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桥安全基地观后感

《桥》观后感

杨芳

前不久和大家一块看了电影《桥》,深有感触。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桥》承袭了南斯拉夫电影的一贯风格。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像鲜明,飞机大炮加游击队,突出英雄人物。这部电影最早在中国放映于七十年代,那是一个极度缺乏精神食粮的年代。所以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对这部电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桥》很触动人,不仅仅是电影中班比诺在沼泽地上跳跃的身影,不仅仅是工程师拉响炸弹后那个浓烟遮盖的画面,也不仅仅是一群是战友也是朋友的游击队员走在山岗上的剪影。电影背后的真实命运,才是最触动人心灵的地方。曾经是中国人民朋友的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已经永远消失,电影背后的那群因为电影拍摄而成为朋友的人,因为国家的分裂而不再来往。朋友再见,不光有电影里的一群游击队员,还有电影外一群活在真实世界的人,还有两个国家的人们藏在心底的感动。

《桥》的整体基调是悲壮的,结局是震撼的,属于英雄主义的艺术表现范畴。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电影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大陆电影,对于过去这段历史、尤其是战争的描述和表现大多失之于简单和狭隘。其具体体现,首先是回避态度,或者说,是刻意遮蔽策略。因为战争中即使是最终胜利的一方,也有许多过程中的失败、痛苦,乃至屈辱或耻辱,譬如“南京大屠杀”。其次,对战争或战役甚至一场战斗的胜利,表现上失之粗略和主观处理,往往见事不见人,或者见人不见心,更没有能够引发人们深入思考的东西。横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老三战”(《南征北战》、《地雷战》和《地道战》),以及1970年代的从“样板戏”中延伸出来的那些样板电影,虽说属于极端表现形式,但也的确反映出1949年后的大陆电影在对历史以及战争认知上的偏狭传统。这个令人痛苦的过程直至2000年前后才被新一代的中国导演所终结,那就是姜文的《鬼子来了》(2000)和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