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乡村文化振兴的调研报告

(xxx)

引言。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同步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的实现提供着文化支撑。

根据县委党校布置的任务,为推进我县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2019年科级领导干部轮训班第三调研组于11月21日至25日,对全县乡村文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到县相关文化部门和6个乡镇,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以及参考借鉴多地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全县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我县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

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县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县253个行政村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迎龙灯、舞狮子、迎抬阁、迎罗汉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按照省定标准,每个乡镇组建了“三团三社”即乡村合唱团、乡村民乐团、乡村艺术团、书画社、摄影社、文学社,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

(二)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

除xxx外,其余17个乡镇(街道)建有综合文化站,站内设有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厅。所有乡镇(街道)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53个行政村也村村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及158个村利用原有的宗祠、电影院、大会堂、居家养老中心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建成了农村文化礼堂,礼堂内都设有图书阅览室,春泥计划活动室、文化娱乐室、广播室等。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公园,健身游步道也正逐渐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推出,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

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县不断增强。比如:xx乡的xx两地民俗文化风情节、xx乡的xx庙庙会、xx乡的油茶文化节、xx乡的xx村“二月二”庙会、xx乡的杏花节、xx乡的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年年开展。还有xx乡斥资千万在xx村打造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工程,以及村民自筹资金建设的xx文化博物馆,还有xx打造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爽面博物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四)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比如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xx水果采摘园、xx蓝莓采摘园、xx提子采摘园等等。后来,又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县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xx花海、xx美丽乡村、xx花海、xx飞行、xxx恐龙博物馆等。其他,如xx度假村、xx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更多的乡镇(街道)也都在积极的对当地资源进行挖掘,期待成为开发的对象,助力乡村振兴。

二、全县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全县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一)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

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搓麻将打扑克;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县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二)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

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受众多为老年人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文化礼堂开门开放未能保证按时开放,经常是“铁将军”把门,村民们还是习惯在村中广场上进行跳舞和聊天。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三)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

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县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平衡,有的乡镇、村严重滞后,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县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乡镇(街道)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县里是按照规定,对乡镇、村进行多次多类别培训,然而各乡镇(街道)派去培训的人员基本上是同一人,回来后根本不能很好的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非遗活动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四)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促成乡村文化与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的“联姻”。比如,可以深挖某些乡镇(街道)和农村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地理标志产品”赋予深厚文化内涵,让产自该地的农产品、工艺品变得“背后有故事”。在产品设计、制作或包装过程中植入乡村文化元素,进行品牌营销创新,形成较高商业附加值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则指日可待。此外,也可以通过举办工业设计大赛等形式来提高我县农产品、手工艺品的文化性与档次感。

2.用乡村文化创意为农业和旅游业赋能,打造乡村文化乐园。我们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书写记得住的动人乡愁,提升我县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

3.要为社会资本“来缙”“下乡”做好充分准备。比如,优化农村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社会资本下乡的积极性。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库,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集聚区。为扩大我县乡村文化项目的知名度,还应创新营销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提高营销资源的精准投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