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应急管理工作思考 新时期学校管理的思考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各种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纷纷出现,使我国的教育改革出现一派繁花似锦的局面。特别是十六大报告中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方针和政策、教育目标和任务等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路、新要求。结合新时期学校管理的实际,按照创新和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要求。本人谈一下关于新时期学校管理方面的几点思考。
面对新课程,学校管理职能必须转变
面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调整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重新构建学校管理平台,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职能的重大转变,已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职能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1.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变到学校的效能管理。过去的学校管理,主要是管理者从学校特有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人的社会功能出发,通过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各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内外活动等实现学校管理功能。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管理者把管理功能的目标转向到效能的目标。也就是说,从“应该做什么”发展到“为何做”和“怎么做最有效”。学校管理的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教育评价都要以效能的大小作为管理行为的出发点。
2.由重视部门优化管理转变到整体优化管理。过去学校管理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部门上,只要各部门、班组的工作搞好了,全校的工作也就自然好了。如果某个部门出了问题,学校领导就去解决某个部门的问题。这种管理虽具有分工明确、专业性强的特点,但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面对新课程实施,需要学校在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研究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关键时刻需要领导提供优惠条件,把它们当成重要部门来抓,让它们好上加好,更趋完善,而次要部门只要维持一定的水平,必要时要做出牺牲。这样做是为了整体优化,反对平均主义,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以合理使用,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教育管理中的规划论、决策论、对策论的基本思想。
3.由重视学校管理过程的监督、检查的职能转变到激发教职工强烈的工作动机、责任感和成就欲方面。过去的学校管理职能主要是计划、检查、总结三大类。其中对教职工的监督、检查是经常进行的。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不是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而是靠检查逼出来的。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早有精辟的论述: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面对新课程,学校管理不能没有监督、检查,而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激励教职工的自觉性和首创精神上,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和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以及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采用心理引导的方法,让教职工自己追求完善,由外部监督、检查机制,深化为内部自我激励机制。
4.由重视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化、制度化为主转变为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灵活管理。过去学校管理十分重视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是对于例外事件或非常规性工作的管理重视不够。新课程的出现是一项新生事物,它的开发和实施存在着许多复杂多变的因素,经常会打破已经形成的秩序、平衡和稳定状态。学校管理者要能够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需要,随机制宜地展开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人与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求得最佳的效果。
5.由重视行政管理方式为主转变为行政管理方式与科学管理手段相结合。学校管理不能没有行政管理,没有行政管理就变成无政府了,学校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但是行政管理方式为主或行政管理至上势必会泯灭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与新课程实施要求相背离的。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把教师作为科研对象,要把行政管理方式和科学管理手段相结合,运用教育调查、教育预测、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教育统计、教育实验、教育诊断之类的技术和方法。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寻求学校管理中的新方案。
学校管理要在“新”上下工夫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和教育管理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学校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因此,做好新时期学校管理工作,就需要坚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
1.要在管理思路上创新
要变以往单纯行政管理方式向行政管理方式和科学管理方式相结合,变以往只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向思想政治工作和关注师生个体成长需要发展相结合,广泛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发展育人活动。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学校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把握学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基本态势,寻求新思路,开辟新途径,构建学校管理、师生自我管理、共同发展的管理工作新格局,把学校管理工作做得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2.要在管理形式上创新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采取正面灌输与思想疏导,常规教育与榜样示范,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学校发展与个体发展相结合,增强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本着“管理即服务”的原则结合师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友、健康、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热情周到的服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排除化解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等诸方面,给师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给在校的贫困师生及时提供帮扶。同时,积极开展一些师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做到情理交融、“润物细无声”。
3.要在管理手段上创新
要充分发挥现代化的传媒技术优势,加快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更新,尤其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影视教育的优势,把学校管理的思想要义变为积极、主动地正面宣传和传播的信息,开辟学校管理工作的新领域,使师生真正在“知”的基础上,达到“行”的效果。
4.要在管理机制上创新
首先要完善学校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定期研究和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其次,要理顺学校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要形成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以职能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为主,其他部门和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管理工作新机制。再次,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必须要有专项经费,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和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且要定期对学校管理人员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理论专向培训。最后,要健全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制订管理工作人员聘任条件和考核细则,并将考核结果与评优、晋级、晋职相挂钩,同时还要在订阅管理方面的资料,在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等方面给予管理工作人员政策上的支持。
选拔任用校长要有监督约束机制
随着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新老交替和校长聘任制的全面推行。将会有一大批新校长走上学校的领导岗位。因此,要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的高素质校长队伍,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孝敬父母,关心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最基本的人品素养。“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作为校长,不仅要有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还要有家庭责任感。个别学校校长总以工作忙,应酬性事务过多为理由,很少过问自己父母、妻子及子女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试想,如果一个校长不能把自己的父母、妻子及子女挂在心上,还何谈履行“为教师服务”“关心师生”的宗旨,何谈能与教师与同事真诚交往。
良好的人品素养,是学校校长的立身之本,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反映校长思想和道德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
(作者单位:辽宁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