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李强在会议上发表演讲
本文由565377577贡献
同志们,国家统计局是我国监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研究中国小康体系的权威部门,从第一届全面小康论坛开始,国家统计局就对我们论坛给予了大力支持,局领导多次出席我们的活动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李强推行这次也来到我们的论坛,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很多的见解,下面我们就欢迎总统计师李强为我们做主题讲演,他讲演的题目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进程及主要特征》,大家欢迎。
李强: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非常高兴应邀参加第三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统计局对全面小康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第二方面介绍一下分地区的情况,四大区域的实现程度均有上升,但区域的差距仍然较大。今天要介绍的就是我们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来介绍的。第一个方面,从实现程度来看,东部地区遥遥领先,东北地区紧跟其后,中部地区适度较好,西部地区有待提高。2007年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64%上升到81.3%,平均每年增加2.47个百分点,无论是每年的实现程度还是实现程度提升幅度东部地区都居全国四大区域之首。东北地区2000年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是60.7%,仅次于东部地区。当2007年实现程度达到74.8%,平均每年增加2.01个百分点,相对东部地区而言,2000—2005年东北地区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但是从200
6、2007年来看得益于多少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大有赶超东部地区之势。再看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都不如东部、东北地区。但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十分可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来看,2000年实现程度为55.8%,而到2007年已经上升到70.3%。相对其他低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较差,200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仅为25.3%,虽然这些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加大开发力度,07年实现程度仅有46.6%,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2000年。比其他地区滞后了2—6年。第二个方面,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生活质量方面差异比较大。在经济发展方面,区域差异最为显著,东部和东北地区优势很大,中西部地区明显滞后。在社会和谐方面东中部地区发展较快,东北地区发展稍缓,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在生活质量方面,地区差距也较为显著,东部地区由于其2000年基础较高,到2007年生活质量的实现程度达到88.6%,中部地区基础较差,年均增加2.6个百分点,到2007年实现程度达到77.3%,相对而言,东北地区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平均每年增加2.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较差,虽然这些年也实现的加快发展,但2007年实现程度仅为67.1%。第三个方面,从区域的进程来看,东部地区到2012年基本实现,提前7—8年,东北和中部地区有望在2015—2017年基本实现,西部地区任重道远。东部地区无论是每年的实现程度还是实现程度提高幅度都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而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的六个方面发展比较均衡,因此有望在2012年左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东北地区而言,由于在社会和谐,生活质量和文化教育方面与其他区域相对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制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基础较好,这两年来发展有所增速,而且发展速度有望在2015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中部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方面中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方面发展速度最快,在社会和谐和生活质量方面发展速度仅次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快速发展使其有可能在2017年左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西部地区基础较为薄弱,发展较为缓慢的区域,07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是64.6%,比2000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平均提高1.76个百分点,按此趋势有可能到2023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平均来看,中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可以达到的。
第三个方面,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几点建议:从以上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来,近几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好的发展,然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特别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第二,要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注重民生建设。第三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更加注重资源环境问题。第四,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区域发展格局。第五,大家共同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和实现程度问题。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