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安全生产工作的思考党的十九大提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新的安全发展理念,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干部,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提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新的安全发展理念,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干部,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提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新的安全发展理念,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干部,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安全生产基本情况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监管压力大,主要体现在“四多三少”。“四多”即:人口多。人口密度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提升全民安全意识难度大;小单位场所多。占总数*%左右,其安全设施设备落后、人员安全意识较淡薄;居民住宅建筑物多。火灾防控难度大;特种设备多。专业性强、监管手段有限。“三少”即:监管人员少。应急办*人(*名正式人员*名借调人员1名临聘人员),社区*名安全协管员均是兼职人员;投入少。无论隐患整治、设备更换还是宣传教育,生产经营单位预算经费很少;落实少。很多单位布置多、说得多,去研究、检查、解决问题少。

二、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一)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将安全生产投入压缩,履行主体责任参差不齐,概括的讲有三个层面:一是国企履行主题责任较好,国企受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安全责任与职位和个人利益挂钩,相对而言安全意识较强,企业安全责任制度完善,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二是规上限上的民企相对较好。大中型民营企业广受社会和舆论关注,出于企业声誉和形象的考虑,对安全工作比较重视,也具备安全生产投入的实力,安全意识相对较强,主体责任落实较好。三是中小微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较差。辖区生产经营单位数量较大且种类齐全,在近年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中小微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更是不愿投入、疏于管理。辖区部分中小微企业、法人没有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没有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有的虽配有人员,但精力不到位、业务不熟悉、滥竽充数,有的没有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形同虚设,没有依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三级”安全教育,不少小微企业招用大量农民工,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导致员工对工作岗位操作规程、安全要求一无所知,事故风险极高。

(二)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一是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缺乏主动性。风险分级管控和“日周月”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于形式,消极应付,没有从本质上源头上发现问题和隐患,“说起重要,做起不要”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更加突出。二是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监管能力和水平不高。监管方法简单,采用“一看二问三查资料”的方法比较普遍;检查内容粗线,检查时间短,走马观花,深入查看少;表面书面检查多,细致、操作检查少;素质能力较弱,队伍整体专业性差,执法检查规范性不够,看不到问题、查不出隐患、掌握不了情况普遍存在,日常检查可以应付,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比较欠缺,过多的依赖专家,亟待提升专业素质。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着力把安全生产的执法工作抓到位一是要在抓安全生产工作中逐步彰显法律的效力,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用严格的法律手段促进工作和责任的落实二是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安监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主动协调,把分散的监管权集合起来形成合力,解决执法处罚范围窄、处罚力度轻的问题,更加有利于查找问题和隐患,提高执法威慑力。三是加大对基层安监执法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既要培训执法知识和业务知识,又要具体指导执法的操作规程,开展执法实务、难点研讨、案卷评查、典型案例分析等规范性指导培训,委派人员到基层现场指导执法,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业务能力,避免执法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四)着力强化应急队伍建设一是引进专业知识和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应急队伍,逐步改进队伍的结构,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向靠近,切实解决能力素质欠缺的问题二是加大对现有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重点强化实际操作层面的培训,解决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建立适度的奖励机制,对通过自学获得安全生产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奖励,从职务晋升、经济待遇等方面进行激励,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和干事创业的斗志,促使安全生产工作稳中向好、平稳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