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与招商引资会致词

做好今后的工作,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事关当前和长远。任务艰巨而光荣。一定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举措,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努力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奋力谱写工业发展新篇章。

一、进一步坚定工业发展信心,认清形势

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10年。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招商引资工作为抓手,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市发展道路,全年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工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宏观调控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年工业经济呈现出“六个明显提升”良好态势:一是规模实力明显提升。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0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8.7亿元,增长28.5%总量由全省的第十四位跃升至第九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334户(2010年统计口径)居全省第四位,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57户,较2009年增加47户。二是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3.13亿元,增长49.6%利税总额72.6亿元,增长73.6%其中利润46.8亿元,增长98.6%利税、利润增长分别高出生产增幅24和49个百分点,呈现效益增幅高于生产增幅的良性态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45.7比上年提高55.8个点,创历史最好水平。三是结构层次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占27.8%提高5.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力、渗透力、延伸力逐步增强;汽车及零部件、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医药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金属加工六大产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85.9亿元、利税61.9亿元,分别占到规模工业的80.3%和85.3%市重点打造提升的五大激进产业中,除新型建材产业以外,产值均已突破百亿元大关,主导产业的集聚效应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四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其中国家级1家;中国名牌4个、中国著名商标5个,安徽名牌96个、安徽省著名商标104个,均位居全省前列;新(筹)建省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5个,争创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5家,首批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五是节能水平明显提升。重点实施了46个节能和资源利用项目,节能量达10万吨规范煤以上;广德洪山南方水泥9兆瓦和新杭南方水泥4.5兆瓦低温余热发电装置建成发电,宁国水泥厂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建成运行;海螺水泥公司节能综合技改项目、国投电厂电机变频改造项目完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重点用能大户节能取得新进展,工业单耗大幅下降。六是合作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大力推进与央企和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工作,全年共有18个央企对接项目签约,总投资662亿元,其中6个项目开工建设;民企对接项目407个,总投资1559亿元,项目个数和总投资均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合同类项目282个,居全省第一位。

(二)招商引资工作。全年招商引资工作稳健快速发展。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增幅全省第一。二是项目质量明显提升。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实现了招商引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平均用力向突出重点、追求效益,由“就项目上项目”向“科学发展选项目”三个转变,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影响带动力强、财政贡献率高的项目落户。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399个,协议引资903亿元,实际到位30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3个,协议引资751.5亿元,实际到位214.1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35个,协议引资517.4亿元,实际到位92.5亿元。2010年,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到1.1亿元。三是投资结构日趋优化。招商项目中,工业项目占主导地位,并从一般激进加工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延伸,激进制造业比重逐步下降,先进制造业比重逐步上升,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2010年,工业项目到位资金437.7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62%其中,机械电子类项目和新型建材类项目到位资金分别为151.9亿元和97.2亿元,分别占工业项目到位资金总额的34.7%和22.2%四是招商重点区域突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苏浙沪地区为衔接转移重点区域,苏浙沪地区已成为我市外来投资的主要来源地,其投资所占比例近几年来一直稳定在75%左右。2010年,市与苏浙沪地区新签项目的实际到位资金522.5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74%五是项目贡献不时提高。据统计,市地方财政收入中每年新增局部有70%来自于招商引资企业。去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中,招商引资企业占86%已成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主导力量。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有70%来自于招商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有45%50%来自招商引资。

更要准确研判形势,看到成果的同时。正视自身存在问题和不足。

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继续低迷,从宏观经济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主要货币汇率大幅动摇。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一些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提出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理念,试图通过设置技术、规范壁垒,主导碳交易、碳关税等新一轮国际规则,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贸易维护主义有所抬头,资源与环境等非关税壁垒将会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国内方面,中央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今年已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剧;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资源环境土地约束强化,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煤电油运供应偏紧,家电下乡政策到期,抚慰消费的拉动能力下降,企业面临的增支减利因素增多,经济发展中“两难”多难”问题日益增多,这些都将在一定水平上制约和影响工业发展,也会给招商引资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不够强。皖江9市中,从我市工业发展层面看:一是总量不大。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仅排在第7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仅高于池州,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35个百分点,与省内先进乡村的发展差别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少,支撑带动作用不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占到全省第4位(2010年统计口径)但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仅17家,实缴税金过亿元的仅3家。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主导产业支撑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够高、规模效益不够好,激进优势产业不够强、产业链偏短,高端产业偏少;低附加值产品比重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比重明显偏低。三是产业外向度不高。全年进出口总额6.9亿美元,居全省第6位,但事实上排名前4位的合肥、铜陵、马鞍山和芜湖的总量之和就占到全省总量的63%强,其余13个市所占比重均不大。四是市本级不强。市开发区去年新签省外投资项目51个,实现工业总产值53.1亿元,亟待加速提升。

5亿元以上项目35个,从招商引资角度看。一是大项目比重偏小。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3个。10亿元以上项目16个,而滁州市分别为216个、50个和24个。省里今年已明确将5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列入重点考核,市这种局面如不能有效扭转,处境将十分不利。二是项目结构不优。虽然工业投资项目占主导地位,但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项目仍然偏少,对产业结构调整所起到促进作用仍显不足。三是项目履约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受征迁、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进度影响,存在项目等地现象;另一方面,衔接转移过程中,项目质量良莠不齐,局部投资商投资欲望不强,项目签约后落地建设进度较慢。四是利用外资情况不理想。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7亿美元,两项数据在皖江示范区9个市中排名均只排在第7位。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上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进一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突出重点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突出集群招商。要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积极共建合作园区。以玉环工业园为代表的飞地经济”招商模式已成为我市招商工作的一大亮点。事实证明。整体衔接发达地区产业集群转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集群招商模式。这种招商模式是以商招商和产业招商效果的重要体现,对招商环境的营造也有着积极的倒逼效果。通过“飞地招商”可以形成“引来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集群效应”和“磁场效应”大步提高招商效率。去年,市开发区引进玉环机电工业园的基础上,泾县、宣州区相继与玉环客商合作建设了飞地园区;总投资达273亿元的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今年要继续加强与发达地区工业园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招商中介组织的联系,广泛宣传我市发展“飞地经济”共建合作园区的相关政策,做大玉环机电工业园的规模,争取与苏浙沪等地中介组织、开发园区甚至是市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针对台资企业追逐低成本的游牧工业特征,要密切跟踪苏州、昆山等地台资企业产业转移动态,力争集群引进一批台资企业。

(三)突出项目质量。要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严格依照“四不选”原则引进项目,即:不选明令禁止的项目,不选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不选资源浪费大且工艺落后、附加值不高的项目,不选消耗人力和财力的项目。对资源型招商项目,要注重考察投资商的实力和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力,充分考虑项目投资收益率、财政贡献率、综合带动力、投入产出比等要素,注重引进绿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算好经济账,打好“环保”牌,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千方百计招大商、招好商。一方面,要依托外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着力引进产业配套项目和优势资源深加工项目,力争在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实现新突破,同时也要把引进大项目与发展中小项目结合起来,注重现有重点优势产业的上下游配套,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要鼓励跨国公司在市设立外包企业,衔接外包业务。要积极有效拓展和利用境外资本市场,鼓励外商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来宣投资。

(四)突出项目推进。发展要靠项目来支撑。实行高水平的协议管理,努力提高项目履约率。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建设协调、督办、责任、激励等机制,抓好落实,做到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套人马、一抓到底”实行全程负责、全程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各项目责任单位要切实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多方协调、主动联系,及时协助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力促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达产、达产项目早见效。要着力解决“只开花不结果”或者是结了果不出油”问题,强化引进跟踪服务,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防止项目一签了事;着力解决“热一阵子、冷一阵子,推一把、走一步”问题,不只要开会部署,更要狠抓落实;着力解决“血拼政策、不计成本”问题,通过优质服务和一流环境来吸引各类客商投资,以优质服务打造“洼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