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文物古建筑楼群消防安全状况分析 天水古建筑董小泉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天水市明清古建筑楼群消防现状,总结当地该类型火灾的发生、发展规律,以期为消防部门解决古建筑楼群火灾隐患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和科学依据。关键词:古建筑楼群;火灾危险性分析;概况;特点

中图分类号:x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207-0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均出生于天水,因此有“羲皇故里”之称。秦安大地湾古人类遗址的挖掘证明,早在78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天水的建城史,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一、天水明清古建筑楼群概况

天水古楼群建筑,分布在天水市秦城区,是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现存的古建民居共分为6个片区,占地面积约16公顷。通过有关部门邀请专家小组对古民居建筑群进行的详细普查,最后认定161处院落为明清古民居庭院,并且有了以下结论:天水民居是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的居民院落群,名气较大的有明中宪大夫胡来缙的南宅子、明太常少卿胡忻的北宅子及明清时期当地名门望族的私宅:张氏民居、何家大院、赵家祠堂等。这些庭院建筑大都是砖木结构、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古朴典雅。文史专家认为:在中国南、北两大古建筑流派中,天水古建筑的风格兼有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的三星巷古建筑群的修建年代至少比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古城早数百年,并有专家称这里是“东方木雕的艺术馆”。

二、明清古建筑楼群特点

(1)建成时间长,均为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低;

(2)除去建筑研究价值,更多的则是历史人文价值;

(3)众多民居为多户人家合居或独门独院;

(4)古民居区院落纵横交错,消防疏散通道狭窄;

(5)古民居居住人群以老龄人为主,建筑位置靠近市中心。

调查发现,天水市城区仍有部分居民世代住在建筑耐火等级低,火灾危险性非常严重的古民居之中,且多以老龄人为主,随时都有发生火灾,造成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危险。

三、天水明清古建筑楼群存在火灾隐患

分析古建筑楼群存在的火灾隐患,主要为:

1.建筑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易发生大面积火灾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随着天水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数量的古建筑楼群正面临改造拆迁,而典型古建筑楼群改造工程中的消防整改对策又不能完全依照现行的国家防火规范去制定,主要表现在:

1.耐火等级方面。典型古建筑楼群一般为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低,而其建筑结构又属于文物保护范围,不允许随意改变,所以不能按照现行规范的要求以耐火极限较高的现代建筑材料来替代木材构件。

2.消防设施方面。缺少固定消防设施,消防水源匮乏。且典型古建筑楼群建筑本身由于耐火等级,防火间距与现行规范要求存在先天不足,就更需要增设和加强消防设施来弥补,但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有效地设置消防设施,如何使消防设施的增设不会影响建筑历史风貌和内部结构,又使改建后的建筑达到消防上的安全要求,需要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