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状与思考
对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状分析及思考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惠及亿万农民的大事,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深切关怀。自2006年9月,省政府批准我县纳入国家和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县,2007年1月1日正式启动。从运行一年多情况看,新农合医疗制度取得预期保障效果,受到农民欢迎及社会认可,已经具备一个较好的社会基础。诚然,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并不断完善制度和机制,使之健康发展。
一、运行现状
1、基金筹集情况。按照省统一设计的制度,2007年度全县新农合筹资以户为单位,人均标准为50元,其中:中央补助20元,省级补助20元,农民个人缴纳10元。2006年12月31日止:全县共有25.3837万名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82.88%。2008年,中央补助40元,省级补助40元,个人缴费10元,参合人数25.849万人,比上年增加4653人,参合率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参合率为84.7%。
2、基金使用情况。到2007年12月底止,全县新农合医疗门诊、住院基金共计补偿33.86万人次,补偿金额664.45万元,使用资金还不到可用资金的60%,基金结余偏高。其中:门诊补偿332187人次,补偿金额达265.6万元;住院补偿6366人次,补偿金额达398.86万元。
截至2008年5月20日,全县共有15.6万人次享受到医疗费用补偿,共支出新农合资金385.65万元,占可以资金的17%。与去年同期相比,享受补偿人次增加了6.5万人,资金支出增加208.66万元,占可用资金的。
虽然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由于组织机构健全,制度设计合理,宣传和筹资工作深入扎实,农民报销程序简便,目前运行情况良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所改善,参合农民朋友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推行新农合制度是一项新的工作,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是有过程的,因此,尽管我县新农合制度运行态势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
二、主要问题
一是宣传工作不够系统、全面,农民仍有疑虑。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于新农合具体政策还了解不多,理解不深;部分农民对新农合能否长期坚持下去还存在疑虑和担心,因此,新农合的宣传工作还有待加强。
二是农村医疗机构设施差,服务水平不高。由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不足,部分乡镇医疗机构存在医疗设备陈旧老化,技术骨干流失,导致病人外流较多。同时,全县大部分村卫生室的条件都比较简陋,消毒隔离、一次性用品处理等常规操作存在着安全隐患;此外,个别医疗机构对待新农合就诊病人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优,病人有苦难言。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积极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正在实施的提高乡镇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加强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优化重组现有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推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急诊急救、产科等服务功能建设,促进乡镇村级医疗机构功能转型。二是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出台支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建设标准,逐步开展慢性病动态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服务,不断完善村卫生室服务功能。三是加强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农村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卫生支农活动,加强在职人员理论和实践培训,建立人员的培养、准入、淘汰和更新机制。
(五)切实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力度。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适当扩大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标准,降低救助门槛,增加救助受益面;二是进一步将新农合制度的医疗救助与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并轨,并统一实施,加大财政资助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建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三是建立与新农合的结合机制,把参加新农合作为享受医疗救助的前置义务。四是建立弱势群体门诊费用补偿机制,对患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尿毒症等慢恶性特殊疾病的弱势群体实施慢性门诊补偿,着力提高医疗救助力度。
(六)科学、合理地测算补偿比例,在用活、用好基金的前提下让参合群众真正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