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州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分析
绪论
徐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怎样开发以及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意在分析徐州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和引导徐州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开发旅游资源对徐州发展的前景。徐州作为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旅游潜在市场巨大,内部需求旺盛。徐州作为苏北的中心圈,当然也拥有着很好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同时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旅游发展的潜质。同样徐州旅游资源也是相当的广泛。具有旅游需求、旅游设施、服务以及旅游资源,所以呢,徐州具备发展旅游的先天条件。旅游资源的可行性研究旨在分析徐州旅游资源的概括、徐州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以及徐州旅游的投资和收益。
1、徐州旅游资源的概括
1.1、徐州的地理位置及交通
(批注1)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北邻山东省,西接安徽省、河南省,东连连云港市,南邻宿迁市。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批注1)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是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铁路枢纽,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
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是国务院批准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现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东端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铁路、陇海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北滨微山湖。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我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第1页共11页徐州工程学院管路学院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1.2、旅游资源的简介
徐派作家王茂飞这样评价自己的家乡。一州,两汉,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六千年文明,主席七访,八百寿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十里长街淮海路。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徐文化的集大成者。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徐州建城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帝尧时建立的大彭氏国,以彭城之名的见诸文字是春秋时即公元前573年,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当时“徐州”只是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区域的名称,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
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宛如斜挂于历史苍穹中的璀璨星河。其中尤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作为汉文化发源地,每年10月初,徐州将举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自古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有九里山古战场,今有淮海战役新遗迹。而以云龙山水、泉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的风景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使徐州成为一个独具特色优秀的风景旅游胜地。
1.2.1、两汉文化重镇
代表性景点/区。徐州汉文化景区(包括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骆驼山竹林寺),汉皇祖陵,龟山汉墓,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茅村汉画像石墓,徐州博物馆,徐州汉城,沛县汉城等。
“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两汉400年间,徐州共有13位楚王、5位彭城王。城周围汉墓林立,已经出土发掘的汉墓有200多座,均是两汉的王侯、国戚的墓葬,丰富而宝贵的汉代文化遗产为中国国内所罕见。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并称为“汉代三绝”。1995年“狮子山楚王陵”的发掘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墓内出土的玉棺、金缕玉衣,为世上稀有珍品,令人叹为观止。汉文化遗址在这里也是处处皆是。西汉一代楚王刘交墓,龟山楚襄王刘注墓,卧牛山楚王刘纡墓,东洞山楚王刘延寿墓等,都是以山为陵,坡凿通道,建筑地下宫,形成了巨大的地下宫殿群。除丰县汉皇祖陵外,徐州还有张良圮桥受书处和子房山,项羽的戏马台、范增墓、刘邦的拔剑泉、泗水亭等,汉文化遗迹多不胜举。
第2页共11页徐州工程学院管路学院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1.2.2、山灵水秀
代表性景点/区:云龙山风景区(包括从北魏至民国期间,留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船厅、御碑亭、碑廊等历史文物古迹),云龙湖风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碧水青山,烟波浩渺,是徐州市璀璨的明珠。1994年12月11日与杭州西湖结为“姊妹湖”。云龙湖十八景:桃霞烟柳、杏花春雨、荷风渔歌、苏公塔影、石壁留踪、临湖尝鲜、儿童稚趣、寒波飞鸿、长堤雪月、别有洞天、果树盆艺、水上世界、万人游波、湖滨垂钓、沙岛渡闲、云湖泛舟、湖光灯影、索道滑道),新沂马陵山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马陵山景区以蜒绵南北的五峰为主体,山中分布着大小七个自然湖泊,这里集中了花厅古文化遗址、项梁墓、乾隆行宫遗址等60多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县汉皇祖陵景区,丰县宋楼道教文化景区等
1.2.3、战争风云
1.2.3.1、项羽戏马台
前区为两组宏伟的仿古皇家建筑群,以丰富的资料展示西楚霸王悲壮的一生,包括雄风殿、巨鹿大战、霸王别姬、鸿门宴、定都彭城等展室;后区,依山就势,设计为百米长廊,长廊以古来咏台诗词。景区内遍植名木异卉,更有霸业雄风鼎、重九台、乌雅槽、系马桩、项王武库、人杰鬼雄石等诸景点缀其间,使戏马台景区疏密有致,尉为大观。其他景点/区:九里山古战场等。
1.2.3.2、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
国家aaaa级景区,纪念淮海战役,淮塔园林占地1200亩,经过近40年的建设,如今的淮塔园林拥有纪念塔、纪念馆、淮海战役碑林、总前委群雕、国防园等五大建筑,粟裕骨灰撒放处、胡耀邦植树处、青年湖等十大景点。
1.2.3.3、民俗胜迹
代表性景点/区。徐州民俗博物馆,白云洞、白云寺,黄楼等。俗称为“五楼”的霸王楼、彭祖楼、黄楼、奎楼、燕子楼,代表了徐州传统文化特色。户部山,云龙山兴化寺及其石佛,九里山的白云洞,户部山的戏马台,以及古建筑、现代文物和革命文物如乾隆行宫、兴化寺、文庙、权瑾牌坊、彭祖祠、道台衙门、吴亚鲁旧居、郭乐山旧居都受到政府的重视并得到保护。
1.2.3.4、文化节
徐州有许多的节日,比较重大重大的有每年的10月在徐州举行汉文化国际旅
第3页共11页徐州工程学院管路学院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游节、徐州彭祖伏羊节、刘邦文化节、樱花艺术节、李可染艺术节、马可艺术节、梨花节、丰县苹果节、云龙山庙会等
1.3、徐州旅游资源与周边旅游资源的区别和互补性。
1.3.1、徐州旅游资源特色
徐州旅游资源的特色在于两汉文化,因为徐州市是两汉的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徐州也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和红色旅游(主要有我国的烹饪鼻祖—“彭祖”、大汉皇帝刘邦的故乡、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以及云龙山水、民俗文化等。而徐州也是在以此来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
为此徐州推出八大旅游品牌。一是两汉文化精品探访游品牌;二是云龙山水胜迹游品牌;三是东进序曲、决战淮海红色旅游品牌;四是彭祖文化故国游品牌;五是徐州民俗文化娱乐游品牌;六是生态农业观光游品牌;七是“一山一水两汉三孔”区域旅游品牌;八是亚欧大陆桥长线跨国游品牌。
1.3.2、周边城市旅游资源特色
连云港,盐城主要是自然景观的旅游资源
连云港是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地处南北过渡、海陆交汇地带,是我国东部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海岸带旅游资源中沙岸、泥岸、岩岸类型齐全,岛、岬、港、滩等海岸地貌景观丰富。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台山风景区为主体的山岳森林资源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类型之一,自然资源优势在整个苏北地区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可利用独特的山海风光,大力开发滨海旅游。目前已建成连岛旅游度假区、黄窝风景区、高公岛风景区,以及被称为“江苏北戴河”的海州旅游度假区。
盐城位于长江与黄河的入海口之间,与连云港一样同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类型,具有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光热水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海水温度和盐度适中,拥有独特的海岸滩涂风光,有利于海盐生产和海水养殖,陆上动植物与海洋生物品种繁多,蕴藏着巨大的生物种群,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拥有麋鹿、丹顶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发展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及海滨度假、休闲、观光旅游的广阔前景。
第4页共11页徐州工程学院管路学院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宿迁是全国著名的酒乡和国家生态示范区,可充分利用骆马湖、洪泽湖、古黄河等资源,树立“生态乐园”的品牌形象。
淮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周恩来文化、美食文化(盱眙龙虾节)、漕运文化享誉盛名,明祖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红色旅游景点——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也坐落境内。
附近的安徽省,河南省,主要是地质景观和人文景观,安徽省拥有2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处世界地质公园,5处国家地质公园,4座历史名城25座国家森林等。河南省主要有龙门石窟,三门峡,云台山等。
从此处看,徐州的旅游资源还是很有自我特色的。主要打造自己的两汉文化特色,以及当地的民俗和红色旅游特色,可以形成自己独具特点的旅游风格。
徐州通过看到与周边城市旅游资源的互补性,为此徐州应努力整合七大旅游板块:做大两汉文化,做足军事文化,做美云龙山水,做实彭祖遗韵,做活民俗文化,做亮工农业旅游,做全城市旅游功能以及建设十大旅游景区:楚王陵两汉文化景区,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云龙湖风景区,珠山佛教文化景区,龟山汉墓二期扩建工程,新沂马陵山景区,丰县百里生态旅游观光带,军事文化大观园,古运河文化旅游观光带,故黄河风光带。同时徐州和周边城市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可以推新、开发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1.3.2.1、楚汉文化游
依托徐州的两汉文化、戏马台、宿迁的项王故里、淮安的韩侯祠、跨下桥、漂母祠等遗迹组合成为楚汉文化游,并改变静态旅游方式,在楚汉风俗、服饰、歌舞、饮食等全方位开发上做足文章,使楚风汉韵渗透到旅游诸要素中,形成系列旅游文化产业。
1.3.2.2、战争文化游
依托徐州的九里山古战场、淮海战役纪念地,淮安的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等资源,推出战争文化游,设计开发军事演习场馆,让游客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参与式旅游。
1.3.2.3、农业观光游
依托徐州、盐城、淮安设计突出农业文化,围绕农业文化的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其中包含农业观光果园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品尝等,也包
第5页共11页徐州工程学院管路学院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含展示农业的特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同时在园区的环境和风格上,要突出乡土气息要展现农业观光型的特点。
1.3.2.4、山海景观游
依托连云港和盐城、徐州、淮安、焦作等城市,设计山海湖韵游;依托连云港和盐城两市,推出海滨垂钓度假游、生态观光游、浪漫海岸游等。也可以通过徐州云龙山水和焦作的云台山,打造两云山水游等。
1.3.2.5、运河风情游
京杭大运河流经徐州、宿迁、淮安3市,历史上造就了一批商铺重镇,至今运河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作用。大力挖掘运河文化,开发运河黄金专线游,能够触发游客两千余年的时空穿梭感。
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开发明清小说游、民俗风情游等旅游线路。在5市原有各旅游产品、旅游路线的基础上与周边省市的旅游一同整合,推新,将具有竞争优势、自然或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活动项目串联,优化组合,加入新鲜元素,改造创新,形成区域内的旅游精品线路,可以大大延长游客的停驻时间,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需求就会增加,各省市之间的旅游品牌更加的坚实。既提高了各个省市的旅游收入又打响了各自城市的旅游品牌。
2、徐州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经济影响。徐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徐州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将大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调整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的比例构成。而旅游活动的开展能给徐州带来外来经济注入,有利于增加徐州政府的税收,进而增强徐州的经济实力。此外,由于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比较大、链条比较长,故旅游业的发展可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活动的开展可增加就业机会,大量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
社会文化影响。旅游活动本身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旅游资源开发乃至旅游活动的开展必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徐州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而且有利于丰富徐州文化内涵,培育文化,树立良好的主体形象。再就是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已逐渐成为科学技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如
第6页共11页徐州工程学院管路学院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活动,可以使科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环境影响。随着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环境必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具体说来,一是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将得到修缮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将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又获得了新生。二是城市环境将得到改善。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得徐州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为方便旅游活动的开展,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不断增加,居民生活环境也将得以改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3、徐州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徐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主要包括徐州市旅游发展内部条件的优势、弱势分析和对徐州市旅游发展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分析。
3.1、优势分析
3.1.1、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较为突出.主要以两汉文化、战争文化和彭祖文化著称。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是两汉文化的起源地,又是两汉文化荟萃的地方,是各种汉文化资源最集中的代表.在国内外享有特殊地位。徐州素有”兵家必争之地”之称,是闻名天下的古战场,有史以来发生在徐州周围的大小战役就有数百起.给徐州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战争文化旅游资源。
3.1.2、区位交通优势。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带,是淮海经济区19个地市的中心,又是陇兰经济带的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是联南接北、承东启两的重要十字路口。
3.1.3、弱势分析
3.1.3.1、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徐州地处苏北,经济较为落后,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普遍存在投资不足、粗制滥造的现象。
3.1.3.2、产品局限。徐州市旅游产品以观光型的传统旅游产品为主,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产品内涵上以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要依托,非观光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缺乏参与性和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3.1.4、机遇分析
3.1.4.1、产业结构优化。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在1998年确定把旅游业作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发展第三产业,巩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旅游业
第7页共11页徐州工程学院管路学院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将获得巨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遇。
3.1.4.2、政府政策扶持和重大事件促进。国家“十五”旅游计划明确提出“七个重点旅游圈”,将徐州列为淮海旅游圈的中心;江苏省在“十五”城市发展战略中确定了“三圈四市五轴线”的基本框架,徐州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江苏省‘委、省政府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这将从多方面为推进徐州市大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扶持;徐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旅游业作为徐州市的支柱产业加以培植,优先发展,这为徐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1.4.3、宏观旅游趋势。国内旅游市场逐年增温.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增多,收入增加,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需求逐年加大,是旅游业发展的良好背景。徐州市旅游将面临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
4、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与构想
4.1、开发思路
根据徐州市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今后一段时期,徐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应确定为:以两汉文化和战争文化旅游产品为主导,树立”寻两汉文化之源,探兵家必争之地”的品牌形象;逐步发展商务、会展、修学、体育、产业、购物、美食、祭祖、度假、军事等专题旅游产品;深入挖掘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积极培养特色旅游产品和拳头旅游产品。
4.2、旅游资源开发的选择与开发构想
目前徐州的旅游产品的结构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的观光产品为主,包括两汉文化和自然山水风光,近年来观光农业有所发展,在徐州市区和郊县建立了多处观光农业基地,给传统的观光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度假旅游初步开发,规模小且档次低,大众参与性的项目极为缺乏。
5、旅游产品的开发战略和对策
5.1、实施大旅游战略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
依托淮海经济区,提升旅游产品的资源功能承载单元之间的空间联动性,加
第8页共11页徐州工程学院管路学院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强协作,优势互补.实施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实现基础设施、交通网络、旅游线路的共建共享。遵循核心主导原则、紧密辐射原则、网络联动原则,构建以淮海经济区区域内国际级、国家级景区为核心,区域级景区为增长极,淮海经济区周边快速干道和旅游线路为发展轴,地方级景区为节点的区域旅游网络体系。将徐州培养成为淮海旅游圈区域旅游网络体系的主要目的地和集散地。
5.2、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实施精品战略
区域旅游产品以观光、文化、度假、康体、会展为重点,调整观光与度假、观光与专项旅游产品的合理配置,并逐步加大替代性旅游产品比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构建具有徐州地域文化特色和适应新时代特征的旅游产品体系。
5.3、注重客源市场的多层次开
就旅游产品的层次而言,对远程游客,目前主要发展两汉文化和战争文化的观光,并适当增加参与性项目,逐步培养购物和特色美食旅游;对淮海经济区的游客,先以发展观光旅游为主,逐渐倾向于购物、娱乐、美食和度假旅游;对徐州市的居民而言.先以云龙湖和九里山的休闲娱乐为主,逐渐扩大他们在徐州的旅游空间范围,再扩大购物和娱乐的比重,引导他们到徐州所辖六县去观光旅游。
5.4、旅贸结合.产业联动战略
徐州旅游经济圈内矿产资源丰富.农、渔等产品丰富,同时徐州又是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近10%的准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整个旅游经济圈都包含于淮海经济区之中。
5.4.1、加强区域联合.提高区域内的互补和组合程度
徐州受周边诸多知名旅游地的屏蔽,区内就有泰安、曲阜、洛阳、开封等,且大多同属于文化旅游地,因此必须加强区域联合,提高区域内的互补和组合程度,扬长避短。
5.4.2、加强宣传促销,提升旅游形象
徐州市的旅游形象究竟如何,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在旅游发展的初期,采用一系列促销手段来吸引更丰富的客源,如利用区位优势举办大规模的节庆活动,展览会和其它大型会议等。
第9页共11页徐州工程学院管路学院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结论
徐州作为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旅游潜在市场巨大,内部需求旺盛。徐州作为苏北的中心圈,当然也拥有着很好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同时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旅游发展的潜质。同样徐州旅游资源也是相当的广泛。具有旅游需求、旅游设施、服务以及旅游资源,所以呢,徐州具备发展旅游的先天条件。旅游资源的可行性研究旨在分析徐州旅游资源的概括、徐州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以及徐州旅游的投资和收益。
致谢
走的最快的总是时间,来不及感叹,大学生活已近尾声,三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本次论文的完成,将要划下完美的句号。
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老师要指导很多同学的论文,加上本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他还在百忙之中抽出大量的时间来指导我们。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她渊博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将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论文毕业论文。在此向刘浩老师表示深深地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批注一: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902656.html。si=4批注二:http://qun.51.com/pz2z/topic.php。pid=8572
第10页共11页徐州工程学院管路学院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第11页共11页
第二篇: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单选题(12题)
填空题(10题)
名词解释(2题)
简答题(7题)
论述(2题)
一、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旅游资源学是专门研究旅游资源形成、特点、分类、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型学科。
二、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1)旅游资源的形成(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历史背景)
(2)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3)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4)旅游资源的保护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有组织,有计划的把旅游资源改造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吸引物,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
四、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五、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是各类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1)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①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旅游资源构成的基本要素
②地理环境差异性是自然旅游资源分布的主导因素
③地球的内外引力是塑造自然旅游资源的根本动力
④地球水体的水文特征
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2)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①历史演变传承性是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主体因素
②文化背景差异性是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重要原因
③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
六、旅游资源的特点
1、观赏性特点
2、区域性特点
3、综合性特点
4、文化性特点
5、独断性特点(独立性和垄断性特点)
6、时限性特点
7、保护性特点
七、旅游资源的分类: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3个层次(2003年)
a、地文景观b、水域风光c、生物景观d、天象与气候景观(自然)e、遗址遗迹f、建筑与设施g、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人文)
八、旅游资源评价“三三六”评价法: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三三六”评价法(卢云亭)和“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三三六”评价法即三大价值(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大条件(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地理位置条件、景观地域组合条件、环境容量条件、客源市场条件、投资条件、施工条件)
“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六字评价:美、古、名、特、奇、用
对旅游资源所处环境的评价标准是:季节性、污染状况、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状况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1、旅游资源自身评价
2、开发现状评价
3、开发环境条件的评价
九、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
1、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
2、旅游资源调查的任务
3、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
(1)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自然环境的调查、人文环境的调查)
(2)旅游资源本身的调查
(3)旅游资源开发的调查
十、旅游资源调查方法
1、常规技术调查法
(1)资料统计分析法
(2)访谈询问法调查法
(3)野外实地考察法
2、“3s”技术调查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十一、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式、模式
旅游资源开发方式:
1、新建
2、利用
3、修复
4、改造
5、挖掘提高
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按资源类型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自然类旅游资源。尽量突出资源的本色特点,观光旅游,休闲体验,度假享乐,康体健身。
(2)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着重反映和展示资源所代表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水平及其历史意义,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文物类旅游资源。
(3)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要尽可能地使旅游者参与到旅游地的社会活动和民俗仪式中去,让他们对当地的民俗风情,民俗习惯有一个切身的体验。
(4)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
(5)现代人工吸引物开发模式。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可用于开发,突出特色,个性鲜明。
2、按地域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东部地区——精品开发模式
(2)中部地区——特品开发模式
(3)西部地区——极品开发模式
3、按资源、区位和经济条件综合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价值高,区位优
十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是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
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
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
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是一种破坏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文化对我国影向比较深远,在我国宗教的教徒中,佛教徒占有很大的比重,数量最多。普通人虽然不是佛教徒,但他们对于佛教节日比较感兴趣,而且参与佛教节庆的积极性也比较高。通过开展和举办佛教节庆活动,可以增加佛教旅游地吸引力。佛教节庆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佛教旅游地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佛教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在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时,应该重视佛教节日庆典形式的开发。开发节日庆典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佛教节日很多,作为开发者,要重点利用这几个节日来安排旅游地一年的活动内容,从而提高佛教旅游地的声誉,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佛教餐饮开发
目前全国大部分佛教旅游地,产品较为单一,主要是观光与赏景形式。餐饮食品开发一直是空白,而且游客对佛教餐饮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