十家之村,不废诵读”。至2011年,全县共有学校427所,其中高中2所、完中1所、初中16所、一贯制5所、小学315所、幼儿园8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有69617人,其中高中6407人、初中13108人、小学34472人、幼儿园13019人、特殊教育55人、中等职业2556人;教职工3619人,其中高中608人、初中934人、小学1489人、幼儿园489人、特殊教育6人、中等职业93人。

一、布局调整的总体情况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后的变化情况

2006年婺源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366所,初中25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2所、镇政府所在地10所、乡政府所在地9所、其他农村初中3所)、小学341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2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5所、其他农村小学51所、教学点274所)。在校学生35422人(其中小学21863人、初中13579人),寄宿生15346人(其中小学5175人、初中10171人),专任教师2583人(其中小学1503人、初中1080人),生师比13.7(其中小学14.5、初中12.6),平均班额32人(其中小学26人、初中53人),校均覆盖人口数934人(其中小学1002人、初中13671人),生均占地面积26.2平方米(其中小学21.2平方米、初中34.4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7平方米(其中小学7.6平方米、初中10.6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632.75万元(其中小学262万元、初中371万元)。

2011年婺源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337所,初中22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1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6所、其他农村初中6所)、小学315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4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5所、其他农村小学43所、教学点254所)。在校学生47580人(其中小学34472人、初中13108人),寄宿生22793人(其中小学11650人、初中11143人),专任教师2583人(其中小学1598人、初中985人),生师比18.4(其中小学21.6、初中13.3),平均班额39人(其中小学36人、初中49人),校均覆盖人口数1075人(其中小学1150人、初中16464人),生均占地面积21.9平方米(其中小学15.4平方米、初中39.1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1平方米(其中小学5.6平方米、初中14.5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1328.49万元(其中小学648.31万元、初中680.18万元)。

2006年以来因布局调整而撤并学校35所,其中初中5所、小学30所,学生数增加12138人、师生比增加4.7、校舍建筑面积增加73795平方米、固定资产增加1828.56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增加695.74万元。

2、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编制及调整情况

布局调整始于2001年,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少年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和退耕还林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群众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等因素。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提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2001年2月婺源县制定了《关于婺源县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1年撤并85所、2002年撤并42所、2004年撤并41所、2005年撤并16所、2006年撤并6所、2007年撤并5所、2008年撤并9所、2009年撤并15所。

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施情况

从2001年开始婺源县实际撤并情况。2001年撤并初中1所、小学84所,2002年撤并小学42所,2003年增加小学13所,2004年撤并小学41所,2005年撤并小学16所,2006年撤并初中2所、小学4所,2007年撤并初中2所、小学3所,2008年撤并初中1所、小学8所,2009年撤并小学15所,2010年和2011年没有撤并学校。

4、教育经费总体情况

2006年财政收入18568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10635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1.84%,财政支出39521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7722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7425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同期增长4.1%,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8.79%,国内生产总值278653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77%。

2011年财政收入51100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16218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6.12%,财政支出118362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1305.2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24586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同期增长60.37%,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20.77%,国内生产总值562000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5.57%。

二、布局调整取得的主要成效

1、适应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情况

婺源县2001年有23个乡(镇),20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33330人、其中县城41022人,城镇化率18%,人口出生率0.012‰;2011年有16个乡(镇),17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62200人、其中县城91889人,城镇化率39.42%,人口出生率0.013‰。从数据来看,乡镇撤并30.4%,行政村撤并14.5%,人口增长8.7%,县城人口增长123.99%,城镇化发展趋势明显。

2、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情况

扩大了农村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效益,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调查显示,通过布局调整撤销了一部分村小和教学点,并将规模小的村完小高年级学生集中到中心小学,各乡(镇)中心小学生源大幅度上升,把节省下的资金用于改善布局点学校的办学条件,更新了教学设备。近年来,我县把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相结合,节约了大量补修费用,集中资金建设了一批农村中小学校舍,增加了大量教学实验设备与文体设施,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1年以来,生均校舍面积由5.4平方米增加到8.1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价值由437.73万元增加到1328.49万元,教学用计算机由369台增加到2041台。

3、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情况

2001年以来,退学人数大幅下降,由177人到2011年无辍学;升学率由84.56%提高到90.02%;小学语文及格率由93.45%提高到98.49%;初中语文及格率由46.91%提高到68.67%;初中数学及格率由48.71%提高到66.51%;初中英语及格率由47.22%提高到65.09%。布局调整之前,许多学校规模小,教师少,学生上课和师生宿舍都在危房中,学校没有电教设备,基本上还是“一根粉笔打天下”,学生们享受不到现代化教育,硬件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点即使安装了电教设备也限于老师的技术和教学观念而无法应用于教育教学,许多农村小学生由于学校没有专业的老师,直到小学毕业也没有上过英语、信息技术课,有的甚至音乐、美术课也没上过。布局调整后,学校用节省的资金添置计算机和教学用品设施,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创设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全县学校按规模大小不同相应配置了图书室、阅览室、光盘播放设备、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设备,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学校还引入宽带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能紧跟时代,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3、建议政府在制定教师编制时充分考虑山区特点与学校实际,保障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健康成长一是对农村教师的编制不能执行统一的1:

23.5的师生比配备标准,应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让所有学校都有较为充裕的师资(其中学生数在20人收下的学校最少应有1个教师编制名额,有1—3年级的不足编的学校有2个教师编制名额),使每个教学点都有教师,每位农村教师的工作不会超负荷;二是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在原编制基础上增加生活教师的编制配备,确保每所寄宿制学校都有1名以上专职生活教师;三是建立偏远山区教师补助基金,解决山区教师的生活补助问题,让他们扎根山区,安心从教,保障教学点的师资水平;四是从2001年到2011年教师的年龄结构变化看,30岁以下由894人下降到529人,而51岁以上由402人增加到605人,可以看出近些年教师队伍老化严重,年轻的教师补充不足,原民办教师转编的全部处于51岁以上年龄段,大多数又都分布在教学点

4、因地制宜设置教学点,农村山区布局调整撤并过快的要适当恢复一是在山区,要把入学半径扩大到十几甚至几十公里,小学生和他们的家庭都吃不消,农村中小学校的规模,不必采用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一定要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地理、人口密度、师资力量、路途距离等等因素,规划学校。目前婺源县教学点是多,但仍在积极要求恢复教学点村还有约有28所。二是要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包括教学点编制和寄宿制学校生活老师编制,目前婺源县因教师编制不足,学校用公用经费聘用老师达202人三是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如鼓励教师流动教学,就是在具备了必要的交通条件下,在一定的交通距离内,一名教师每周在两个甚至三个学校承担授课任务。由“折腾”几十个、上百个学生,变为“折腾”一名或几名教师,这种“折腾”带给教师的“痛苦指数”要比带给中小学生的“痛苦指数”小得多,但是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奖励这些流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