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思考和建议
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丁国琰
2009年第5期——文化建设
近几年来,孝感市文化体育系统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形式,面向基层开展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针对过去孝感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实际,近几年来,我们在进一步明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突出农村文化工作地位的基础上,抓住中央、省加大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力度这一机遇,认真研究制定促进地方基层文化事业大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落实县、乡两级政府项目配套资金,新建了一批规模适当、功能齐全、方便群众活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使二分之一的乡镇有了较高标准的文化活动场所。二是为县(市区)专业剧团和电影公司,配齐流动演出车和电影流动放映车。各县(市区)文化部门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和部门筹资等方式,新建、改扩建和维修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三馆”设施,使之功能更加完备,服务效能明显增强,为基层群众提供经常性公共文化服务创造了条件。
为了不给群众增加负担,我们本着节俭、实用的原则,积极推进“四大工程”建设:一是利用综合文化站阵地,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7年在安陆市15个乡镇全部推开,2008年汉川、应城两市所有乡镇陆续完成。二是与村支部党员活动室配套,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立综合性的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村文化中心户;抓住国家实施“2131”(文化部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工程计划的机遇,组建孝感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为全市实现每村一月看一场公益电影打下基础。三是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近三年全市已安装村级体育健身器材300多套。据统计,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文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县(市区)“三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中心户四级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拓展文化活动内涵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是依托活动“种”文化。以活动为载体,根据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群体,举办适合不同群体参与的文化活动。如各地利用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大力组织开展文艺演出、舞龙耍狮、划采莲船、赛龙舟、踩高跷、打腰鼓、讲故事、赛歌会、民间传统艺术节、农民艺术节、社区文艺调演等文艺活动,把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参与进去,寓教于乐。通过各种业余协(学)会,举办书画、摄影、文艺创作、乐器比赛等活动,经常性地举办文艺骨干培训班,培养了众多的活跃在广大基层农村的业余文艺爱好者。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共有各类业余文艺团队334个,从业人员2500多人。他们利用队伍精干、行动便捷、费用较低的优势,走村串巷,服务群众,每年文艺演出场次占全市演出总场次的85%以上。
四是组织协调“促”文化。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阵地,加强与辖区内民间乐队和外地小型民间演出团体的联系,掌握演出团体演出剧目、出场费用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向社会进行发布。同时,通过村文化活动室、中心文化户等渠道,了解市场需求,为演出供需双方搭建沟通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演出市场的进一步活跃和规范。■
(作者系孝感市文体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