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及实施效果探讨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及实施效果探讨梁云霞于翠香邓娟吴可萍柯秀钰魏旺荣史艳梅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年8月11日第22卷第8期中旬版
【摘要】
目的探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以《广东省消毒供应中心评审验收标准》为指南进行质量整改和管理(以下简称为新标准)的效果。方法以《新标准》为指南制订可行的整改计划,包括对硬件改建、设施增置、人员培训、完善制度和职责。质量标准。工作流程及严格的pdca质量控制方法等。结果按照新标准对问题进行整改和质量监控。结论通过全面质量整改和质量监控,使供应室质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基本达到了新标准的要求,并顺利通过评审验收。
【关键词】
消毒;质量管理;效果
供应室是医院物品的消毒供应中心,是防止院内感染,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部门。我院供应中心于2002年10月建成使用,建筑面积约900m2,虽有基本区域划分和设施,但距《新标准》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在2004年10月在省厅专家组对我院供应室评审时,现场提出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未予通过。随后我们以《新标准》为指南,按照pdca管理循环持续质量改进,从而使供应室的质量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于2005年4月29日再次评审时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成为广东省第一家按照《新标准》通过验收的三级医院,现报道如下。整改前存在的问题
1.规章职责不健全,工作流程不规范,记录和资料不完整,质控方案不完善,没有应急预案和质量标准[1]。
2.管理监控不到位,管理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清,没有质控小组,更没有对质量严格监控。
3.专业素质较低,培训不到位,业务知识欠缺[2]。
4.质量意识不强,无菌观念淡漠,器械清洗、包装和装载质量不符合要求。
5.收发运输物品未按无菌要求。
6.环境布局不合理,各区域分隔不明显,没有实际屏障;双扉门传递窗和缓冲间、敷料打包间、人流物流未分开,存在交叉污染情况。
7.设施不配套。没有超声洗涤机、蒸馏水机、电脑、干手机、接物台、针头冲洗器。其中打包台、刷洗池、洗手池、物品传递车、下收车、储物架和盛物筐不能满足使用,必要的防护设施不到位。整改措施
1.健全组织管理架构,确保质量监控。(1)由业务副院长及护理部主任主管供应室工作。(2)成立了以护理部为主的重点区域质控组对供应室的质量加强监控。(3)科护士长负责指导供应室护士长具体落实整改和质量检查。(4)成立了以护士长为组长,以各区护士为主的科室质量控制小组。
2.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为使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并使大家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以《新标准》为指南,参照2000版供应室消毒技术规范,结合外院先进经验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反复修订和完善了以下制度,并强调认真落实。(1)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完善的制度,如消毒隔离、各区管理、物品管理、下收下送、卫生清洁、安全检查、交接班、无菌物品监测、灭菌器监测等17项。明确了各级人员职责、护士组长及洗涤班、消毒班、包装班、收发班职责等共18项。(2)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规范的工作流程,如灭菌器和洗涤机的操作流程、各类器械清洗流程、各类包包装流程、收发物品流程、各区穿脱隔离衣流程等共17项。各类质量标准及监控方法,如器械清洗质量、包装质量、装载质量、灭菌物品质量、空气监测和灭菌器监测质量标准等共10项。(3)应急预案。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处理预案,如停水、停电、停气、灭菌器出现故障、院内大型抢救和针刺伤职业暴露等6项预案,体现了安全和职业防护。
3.完善各种监测和管理登记。根据需要健全了管理登记本15个,如空气、灭菌器、无菌物品监测、灭菌器运行、安全检查、交接班记录等,要认真记录所做的工作,所有记录表格化。对持续质量改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4.严格质量监控,坚持持续质量改进。(1)按照《新标准》要求制订了可行的质控方案,加强了质控力度,重视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监控,特别抓好环节质量的监控。(2)强化供应室区域管理,充分发挥护士组长的作用,确保护士组长工作负责制的落实,按照质量标准,每日做好本区的质量自控,并督促制度职责和各项流程执行。(3)护士长坚持每日对工作质量进行抽查,每周进行全面检查,科护士长不定期到..
.科内进行检查。(4)护理部不定期对供应室工作质量进行检查,每月将供应室作为重点区域进行质量检查。(5)按要求每月对室内空气、灭菌物品、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细菌监测。(6)按要求对灭菌器做生物监测和每炉的bd试验。(7)抓服务满意度,一切围绕临床工作,每月下发调查表,了解科室对供应室工作满意度。(8)每周、月对存在质量问题和整改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在科室例会进行反馈,提出整改措施,坚持持续质量改进。以书面形式上报科护士长和护理部,以便全面了解和督促整改。
5.加强培训力度,提高人员专业素质。为适应供应室专业发展及《新标准》要求,提高供应室人员整体素质,在管理上加大了培训力度,制订了各类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计划,强调对验收评审新标准的学习和理解。因《新标准》体现了新的质量要求和管理目标,并注重转变人员的思想观念,强化管理的参与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消毒隔离意识及临床服务意识,培养慎独的工作责任心。在整改初期,先后利用15个晚上组织全科人员进行三轮业务培训,包括专业方面的应知应会,消毒隔离技术、制度和职责、工作流程、质量标准、应急预案等。通过培训,各类人员不仅掌握了供应室的相关知识等,并能自觉按照区域要求、工作职责和各项流程、质量标准进行工作、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为提高管理水平,护理部主任带科、区护士长和护士骨干先后到兄弟医院参观学习,还派供应室护士长和质检员脱产进修学习,并多次参加省厅举办的供应室专业学习班。
6.环境硬件改造。(1)改建图纸设计和设施添置。根据《新标准》要求,设计绘制出的布局改建图多次请专家指导、审核,反复论证通过后才开始动工。并在改建时始终有人在现场监督实施,以便在有关细节的合理性与施工人员协商。本着节约的原则,把所需物品作成本分析比较,因在此次整改中,添置设施和物品达30多种,如超声洗涤机、蒸馏水机、电脑、双扉门传递窗、洗手池、分检台等,都较顺利得到了院领导批准和部门的支持。(2)热力清洗消毒机功能的调试。根据器械种类的增多和酶使用范围的扩大,多次请工程师对热力消毒机进行调试,包括洗涤模式、温度。时间,同时要求科室人员熟练掌握清洗机的操作使用。(3)电脑的配置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方便。电脑的配置开通了局域网,方便了洗涤间和无菌物品间的发物单传递核对,改变了以前把病房污染过的回收单再拿到无菌间使用的问题,避免了交叉污染,保证了上百种一次性物品的发放。目前,正把逐步进行的成本核算资料纳入信息管理内容,不断完善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7.完成实施了再生医疗器械集中处理的模式[4]。(1)转变观念。统一认识,转变观念,了解集中回收处理的目的,积极配合新的工作模式。事实证明,由专科浸泡刷洗器械,实际上是不能达到质量标准的,因科室并不具备清洗条件,没有专用的浸泡池和洗涤池,没有专业洗涤人员,不懂洗涤方法,只有改变以前的工作模式,才能使物品灭菌达到质量标准。(2)时间的安排。把需要集中处理器械的科室和种类制订出时间表,逐步有序的安排了口腔科、妇产科、导管室、眼科、耳鼻喉科等。先后对全院的止血带、湿化瓶、呼吸机管道等物品均统一回收处理。(3)物品的准备。由于供应室人员不熟悉专科器械和专科包的包装方法等,特请临床专科护士到供应室指导、示范,使供应室人员尽快熟悉掌握专科器械名称、功能以及包内物品和各类包的包装方法。为避免因物品周转期延长而影响治疗,在增加相应的物品基数的同时调整物品收送时间,以满足临床需要。(4)保证质量。对专科器械安排专人收送,专人清洗和专人包装,以保证专科器械的数量和质量。(5)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克服了专科器械特殊和种类繁多等困难,取消了所有器械在病房浸泡,用后密闭保存回收供应室集中处理,既减少了病房因大量消毒剂浸泡造成的空气污染,又减轻了临床护士的工作量,降低了经济成本,还改变了科室处置室的卫生环境,更确保了器械的清洗灭菌质量。实施效果评价
整改坚持突出3个“新”字,即管理理念“新”、人员要求“新”、质量标准“新”。把质量持续改进放在首位,并始终惯穿于整改中的每一环节。通过6个月的质量整改和管理,工作有了质的飞跃,现供应室布局合理:严格区域划分和配置缓冲间,人流物流分开,洁污分开,一般物品和感染性物品浸泡分开、手工和机洗并用,设备齐全,能满足工作需要,管理体系健全,制度完善、职责明确,流程预案可行,各项质量监控到位,器械清洁达标率97%,物品包装达标率99%,灭菌物品合格率100%,空气、物表和护士的手等各项监测达标人员能严格遵守制度,自觉履行职责,服务意识强,满意度由原来的73%上升到现在的97.2%。..
.2005年6月省卫生厅专门在我市举办了供应室专业师资培训班,并组织会议上的300多人到我院参观。现来我院供应室参观的已有68家医院共459人,21人来我院供应室进修。
..
第二篇: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供应室负责全院灭菌物品的供应任务,灭菌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灭菌质量和灭菌器的灭菌效果与操作情况密切相关。湿包是蒸汽灭菌中常出现的问题,因为,潮湿使包裹内外形成一个连续的液体通道,使包裹的无菌性受到破坏,所以视为灭菌失败。必须重新包装灭菌方可下送至临床科室使用。如此反复的消毒灭菌既浪费时间又消耗材料,也影响临床正常工作,因此,供心室工作中应注意对湿包的识别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1湿包判断
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消毒包含水量一般不超过3%,超过6%为湿包。有以下情况之一致使包装材料受潮造成生物破坏,均视为湿包。
1.1消毒包外有水滴,触摸包布有潮湿感。
1.2固定的化学指示胶带有水痕迹。
1.3消毒包内有水滴。
1.4消毒包内有被吸收的水分。被吸收的水分是指盆具和器械盘垫的吸水巾吸收的细小水分,通常只在打开消毒包后,检查触摸吸水巾时才发现。这部分水分可通过蒸发和再冷凝穿过包裹布。2引起湿包的因素
2.1锅炉房供给蒸汽不稳定,蒸汽压力不足0.3mpa。
2.2蒸汽中水分含量过高。
2.3干燥时间不足。
2.4待消毒包过大,布包包装过紧,器械包包内器械件数多,没有用吸水巾分隔,产生冷凝水不易汽化。
2.5灭菌前后消毒包摆放不当致使潮气不能脱离包裹。
2.6金属物品置上层冷凝水滴湿下层布类物品。
2.7消毒车架上灭菌物品紧贴锅壁或锅底被冷凝水打湿。
2.8蒸汽排出管道未及时清除纤维屑及沉积物致堵塞不畅。
2.9灭菌器性能的维护及保养不当。
3湿包控制
3.1加强与锅炉房的沟通,取得适合灭菌所需的安全稳定蒸汽,避免正在灭菌中锅炉加水。灭菌前排尽管道内冷凝水,预热时间不少于15分钟。
3.2强制干燥时间不少于20分钟,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灭菌结束后,灭菌器内温度降至60℃以下,待自然冷却10分钟以上再打开灭菌器,取出灭菌物品。物品取出后应放在铺有织物的台面上冷却一段时间使之降到室温,再下送到各临床科室或放入无菌物品储存柜内,这期间应远离冷气或冷气出口的地方以防再次形成冷凝水。
3.3消毒包正确包装。物品包装大小松紧适宜,体积不大于30cm×30cm×50cm,敷料包不超过5kg,器械包不超过7kg,盘、盆、碗等皿类物品尽量单个包装。必须多个包装在一起时所用器皿的开口应朝向一个方向,器皿之间用吸水巾隔开。
3.4消毒包正确装载物品装载时,使用专用灭菌架或篮筐,灭菌包不直接接触灭菌器的内壁及门;各灭菌包之间相隔≥2.5cm,消毒物品离锅底6cm以上,最上层灭菌包距灭菌器顶部需相隔
7.5cm。器械包及储槽类容器应平放;盘、盆、碗类就稍向前倾斜、侧立或倒立,纺织类包竖立;玻璃瓶与管腔类包应开口一致并开口向下或侧放。不同类物品同锅灭菌时金属类器械包放下层,纺织类与管道类物品包放上层,大包放上层,小包放下层。靠门处物品盖防湿布,并用不锈钢弯盘对着安全阀排汽口装冷凝水,开门后及时倒掉,避免湿包形成。
3.5灭菌后物品的处理灭菌物品应放于离地高25cm,离天花板50cm,离墙远于5cm的载物架上,并加盖防尘罩。灭菌物品储存在密闭柜并行清洁与消毒措施,专人负责,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3.6请设备科人员定时维护保养灭菌器及时清除过滤器渣屑沉积物,操作人员随时注意设备运作情况。运转异常及时报告维修,并认真做好脉动真空蒸汽压力灭菌器的b-d测试、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4小结
供应室工作中灭菌质量是关键。在保证蒸汽质量,灭菌前物品正确准备及装载,干燥时间充足,灭菌冷却方法正确,可减少湿包的产生。节约成本,保证灭菌质量,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第三篇: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
1、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院感控制要求
(1)建筑布局、物品处理流程合理,符合相关规范要求(2)消毒工作符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3)有灭菌效果监测设施设备,有操作流程与判定标准
(4)物品的清洗、消毒符合“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要求有监测记录
(5)有供应室特殊感染记录
(6)有医疗废弃物处理的规范与流程护理主要检查点:
(1)cssd四个区域划分明确,人流物流不交叉,三个通道不逆行。检查复用器械的处理流程。(2)除特殊感染外,物品的处理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的程序,取消初消毒的程序。
(3)预真空灭菌器每日空锅正确进行b-d测试(下排气压力灭菌器不做),每周有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现场抽查灭菌器的性能和灭菌过程是否合格。(b-d测试过程参数记录、灭菌过程参数记录。)(4)检查去污区职业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各类复用器械是否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包括手术室、外来器械、门诊和病区的复用器械)。检查管腔器械或穿刺针的清洗流程,有无血(5)检查科室的特殊感染记录本。
(6)医疗废弃物分类处置。血迹、锈迹。
2、有相关的护理管理核心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操作常规。(核心制度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消毒灭菌监测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器械管理制度、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制度、质量管理追溯制度、与相关科室的联系制度等)
检查外来器械管理制度,包括制度的台账、流程的落实和询问护士,检查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和记录情况
*
3、有与相关科室关于灭菌物品质量信息的反馈与记录,并有整改措施检查科室有关临床科室对灭菌物品质量信息反馈的记录和存在问题整改。查看相关资料,询问护士
4、有各项培训及考核记录
检查科室的培训和考核记录本,并有签名
查看相关资料,询问护士
*
5、有专项质量管理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并有记录,有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1检查科室的专项质量管理考核标准,有定期检查的结果记录和质量改进的内容(如有质量问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9、干热灭菌生物监测的标准监测包应置于———–。
10、环氧乙烷灭菌监测的标准监测包应置于———–。
11、含有管径内直径>=2mm,且其腔体中的任何一点距外界相通的开口处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