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个人事迹材料3篇
【篇一】
在xx镇xx村村委会后侧,xx鸿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高大的钢架结构新厂房正拔地而起,共产党员、退伍军人xx在创业征程上又吹响了攀高争先的冲锋号。
xx离开绿色军营已经30年了,他以军人的特质和作风、干练和胆识,投身到自主创业的浪潮中。在商海沉浮中,经历过成功的喜悦,饱受过挫折的痛苦,在创业的历练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绿色军营塑人生
xx出生在军人世家,父亲乐德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多次立功受奖。一次在战斗中腹部中枪,肠子从肚子里流了出来,幸亏战友马圣才相救,及时送到后方医院进行了手术,保住了一条性命。老人家复员回乡后,曾担任民兵营长,为部队输送了一批批优质兵员,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几十年来,他时刻不忘军人的光荣传统,在言传身教中培养了两个儿子的军人情结,让他们在人生旅途上义无反顾地选择军旅,1975年,老人把大儿子乐凤吉送到部队大熔炉锻炼。
同年xx从瓦甸中学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在生产队可是文化人,大队对他进行培养,让他担任业余通讯员,虽然只是一个挣工分的土记者,xx却干得有滋有味,一时间成了瓦甸公社的金牌通讯员。
1976年,又到了参军入伍的时候,xx在父亲的支持下,积极报名入伍,经过多轮筛选,他终于以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通过审查,成为解放军大学校的一员,来到在浙江宁波海军基地司令部机关。作为通信兵,xx刻苦钻研业务,不久就分配到遥控室值班,负责收发电报,信号传输,后提拔为副班长。他严格执行纪律和保密规定,爱岗敬业,受到上级的表扬,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xx怀着依依不忘初心情,结束了五年的军旅生活退伍回乡。
五年的军营生活,使xx懂得必须珍惜来之不易幸福生活,要创造财富回馈社会,要用军人的作风面对一切,要用自己的努力铸就军人的风采。
历尽坎坷创业路
xx退伍回家了,当时社办企业正是起步阶段,需要能人打理企业。xx所在的朱南村有节能材料、保温材料两个村办厂,企业经营不善,经民主选举,xx当上副村长,主管村办企业,上任后xx决定新上染料助剂项目,企业先后投入20多万元购置了锅炉、反应釜等设备。xx带头跑市场,他的销售额占整个企业的半壁江山,销售网络遍布江苏、上海等地。有时为了及时发货,他亲自督战,带领工人开夜班。几年的发展,厂里工人达到30多人,产值在瓦甸乡办企业排名中第二。村办企业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改善了村容村貌。
1996年企业改制时,xx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如果说第一次学校毕业后选择军旅是明智的,而现在自己苦心经营的多年厂子,因为改制落入他人之手,xx由一个村干部,一个人人羡慕的村办厂厂长下了岗,心里很失落,甚至有些沉沦,他又将面临着第二次抉择。父亲的一番话是xx豁然开朗:“过去我们头拎在手上干革命,我们什么都不拍,现在中央有政策,你自己办厂自己揪。”
在父亲、大哥和爱人支持下,xx萌生单打独斗的想法,当时邮电事业大发展,线路需要绝缘护套管,生产保温护套管,投资少,见效快,货款能及时回笼,xx抓住了这一机遇。1996年,他从自己的多年的积蓄中,投资十几万元,大哥乐凤吉创办的企业电光源机械厂为他免费提供100平方米厂房,遇到问题哥俩一起商量,资金困难,老大及时帮扶,工厂招聘了4个工人,xx主要是跑市场,以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迅速打开了市场销路,每年能做到60万产值,产品主要销往扬州电信局、xx武汉、xx聊城等地。在仪征,当产品销售遭遇困境时,他的战友多方协调,最终收回了货款。10年的打拼,xx赚下了第一桶金。随着护套管市场的饱和,xx不得不面临第三次抉择,新上设备,重新开发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柳暗花明又逢春
2003年,当村小撤并时,村干部首先想到的是以优厚的条件扶持3万元,把办公室腾出支持xx办厂,并且免除水电费,浇筑了水泥路,使xx有了自己创业基地。
2006年底,xx与大哥乐凤吉一合计,决定新上自动化设备,他先后到昆山台资企业,浙江光源企业考察自动化输送设备,年近五十的xx对于自动化设备的技术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但是他知道,要想占领市场,必须抢占制高点,用技术占领市场,用高新产品打开市场销路。
2009年,xx从西安墙材设计院获得信息,有朋友介绍,在页岩砖生产中,与之配套的是机器人自动码坯系统,整个系统项目设计,一条线达到1亿块的产能。但是xx也了解到一条生产线配一个机器人是120万,配两个机器人需要200万,对于他这样的小厂来说,资金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xx到世界五百强企业瑞士、瑞典abb公司考察,又亲自带队xxxx功力集团学习考察,功力集团为山西大同煤业生产了一条生产线,他们从西门子公司请求专家协助,用精干的自动化技术队伍引领产品升级,带领技术人员进行测绘,到山西大同拍摄视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xx对自动码坯系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在生产过程中,又遭遇了资金瓶颈,xx一方面加大其他产品的销售力度,在老大的协助下,公司生产的一条光源输送线终于叩开了外贸市场,出口到沙特阿拉伯,获得外汇70多万元人民币,另一方面又从银行借贷了50万元,向亲友借80多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第一条生产线下线后,xx成都一家企业新上页岩砖项目,他们将第一个生产线销售到xx邛崃,乐凤吉的技术团队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生产线进行调试,经过的半年的努力,生产线运行情况良好,超过国内先进水平,比大同集团的产品速度提高三分之一。国内不少客商慕名而来,产品销售到新疆xx,湖南、xx、重庆等地。目前生产该系统的在江苏省独此一家,每年具备了生产15条生产线的能力。
如今工厂的固定资产150万,新厂房达到1000平米,造价70万,即将添置二铆焊、钻床等设备。2012年开票销售预计可达两千万,两年后将进入规模企业的行列。
xx以军人博大的情怀,关心着每一个员工,按时发放工资,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他们安心工作。职工朱加杰母亲生病急需要钱,xx尽管资金紧张,还是筹2万元。阜宁籍员工陆新华,骑车不慎摔断了腿,xx亲自送他到县中医院,伤腿病愈后,小陆在xx邛崃调试生产线,一呆就是半年,为公司赢得了产品信誉,打开了市场销路。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xx感慨万千,在创业的历程中,他得到太多人的帮助,身为老军人的父亲,在年老体弱疾病的折磨中,从不愿增加儿子的负担,因为儿子干事业,他帮不了多少忙,但是他懂得不要儿子分心就是最大的帮忙。老大乐凤吉身为兄长,在弟弟遇到困难时,总是鼎力相助,每年战友聚会时,老二便是特邀代表,重温当年的军旅生活。
xx更感谢朝夕相处的妻子,妻子担任村干部多年,工作很忙,但是家里的事总是自己打理,从不要老乐分心。在老乐创业的几十年年中,她总是在幕后支持他,鼓励他,因为他相信自己的丈夫是干事业的人。
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xx感到欣慰的是,儿子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产品外销、技术支持做得有声有色。儿子虽然没有参军,但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亲的熏陶,勤劳苦干,作风严谨,雷厉风行,具备了军人的气质。
【篇二】
xx,1973年11月出生,1991年10月参军入伍。中共党员,现任xx市人民检察院高级技师,xx县xx镇xx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一名奋战在扶贫一线退伍军人。
在部队时,他就是一名优秀士兵,当兵三年,两次获得优秀士兵称号、七次获得嘉奖,这,已经说明一切。短短的三年,铸就他一生的品质。弹指一挥间,脱下军装已20多年过去了。20多年来,变化的是不断刻上岁月痕迹的容颜,而不变的,是一颗坚韧而赤热的军心。
自工作以来,xx同志不管在哪个岗位,始终初心不改,保持军人本色,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怕苦,不怕累,不计名利得失,甘愿奉献牺牲。2005年,在单位驾驶公务用车外出执行公务,途中发现前方有车辆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因在郊区,无人帮助施救。xx同志果断停车,一边报警,一边跑向事故点组织人员施救,为车祸中重伤人员生命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待警车和救护车来到现场,他才默默离开。如果不是围观群众记住了他的车牌号码,谁也不会知道那第一个冲向车祸现场、跟生命赛跑的人是谁。当皖西日报记者找到他,问他为什么不留名时,他说:“人救了的我就安心了,而且我还在执行任务,没想那么多。”毫无修饰的话语朴实而真诚,不经意间流露的是一名退伍军人和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是不计名利的那份自然本色。
2018年4月,响应组织安排,派驻xx县xx镇xx村驻村工作队扶贫专干。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对于并不算年轻的xx同志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巨大的差异所带来的心理震撼,还是出乎他来之前的心理预期的。他说,来之前我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真正来到这大山沟的村里,偏远孤寂的生活环境和一百多户贫困户的扶贫压力,还是让我出乎意料。不过,短暂的震惊之后,他就迅速的调整了心态,强使自己迅速融入环境、进入状态、投入工作。他说,我是一名军人,快速适应环境,是我们军人的基本能力。的确,他不但迅速的适应了新的一切,而且很快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繁重的扶贫工作之中。把村部当家,把贫困户当亲人,再次用他的执著与热情,谱写了一篇扶贫路上的华彩乐章。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服务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把扶贫工作搞好,就必须知道扶贫工作是干什么的,怎么干。原来在机关工作了几十年,一切都轻车熟路,这猛然的切入到扶贫工作,还真是一头雾水。原本想的是就为贫困户跑跑项目、搞搞政策和技术指导就可以了,而真正到了扶贫工作队开展扶贫工作时才知道,远没有那么简单,你甚至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对扶贫政策根本就不了解,例如贫困户需要实现的“两不愁三保障”,健康扶贫“351”“180”“210”政策,教育扶贫的“雨露计划”,还有异地搬迁、危房改造、产业扶贫……等等等等,听到这些“专业名词”头都是大的,而这些,是基本知识,你必须知道,必须搞懂,这些都是涉及贫困户的切身利益,只有自己懂了,才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
经过了一段短暂的迷茫之后,xx同志就找准了方向,他告诫自己,当前最紧急的任务是让自己潜下心来学习国家扶贫政策,吃透政策精神,切实弄清楚各项扶持清单,成为扶贫工作的行家。同时,尽快熟悉全村所有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于是,那段时间,晚上他挑灯夜读,努力学习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扶贫政策,白天,拎着那个蓝色的扶贫资料袋,穿行在沟沟坎坎与崇山峻岭之间。
走访,远没有那么的诗意浪漫,尤其是对于xx这个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而且还是在大山里。出门时问好了大概方位,走着走着就没有了方向。山里边不向城里到处是人,在山里找不到路,连问路的人都难以遇上一个,只能反复的走错路再走新路,一条一条的偿试,有时为了找一户人家需要耗费大半天时间。衣服被蒺藜撕破是常有的事,脚上有蚂蝗伴行那是家常便饭,偶尔还会有雾锁深山不知归途。
这一切困难都没有吓住他,反而激发了他不怕苦不怕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斗志。同时也是因为他通过实地走访,亲眼看到一些贫困户艰难的生活现状时,他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当他走进其中一户贫困户何云锐家时引起的心灵触动。他看到的是低矮破旧随时可能垮塌的瓦房阴暗而潮湿,喊了半天从黑暗处蹒跚走来一个穿着一身不知道是灰还是白的破布衫,脸色灰暗,两眼无光,走路两边摆,似乎对他吹一口气就会倒——他就是这一户的户主何云锐。门外屋檐下的轮椅上坐着的是他们的儿子,双腿瘫痪,精神分裂。招呼xx的是这一家三口唯一还能说上话的80岁的老奶奶,也就是何云锐的老婆,也是这一家的顶梁柱。看到这一切,xx同志已经不能用震撼来形容当时的感觉了,他只感觉喉咙被瞬间堵住似的提不出气,脑袋一片空白,到走时都还没有理清思路,他不知道这一家子是怎么过来的,应该怎么过。还有黎远霞家,老夫妻也有七八十岁了,带着一个严重精神病患者小儿子生活。小儿子常年被单独关在一间不足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一道门被封死,一方墙离地一米的位置开了一个刚好能塞进一个饭碗那么大的洞,老夫妻每天就是通过这个洞送食物给小儿子吃,以维持生命。家里的房子一面墙要倒了,老夫妻找人砍了一根树杆撑着……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功夫不忘初心人。在xx忠于职守,勇于担当,创新严防的一系列管理下,xx省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2015年—2018年,全省道路运输行车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三项指标与前四年同比分别下降61.3%、51.5%、68.6%。2014、2015、2017年,xx省交通运输厅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平安建设”先进单位;2017年,xx省交通运输厅荣获全国“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通报表彰;2016、2018年,xx省交通运输厅荣获“xx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受到xx省安委会通报表扬。
“安全无小事,其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幸福的家庭,我怎能不时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面对荣誉和肯定,xx坚毅地说,“这辈子将永远践行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军人精神,退伍不褪色,继续保持军人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守底线筑红线,把交通运输安全抓实抓牢,在交通运输行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