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讲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及建设路径

苏州文化产业现状及加快发展思路

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大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苏州按照中央和省有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精神以及全市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加快现代化、国际化新苏州建设的进程中,在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强市、文化名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着力加以推进。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市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多门类齐头并进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了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据初步统计,目前苏州文化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约有1.37万家,从业人数约为26.86万人,2007年营业收入约为40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约22.35亿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印刷出版业量扩质升

全市已形成集编。-出版、印刷复制、发行销售为一体较为完整的印刷出版产业体系。到2007年底,全市印刷经-营单位达3024家(其中外商投资印刷复制企业140余家,投资总额超过16亿美元),实现产值262.1亿元;三家出版社共出版各类出版物648种,实现销售总额1.2亿元;13种报纸平均每期发行量超过80万份,广告收入超过3.6亿元,总收入4.2亿元;28种期刊的发行量和经-营性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光盘生产线127条,出版物经-营网点总数为1561个(其中外商投资发行网点4家),实现销售收入13.07亿元。全市印刷出版业从业人员9万人以上,年经-济总量已超过280亿元人民币,成为了全市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支柱,在全省乃至全国大中城市中也位居前列。

2.工艺美术业不断壮大

全市现有工艺美术生产经-营单位5450余家。吴中区胥口镇(书。-)和以“一所(苏州刺绣研究所)一馆(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一街(镇湖街道)”为载体的苏绣文化产业群,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目前胥口镇约有1500多人从事书。-创作、装裱、销售一条龙生产经-营,每年有10多万幅胥口农民书。-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同时胥口还建立了“中国书。-名家街”和“中国美协苏州胥口展览中心”,专门开辟了当代著名书。-家的工作室,已有包括青、琼、甘等省的集体工作室在内的20多个名家工作室进驻“中国书。-名家一条街”。苏绣文化产业基地已形成完整的传承、研发、展示、生产、经-营和销售的文化产业链。目前苏州刺绣的年销售达7.5亿元,从业人员超过7万人。这两年,苏州民间投资的美术馆也不断应运而生,就城区来说,苏州圆通寺美术馆、雨村美术馆、本色美术馆、九盛美术馆都在2008年先后开馆,沧浪区定慧寺巷书。-一条街也已开街。特别是位于吴中郭巷的本色美术馆投资达到3000万元,建筑面积达11000平方米,其中展览净面积达6000平方米,美术馆具有独特的开放式空间展示形式,分布有艺术作品展览区、艺术家工作室、学术讨论和休闲娱乐空间等不同功能的区域,是一个集当代艺术创作、展览、交流、推广、普及为一体的美术特色基地。投资将达30亿元的光福中国工艺文化城项目也于2008年5月奠基启动。

3.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的动漫游戏产业这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现有动。-企业19家,游戏企业12家,手机内容企业6家,数字技术企业4家,教育培训机构6家,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2007年动漫游戏产业产值约6.5亿元人民币。2005年,苏州国家级动。-产业基地在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建立,为全国15个国家级动。-产业基地之一,目前基地已建成动漫公共技术平台,已聚集动漫游戏企业40家。全市网吧及电子游戏业发展迅猛,经-批准的网吧已有1250多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373家。苏州同程旅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从三年前苏州大学几位学生的网上创意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员工300多人、实现年营销收入2000多万元的创意规模型企业。苏州高新区的“x2创意街区”、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常熟东南文化创意园、太仓创意文化园、吴中木渎金枫路创新创意产业街区等一批文化创意园已粗具雏形或正在启动建设中。

4.演艺影视业日趋红火

全市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民营文艺团体4000余支。2007年苏州表演团体共面向市场演出10177场次,观众达到167.3万人次,营业额超过了5000万元。随着城乡电影院设施的不断改善,传统的电影放映业效益也持续提升。2007年苏州市区的电影票房总收入就达2100万元,2008年总收入预计可达5000万元。集合了一个拥有最先进设备的国际级舞台的1200座大剧院、一座imax影院和7个影厅的电影城的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于2007年10月建成营运,2008年被省文化厅列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工人文化宫的金逸国际电影城2008年初也已建成开业。位于石路的苏州演艺中心即将建成,明年元旦即可投入运营。每年在苏州取景拍摄的影视剧组近百个,影视剧近千集。2007年,常熟沙家浜。-南水乡影视产业园被省命名为。-苏省首批文化产业基地,有数十部影视剧先后在这里取景拍摄。这两年苏州自己的企业也开始投资影视业,民营企业苏州亚细亚传媒娱乐有限公司投资摄制了大型电视连续剧“苏州三部曲”——《后代》、《谍战古山塘》和《风雨雕花楼》,前两部已播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文化旅游业深入拓展

近年来全市文化旅游在传统的“三古一湖”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又新增了多条文化旅游线路,有的已成为了品牌项目,经-济效益逐年增长。一是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如平。-路历史街区,依托街区内众多古宅深院和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结合现代文化创意,将历史街坊民居改造成具有浓厚苏州地方特色的文化商业休闲街;山塘街历史街区,已完成多个文化节点的保护性修复,使游客全面感受山塘的桥、街、水的韵味,体会“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和天堂里的街市”。二是以锦溪“民间收藏博物馆群”等为代表的特色专题旅游。于2002年开始启动建设的锦溪“民间收藏博物馆群”,目前已拥有民间博物馆14家。2005年,锦溪“民间收藏博物馆群”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aaaa级游览区”,锦溪镇也因此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苏省特色文化乡镇——民间博物馆之乡”。2007年,锦溪“民间收藏博物馆群”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000

万元,相关产业链收入则超过了1亿元。三是以古城河、金鸡湖为代表的水文化与现代光电技术相结合的夜色游;四是以穹窿山、旺山、树山、荷塘月色湿地公园等为代表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五是以苏州乐园为代表的主题公园旅游等。此外,总投资将达36亿元的太湖文化论坛项目已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其中核心区坛址明年10月可建成,将成为苏州太湖文化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但总体看,由于苏州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培育成长阶段,特别与先进地区、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为:一是文化产业经-济总量较小、比重偏低。虽然可能由于统计不够全面,有些属于文化产业的行业如文化产品出租与拍卖服务、文化旅游、广告等未能全部统计进来,但全市文化产业经-济总量还是较小,2007年实现增加值约为170亿元,占gdp为3%,而深圳文化产业2007年增加值达到460.05亿元人民币,占gdp达6.8%。二是文化企业小而散,缺少规模和品牌。零零散散的小企业不少,多是以“小萝卜头”为主,相比杭州宋城、深圳华侨城等大项目,苏州还没有与之可比的规模型企业。虽然也已形成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群,但集聚辐射力还不够强,规模效应不够显著。像太湖文化论坛城、光福中国工艺文化城等大的文化项目也仅处于起始阶段。三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很大,新兴创意文化产业比重偏小。苏州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中传统印刷出版业占了70%,而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被看作朝阳产业的动漫游戏业虽在逐年提高,总量还是很小;其他方面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更是不足1%。四是文化产业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广度和深度不够。近年来,民资、外资进入苏州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印刷复制业、动漫游戏业、工艺美术业等少数几个领域,在演艺业、文化旅游业、广告会展业等领域投入不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大多仍以政府投入为主,国资、民资、外资多元化投入并存的文化产业投资机制还未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化经-营的动力不足。五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高端人才缺乏。近年来,苏州各级投入文化设施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文化事业的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事业十分兴旺。与此相比,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明显薄弱,就市级而言,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现还是o-盖在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之中,数量非常有限;其他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则更少。文化人才方面,由于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方面的作家、。-家、艺术家等文化制造者不少,文化爱好者也很多,就是善于市场运作、敢于兴办企业的文化经-营者缺乏,能培育文化精品产品的高端人才更是匮乏。

二加快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积聚人才,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以合作方式招揽人才。通过文化人才兴办文化企业,以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6.要突出重点,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

一是做强企业,发挥龙头项目的带动作用。扶持印刷、出版、动漫等已有的文化优势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做出精品,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努力成为国内行业内的“龙头老大”。通过企业壮大,带动相关基地和产业链发展。二是做大基地,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优势。继续做优做强高新区苏绣文化产业群、工业园区苏州国家动。-产业基地、吴中区胥口书。-示范基地以及常熟市沙家浜。-南水乡影视产业园、工业园区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等五个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扶持和壮大一批市级文化产业企业和创意文化基地。三是做好精品,提升苏州文化影响力。要充分发挥苏州文化资源特别丰富的优势,通过人才、科技与本地文化的有机结合,在演艺、影视及传媒等领域培育一批地标性的苏州文化精品。要深入挖掘资源的文化内o-,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把资源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制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有步骤、有计划、高效率地开发资源,形成更多的新的文化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