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讲稿5篇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农家乐的企业成长研究
你们的问题是什么。
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
你们的组织性质是什么。规模、经营环境、潜在客源、顾客偏好
你们的经营、管理、服务的目标诉求是什么。你们的愿景是什么。希望、理想、出路。
你们应该做什么。你们应该怎么做。
想钱、挣钱、赚钱——理财,幸福的理财。人找钱,钱找人。
价值观、财富观、智商情商与财商效益剩余索取权
微创新
要回答上述问题,就要回答:乡村旅游本身的发展历程与阶段特点、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与转型,
宏观角度的乡村旅游(丰裕社会、非物质文化、非物质社会、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国民经济、现代经济(服务业)、旅游经济与
中央政府应该做什么。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务实之前必先务虚,打大仗前必开务虚会。
旅游产业、产业集群与中观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相关利益群体研究,区域或集群治理
产业、集成性产业、扎堆、外部经济、抱团取暖、中介组织、自律委员会、垄断与竞争
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旅游项目、旅游服务与农家乐企业的成长微观视角的乡村旅游
理清微观企业管理的层级。领导(领袖、战略管理)、经营管理、作业与职能管理、服务规范与个性化。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
新闻导入
其原因主要是与国家的提倡、旅行社的推广、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及各开发商的积极响应分不开的。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的主要意义是。①为旅游领域拓展了新天地。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农业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旅游业到农村去开辟广阔天地,借农业经济的优势求发展;农业借旅游业的优势求进步,两种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联姻,相得益彰。开发乡村旅游将更加丰富中国旅游业的特色与内涵。
②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利用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农业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旅游度假园区,既可高效地发挥农业生产功能,又可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并树立起新型农业生产观点,缩小城乡差别。发展乡村旅游将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③为城市旅游热点扩散提供了广阔的场所。目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近极至,各旅游“热点’的发展已近饱和,极化的旅游流加重了景区负担,因此极大的旅游流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向外分流,以减轻城内压力。过热的城内景区要向外“散热”,发展城市边缘地区的乡村旅游是最佳策略。目前,我国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近郊多有这种新型旅游区,如大连西郊度假村、大连凌水农场冰峪度假村等[4]。乡村容量大、承受力强,可疏散旅游热点城市的游客压力。乡村旅游可充分满足都市游客走进自然、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缓解都市生活压力。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将更新人们的旅游观念,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新领域,为开展生态旅游创造新的前景。
总之,生活方式变革对旅游的影响和意义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与人类回归大自然、回归本真生活的梦想相吻合的旅游活动方式以及旅游产品,它对生活在都市之中的人们的吸引力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增强;乡村作为自然与人类相处比较和谐的一个过渡地带,其独特魅力正在日益体现出来;乡村所特有的休闲度假属性和功能,也使它颇受城市人群青睐。尤其对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来说,开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促使当地尽快脱贫致富,不失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中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而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城乡之间差距的缩小,乡村的面貌将日益改变。这样,不管是比较传统的乡村还是比较现代的乡村,都能够对城市人群产生各自不同的吸引力,都可以开发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总之,只要假以时日,乡村旅游是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的。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根据gilbert和tung(1990年)的定义: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我国有关学者将其定义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可以看出,后者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它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迎合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来尼(lane)认为,真正的乡村旅游具有以下要素:(1)位于乡村地区;(2)旅游活动是乡村的;(3)规模是乡村的;(4)社会结构和文化具有传统特征;(5)由于乡村的自然、经济、历史环境和区位条件各不相同,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b艾思卡普(inskeep)则将乡村旅游看成一种具有可持续特点的旅游活动,并常常将乡村旅游(ruraltourism)与农业旅游(agriculter)、农庄旅游(farmtoursim)不加区别地相互换用,显而易见,他是将这几者看成了同一回事。从产品细分的角度来说,他这样做也自有其道理。c乡村旅游一般包括“农家乐”旅游、乡村观光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民族风情旅游、农场旅游等分支旅游产品。至于开发经营何种乡村旅游产品,只能视资源特点和开发者的取舍而定,很难一概而论。“乡村旅游”有多种定义。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实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专家们对此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同时,乡村旅游已在各地开始积极探索,贵州省还开展了乡村旅游的国际合作示范项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在法国,这种与乡村紧密结合的旅游被称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在我国,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日前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综合人们对乡村旅游的种种看法,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小规模、离散性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的诞生背景
1990年在加拿大举行的’90全球持续发展大会上提出了《旅游业持续发展行动战略》,1995年在西班牙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上又通过《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标志着旅游业持续发展得到各级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以及游客的认可和重视.乡村旅游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又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发生了重大变化,旅游活动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接近自然、返朴归真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再者,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向更高层次和多元化发展,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和美学观念都发生着变化。旅游兴趣不再仅限于人为景观,而对自然景观和半人文景观旅游格外青睐。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应运而生.
乡村旅游尽管在欧洲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但大规模发展起来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它可以说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规模,并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乡村旅游首先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如日本、台湾、新加坡、韩国、以色列等从70年代开始,纷纷将乡村旅游提上工作日程.我国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及我国一些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产生的.近年来,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和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乡村旅游也己蓬勃兴起。由于起步晚,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初期阶段,游客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组织,市场还没形成规模,致使乡村旅游业经济效益没有很好体现出来。如何使其规范发展,从一开始就能走上健康、高效之路,直接影响着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乡村旅游就是在这种状况下被提到旅游业发展的日程上来并成为被研究和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
(三)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是
(1)乡村景观的丰富性。
旅游资源一般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如名山大川森林草原等)和人文旅游资源(如名胜古迹城市公园等)。农业是一个受人类调控的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具有自然景观的特点,同时具有人类活动参与下而形成的文化景观内涵(如农村的民俗文化种植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景观资源之丰富,是其它类型的旅游活动所不可比拟的。
(2)平民性。
尽管乡村旅游的参与者中也不乏管人,但总体而言,乡村旅游的主体主要还是以工薪阶层为主的城市或城镇平民和注重生活情调的知识分子。在这里,我们要克服的一个认识误区是,平民性并不必然地等同于庸俗化,也并不意味着可以粗制滥造和草草打发。平民性特点强调,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来自城市(或城镇)之中的居民,他们的身份和职业不尽相同,但收入水平和消费指向却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譬如在旅游活动之中,他们都比较倾向于带有生活情趣的大众化项目和大众性消费。因此,乡村旅游应在大众化、参与性、愉悦感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和均衡点。
(3)地域多样性和时间可变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和传统习俗为主。农业生产各阶段受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较大,因此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另外,由于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地域的乡村的农业生态-文化景观风格各异,而乡村旅游资源多样的景观风貌,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
(4)可实践性和体验性。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它是包含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游客可通过直接品尝农产品(蔬菜瓜果、畜禽蛋奶、水产品等)或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耕地、播种、采摘、垂钓、烧烤等),从中体验农民的生产劳动和乡村的民风民俗,并获得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和乐趣。
(5)高效益和低风险性。
乡村旅游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可获得多重效益。由于乡村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通过经营方式的调整,不破坏原有生产形态,而使其精致化特色化的过程,所以开发难度小、投资报酬率高、见效快。
(6)花费较低。
旅游的背景在农村,旅游的接待者主要是农民,旅游的内容亦以乡村生活的体验或观摩为主(即俗话说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农家景、做农家人”),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成本相对其他旅游活动形式来说要低得多。相应地,乡村旅游的开支成本也就比较低廉。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想大手大脚地花钱者未必就能花得出去,因为没有那么多的项目和支出让旅游者必须花钱;而农民的现实主义态度也使他们将对旅游者钱袋的支付限定在了一个比较合理、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水平上。这就使乡村旅游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平民旅游。
(三)–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点
中国乡村旅游产品与城市旅游产品相比,在本质属性、空间分布、产品供给、旅游消费、市场需求和趋势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1.1本质上的乡村性
乡村旅游产品在本质上就是其乡村性,即农业本质、生态本质、乡村规模本质(聚落空间相对较小,人口规模小,旅游开发规模小)以及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载体、村社组织、乡村田园、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在乡村旅游中都有乡村性。也就是说旅游是乡村的,是在乡村之中,是以乡村景物为旅游吸引物的,一切活动过程是乡村化的。
在产品形态上主要表现于。(1)展现田园风光的乡村旅游产品;(2)以开展各种参与性农事活动和土特产品购买的产品;(3)具有典型区域文化特征与生态特征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类和高科技术类乡村旅游产品;(4)充分利用自然原料和“乡村性”设施开发乡村度假旅游产品。
1.2空间分布的独特性
国内外经验表明,乡村旅游产品的空间位置,最好是2个小时之内的城市近郊和道路条件良好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根据我国著名旅游学家吴必虎的研究,我国的乡村旅游区位空间在距城20公里左右空间地带和距风景名胜区5公里左右地带最佳。乡村旅游的供给空间实际上为城市周边地区与远离大城市的地区两类。前者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旅游进入性条件良好;后者虽然有距离障碍性因素,但一定具有典型乡村性和传统文化特色性的资源优势,加上便捷的交通条件。
1.3产品供给的丰富多样性
从全国看,乡村幅员辽阔,自然景观千差万别,农业景观多种多样,民风民俗多姿多彩,为满足游客观光、购物、求知、猎奇、尝鲜、休闲、度假、参与等多种旅游需求
收稿日期:2006—08—27基金项目:湖南社科规划项目(04zc093);湖南省教育厅立项科技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成果。
36
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赏花、摘果、采茶、垂钓、狩猎、出海、插秧、手工学艺、观草原风情、体民俗民风,应有尽有。在规划形式上大概可归纳为观光观赏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和乡村民俗节庆型四类。但必须说明的是,无论何类,都以典型“乡村性”和高等级质量的传统文化内涵产品为前提,要求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具有资源的空间聚集性和一定的质量等级“门槛”。
1.4旅游消费的低水平性
由于我国目前低层次的旅游供给、尚不富足的经济收入,乡村旅游消费主体呈现重实惠、轻享受的低水平消费特征。因此,绝大多数乡村游客享受到的仍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较低档的旅游服务产品。如在采摘旅游中,大多数游客看重水果的价格质量和数量,而轻视对收获的心理感受;“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的乡村民俗旅游中,游客多注重低廉的接待费用,忽略对乡村民俗的体验。目前我国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仅停留于悦目、悦身的较低层次,而达到悦心、悦志的高层次感受较少。且大多数乡村旅游者选择耗时耗费较少的短期和近地游,总体旅游消费水平低。
1.5参与性与体验性
乡村旅游结构吸引旅游者的重要之处就在于所开展的各类旅游项目往往仍是农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亲和性和参与性。采摘蔬果、参与农村节庆、从事体力支出不大的一般性农事活动等,都是大多数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感兴趣或乐意体验一番的事情。同时乡村旅游者的成分要么是对乡村旅游完全陌生的;要么曾经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而如今已远离了大自然和乡村,于是试图借此重新获得对乡村生活的体验,以找回已经失落的记忆;要么是怀着神秘感去了解乡村、体验乡村。
四、乡村旅游开发的几种模式
郭阳旭13983637031
(一)魏小安
5+3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
1、5种模式:
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
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开发;
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
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日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欧洲、美洲开展的历史达百年以上。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也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轨道。在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政府也从中也得到了丰厚回报。凡是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国家,均制定了专门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产品、管理和市场开发都比较成熟。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尤其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保存也比较完好,具有发展高端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贵州的国际合作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已开始启动,将与新西兰、爱尔兰等专家一道,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实施反贫困战略、乡村旅游的标准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寻求本土化、中国化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2、3类型。农村乡村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农民乡村旅游。
(二)卢云亭
传统8+现代6
1、传统乡村旅游以其体现出的特点作依据,可细分为以下8类:1)乡村民俗型。
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和风物。乡村民俗又分岁时、节日、婚姻、生育、寿诞、民间医药、丧葬、交际、礼仪、服饰、饮食、居住、器用、交通、生产、职业、民间工艺、宗教、社会、娱乐、信仰、祭祀、巫卜、禁忌等近20类。拥有这些民俗资源的乡村,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民俗旅游。
2)乡村传统农业类。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乡村旅游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农民旅游
一般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只是触及了农村与农业的问题,“三农”中的9亿农民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是乡村旅游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的魏小安把乡村旅游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和农民旅游。这意味着农村居民不仅是旅游产品供给者和生产者,而且是需求者和消费者。笔者也认同这种看法,并主张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的视野:
第一,农民旅游市场规律的研究。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达程度存在差异,农民旅游市场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可以先启动哪些地区的农民旅游市场,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采用什么样的旅游发展模式等是亟待研究的。第二,我国农民旅游态度和认知的调查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不同职业农民群体旅游态度以及旅游消费特征的调查分析,找出农民出游和对旅游认识的规律,从而为提供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和拓展旅游市场奠定科学基础。第三,我国农民旅游潜力研究。包括对农民的出游潜力及其空间格局、就业潜力、经济潜力等的研究。第四,制约我国农民旅游的限制性因素分析。第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此外,中外农民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差异性研究、农民旅游的相关政策研究等也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