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情况汇报五篇
第一篇: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情况汇报荔波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
情况汇报
尊敬各位领导:
首先对州政协各位临到莅临荔波视察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各位领导一直以来对荔波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荔波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民族风情浓郁,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游客量更是年创新高,成绩喜人。2011年,荔波共接待游客536.86万人次,同比增长56.4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91亿元,同比增长59.23%。现将荔波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情况汇报,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荔波位于贵州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总面积2431.8平方公里,辖6镇11乡,98个村(居)委会。人口17.28万元,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以上。荔波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世居在此的民族有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侗、壮、毛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每个民族都拥有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婚丧嫁娶习俗,样式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别具情趣,形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二、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情况。
近年来,荔波县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
寨的建设,紧抓旅游发展契机,采取可行措施,切实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一是把系统科学整理和保护这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率先发起“水书抢救”工程,并延伸拓展对布依族、瑶族和苗族等民族文化的挖掘。二是依托樟江景区、茂兰旅游区,在玉屏、朝阳、瑶山、驾欧、永康、洞塘等乡镇大力发展“农家乐”接待,通过补助、对口帮扶等形式帮助“农家乐”经营户按乡村旅游配套建设要求,对住房、厕所、厨房等进行维修和改造,开展农户庭院美化、绿化、洁化、香化工作。通过环境整治和设施建设,使游客真正体会到“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同时也给村民搭建了增收致富平台。三是重点打造瑶山民族村寨民族风情游。荔波瑶族风情古朴浓郁,历史文化灿烂,是最神秘、奇异、令人遐想,引人探索的古老民族,被称为“东方印地安人”,至今保存着大量远古遗风,长久以来,瑶山仅是扶贫开发的地方,没有形成与旅游文化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近几年,国家和“瑶之韵”文化企业先后投资3000万元打造瑶山民族村,建成了瑶山新村、瑶族文化展示厅、瑶族风情展示园、瑶王府、标志性雕塑及寨门、旅服中心、旅游公厕、村景步道、石水景观、景区绿化、旅游标识标牌等。对瑶山小学实行搬迁,对村容村貌房屋立面进行全面改造,加强了排污系统和环境整治,同时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建立民族歌舞表演队,农民素质得到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2011年10月被批准为3a级景
区。2012年5月1日正式接待游客,预计每年游客量可达10万人以上,市场前景可观。
三、取得的成效。
1、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积极编撰了《荔波苗族》、《荔波傩戏》等书籍,荔波县档案局被评为首批全国唯一的县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书习俗》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猎舞》、《矮人舞》、《猴鼓舞》、《民间陀螺竞技》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着力打造民族体育品牌,陀螺运动等项目在全县迅速得到普及和推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和发展。
2、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加大民族旅游村寨村寨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了瑶山民族村寨、“泰美乡居”旅游度假区、水扒、水甫等民族村寨,目前,接待能力已小有规模,有“农家乐”近350家,乡村旅舍60多家。2011年分别接待游客45000余人和26000余人,切实改善了农户自身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水平。
3、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打造“水韵樟江”民族文化产业。《水韵樟江》实景演艺是我县深入挖掘本土民族文化内涵,全力打造,首个文化旅游产品。项目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了近2000平方米的水岸看台和水上舞台,200平方米民族文化长廊,排水和消防以及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配套设施,安装240平方米的大型背景电子屏幕,现已有
120人的演职员队伍。该项目主要以山水实景舞台表演的形式,通过布、水、苗、瑶四个版块多维立体化的民族风情表演,结合现代化音乐,灯光和创意舞台,为广大游客呈现的一台少数民族文化盛宴,并通过与游客互动交流,让游客感受古朴、神秘、淳美的民俗民风和轻松欢快的荔波之旅。《水韵樟江》实景演艺已于今年“五一”试运营,计划通过市场运作,3至5年的持续打造,将该荔波文化旅游品牌推向全国和世界。
4、旅游培训方面。采取帮扶的形式,分期分批组织驾欧乡白岩村、瑶山乡拉柳、洞塘乡岜町和毕佐等布依寨农家乐经营户赴外地考察、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开阔眼界;此外,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对农家乐经营户进行指导、监督,帮助其不断发展、完善。
四、主要作法和经验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号和黔党发9号文件精神,部署文化支柱产业的各项工作,出台多项措施,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
2、目标明确,高位推进。组织编写了《荔波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规划纲要》,制定了“生态立县、文化塑县、旅游强县”和建设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发展战略目标。突出了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三大亮点,重点打造布依、水、瑶、苗四大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旅游业、休闲
度假业、民族展演业、康体娱乐业、工艺文化业五大产业。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做好旅游文化项目的储备、推介、招商等工作。编制了瑶山瑶族文化展示园及村寨保护工程、水韵樟江、樟江民族文化娱乐城、荔波民族体育竞技场、荔波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等35个民族文化类项目;引资开发荔波古城项目、甲良古镇等项目。
4、挖掘和整理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积极申报1至2项国家级保护项目,争取申报水书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塑造水书文化品牌;每年举办组织大型节庆活动,不断丰富传统民族节日节庆文化。重点对水利水族卯节、驾欧“六月六”布依歌节、瑶山瑶王宴节、瑶麓打猎舞节、佳荣跳苗节、阳凤斗牛节和县城樟江的龙舟节、洞塘的梅花节进行打造,力争推出一批具有民族文化魅力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引进龙头企业,打造旅游产业链
荔波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项目欠开发,旅游产品少,没有形成产业链,制约了旅游发展。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又缺乏龙头旅游企业的介入,因此,没有大项目带动荔波旅游大发展。为此,我县应大力开展旅游招商,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龙头旅游企业入驻荔波,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游,多种方式的开发旅游产
品,形成产业链条,突出文化旅游产品特色,同时开展喀斯特地质探险游,民族风情体验游、科考、山地体育运动、会展、节庆旅游、水上观光游乐,文化消费游,举办艺术节、美术、摄影展览等,丰富荔波旅游产品,扩大旅游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2、关注旅游文化企业
《水韵樟江》实景演艺建成并投放市场,是我县旅游文化市场的新生事物,也是旅游文化企业的大胆尝试,为我县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创新开了好头,但其市场运作必然有艰难的过渡。为此,希望政府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扶持和鼓励企业做好产品,以产品宣传荔波,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巩固已推出的旅游产品,使其发挥作用。
3、荔波旅游村寨缺乏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发展规划,现在主要是缺乏规划资金。
4、民族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第二篇: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情况汇报荔波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
情况汇报
尊敬各位领导:
首先对州政协各位临到莅临荔波视察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各位领导一直以来对荔波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荔波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民族风情浓郁,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游客量更是年创新高,成绩喜人。2011年,荔波共接待游客536.86万人次,同比增长56.4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91亿元,同比增长59.23%。现将荔波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情况汇报,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荔波位于贵州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总面积2431.8平方公里,辖6镇11乡,98个村(居)委会。人口17.28万元,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以上。荔波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世居在此的民族有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侗、壮、毛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每个民族都拥有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婚丧嫁娶习俗,样式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别具情趣,形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二、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情况。
近年来,荔波县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的建设,紧抓旅游发展契机,采取可行措施,切实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一是把系统科学整理和保护这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率先发起“水书抢救”工程,并延伸拓展对布依族、瑶族和苗族等民族文化的挖掘。二是依托樟江景区、茂兰旅游区,在玉屏、朝阳、瑶山、驾欧、永康、洞塘等乡镇大力发展“农家乐”接待,通过补助、对口帮扶等形式帮助“农家乐”经营户按乡村旅游配套建设要求,对住房、厕所、厨房等进行维修和改造,开展农户庭院美化、绿化、洁化、香化工作。通过环境整治和设施建设,使游客真正体会到“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同时也给村民搭建了增收致富平台。三是重点打造瑶山民族村寨民族风情游。荔波瑶族风情古朴浓郁,历史文化灿烂,是最神秘、奇异、令人遐想,引人探索的古老民族,被称为“东方印地安人”,至今保存着大量远古遗风,长久以来,瑶山仅是扶贫开发的地方,没有形成与旅游文化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近几年,国家和“瑶之韵”文化企业先后投资3000万元打造瑶山民族村,建成了瑶山新村、瑶族文化展示厅、瑶族风情展示园、瑶王府、标志性雕塑及寨门、旅服中心、旅游公厕、村景步道、石水景观、景区绿化、旅游标识标牌等。对瑶山小学实行搬迁,对村容村貌房屋立面进行全面改造,加强了排污系统和环境整治,同时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建立民族歌舞表演队,农民素质得到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2011年10月被批准为3a级景区。2012年5月1日正式接待游客,预计每年游客量可达10万人以上,市场前景可观。
三、取得的成效。
1、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积极编撰了《荔波苗族》、《荔波傩戏》等书籍,荔波县档案局被评为首批全国唯一的县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书习俗》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猎舞》、《矮人舞》、《猴鼓舞》、《民间陀螺竞技》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着力打造民族体育品牌,陀螺运动等项目在全县迅速得到普及和推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和发展。
2、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加大民族旅游村寨村寨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了瑶山民族村寨、“泰美乡居”旅游度假区、水扒、水甫等民族村寨,目前,接待能力已小有规模,有“农家乐”近350家,乡村旅舍60多家。2011年分别接待游客45000余人和26000余人,切实改善了农户自身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水平。
3、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打造“水韵樟江”民族文化产业。《水韵樟江》实景演艺是我县深入挖掘本土民族文化内涵,全力打造,首个文化旅游产品。项目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了近2000平方米的水岸看台和水上舞台,200平方米民族文化长廊,排水和消防以及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配套设施,安装240平方米的大型背景电子屏幕,现已有120人的演职员队伍。该项目主要以山水实景舞台表演的形式,通过布、水、苗、瑶四个版块多维立体化的民族风情表演,结合现代化音乐,灯光和创意舞台,为广大游客呈现的一台少数民族文化盛宴,并通过与游客互动交流,让游客感受古朴、神秘、淳美的民俗民风和轻松欢快的荔波之旅。《水韵樟江》实景演艺已于今年“五一”试运营,计划通过市场运作,3至5年的持续打造,将该荔波文化旅游品牌推向全国和世界。
4、旅游培训方面。采取帮扶的形式,分期分批组织驾欧乡白岩村、瑶山乡拉柳、洞塘乡岜町和毕佐等布依寨农家乐经营户赴外地考察、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开阔眼界;此外,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对农家乐经营户进行指导、监督,帮助其不断发展、完善。
四、主要作法和经验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号和黔党发9号文件精神,部署文化支柱产业的各项工作,出台多项措施,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
2、目标明确,高位推进。组织编写了《荔波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规划纲要》,制定了“生态立县、文化塑县、旅游强县”和建设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发展战略目标。突出了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三大亮点,重点打造布依、水、瑶、苗四大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旅游业、休闲度假业、民族展演业、康体娱乐业、工艺文化业五大产业。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做好旅游文化项目的储备、推介、招商等工作。编制了瑶山瑶族文化展示园及村寨保护工程、水韵樟江、樟江民族文化娱乐城、荔波民族体育竞技场、荔波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等35个民族文化类项目;引资开发荔波古城项目、甲良古镇等项目。
4、挖掘和整理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积极申报1至2项国家级保护项目,争取申报水书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塑造水书文化品牌;每年举办组织大型节庆活动,不断丰富传统民族节日节庆文化。重点对水利水族卯节、驾欧“六月六”布依歌节、瑶山瑶王宴节、瑶麓打猎舞节、佳荣跳苗节、阳凤斗牛节和县城樟江的龙舟节、洞塘的梅花节进行打造,力争推出一批具有民族文化魅力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引进龙头企业,打造旅游产业链
荔波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项目欠开发,旅游产品少,没有形成产业链,制约了旅游发展。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又缺乏龙头旅游企业的介入,因此,没有大项目带动荔波旅游大发展。为此,我县应大力开展旅游招商,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龙头旅游企业入驻荔波,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游,多种方式的开发旅游产品,形成产业链条,突出文化旅游产品特色,同时开展喀斯特地质探险游,民族风情体验游、科考、山地体育运动、会展、节庆旅游、水上观光游乐,文化消费游,举办艺术节、美术、摄影展览等,丰富荔波旅游产品,扩大旅游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2、关注旅游文化企业
《水韵樟江》实景演艺建成并投放市场,是我县旅游文化市场的新生事物,也是旅游文化企业的大胆尝试,为我县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创新开了好头,但其市场运作必然有艰难的过渡。为此,希望政府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扶持和鼓励企业做好产品,以产品宣传荔波,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巩固已推出的旅游产品,使其发挥作用。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我国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些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样式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文化传承的特点,既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还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资源。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消失很快,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及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徐克勤建议,增加中央补助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将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农村危改工程以及扶贫攻坚项目统筹安排,捆绑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同时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加大投入的政策措施;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规划,推动特色村寨保护与民族文化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紧密衔接、协调推进,使民族特色村寨成为民族文化的“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