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修订版)

宿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摘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宿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就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宿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宿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就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1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

1997年至1999年,宿迁相继投入建站补助经费78万元,与省补资金合计为413万元。共计建成81个达标乡镇文化站,其经费不足部分由县乡两级政府用土地划拨、政策性减免、劳动力和垫支、借支等方式解决。随着这一批相对较高标准文化站的竣工并投入使用,乡镇文化活动阵地得到了扩充和加强。

2001年起,县区文化局撤并到广文局,乡镇文化站撤并为文广中心”。全市由125个乡镇撤并为109个乡镇,“文广中心”也缩减到109个。文广中心核定事业编制4名,其中:农村文化服务员1名、采编播音员1名、机务线务员1名、新闻报道员1名。编制核定到岗位,不具体到人,人员实行公开招考,择优选人,合同聘用,岗位管理,人事代理。乡镇文广中心设主任1名,在业务人员中竞争上岗,择优聘用。文广中心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纳入乡财政;行政隶属当地政府;业务上接受县(区)广播电视文化局指导。

2007年,我市争取到省文化厅、财政厅的支持,再新建10家达到省级标准的乡镇文化站。

1.2“三送”工程

2006年,我市建立了市“三送”工程中心,为“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提供了组织保障。市文化局与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了“百乡千村文化行”活动,并以此为抓手,统筹安排全市“三送”工作。去年,全市共送戏下乡418场次,送电影下乡836部近万场,送图书下乡10万余册,观众和读者人数逾200万人次。2007年,继续开展“三送”活动,计划送电影1万场以上、图书20万册以上、戏300场以上。

-1-

1.3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截至2007年底,全市完成省文化厅下达的“共享工程”共6个县级分中心和9个基层服务点建设任务。农村文化服务功能能力进一步提高,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

1.4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

截至2007年9月底,全市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1万户,入户率18%。94个乡镇实现县乡有线光缆联网,占91.26%。光缆通达村774个,占全市1449个行政村的53.4%。

1.5“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2006年,完成了20个村级公益性“农家书屋”试点工作,并利用“农家书屋”开展各种学习培训和交流活动。2007年,扶持新建“农家书屋”22个。两年度向上争取资金44万元。群众自建19个。共计61个。

1.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靠外部支持,而且也要通过对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运作机制,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我们要改革不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有效利用农村的文化资源,释放和增强文化建设的活力,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探索乡镇文化站“公有民营,股份合作”的运行新机制,以及按照“集成、综合、联网”的原则,整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农村现有各种宣传教育阵地。针对目前农村文化现状,以“发展主流文化、管理宗教文化、培育民俗文化、引导休闲文化”为目标,切实发挥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功能。

3.4放宽单位编制限制,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一是负责乡镇文化管理的领导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二是省、市文化人事部门每年推荐一批立志农村文化事业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或支文三是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放宽对农村文化单位的编制限制,完善引进人才的有效机制,不拘一格地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到乡镇文化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