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研究
摘要。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出现的新媒体也不断增多,使得高校育人环境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影响到整个高校的文化氛围形成,涉及到每名学生的素质养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路径,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影响由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化,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路径,也是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新挑战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把经历了悠久历史和文化洗礼的人类社会,带入巨大变革时代的同时也为人类文明注入了新内容。新媒体作为信息化的新生产物,彻底打破了文明传播的地域界限和时空隔断,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而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的主阵地,占据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的战略制高点,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是否良好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在新媒体视域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内涵和功能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内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深入研究,首先要弄明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内涵是什么,只有打好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对其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从学科方面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环境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施加一定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良好文化环境,良好文化环境的形成同样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是覆盖思想政治教育及人们进行交往所产生的文化要素的总和。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功能是其内涵的外显,它以无形的方式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及文化环境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熏陶功能、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制约功能等。
1.熏陶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熏陶功能,主要是通过高校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大学生。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们随着生活、就业压力的增大,有时会非常浮躁,甚至对未来产生迷茫,消极度日。现有的新媒体技术虽然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其发挥的作用必定是有限的,这时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这只“无形的手”来发挥其强大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熏陶功能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学生在良好文化环境的熏陶下,会逐渐形成与主流价值观念相一致的思想观点,在长期感染下,会将这种主流价值观内化于自身的思想观念中,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效果。
2.教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教育功能首先体现在对个体进行特定内容的教化,如:每个高校都必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专题辅导等课程,旨在使每个个体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我国从古代起就非常重视文化环境的教化功能,“环境创造人”这一说法至今仍被引用。文化环境的教育功能直接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主要是向大学生传递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以此来培养高校大学生的高尚情操。
3.导向功能。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环境创造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各种思想的形成都离不开环境对其的影响,所以说环境对人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实践活动的进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积极因素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多方面的引导,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相一致。通过引导,不仅巩固了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而且还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有现实性。长此以往。大学生在积极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会使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向着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方向发展,对学生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
4.制约功能。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都要在其所生存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检验。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是与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观念与行为都是值得提倡的,凡是与社会道德规范不一致的都是要受到舆论指责的。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人们在发表观点、做出行为之前都会经过一定的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自我行为进行了约束。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可以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身的言谈举止,通过其制约功能,大学生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去完善自身,从而使自身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进而促进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内容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及其产物层出不穷,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中重要的一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共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网络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作为其子系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共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在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世界的今天,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我国主流文化已是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色创新文化,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内容更应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中要着重注意加强高校网站建设,充分利用主流网站的网络信息平台,构建高校自身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网站,利用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开放性、渗透性,缩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距离感,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
(二)高校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物质文化环境是指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本文化要素,在文化环境中居于优先地位,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3]。高校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内容除校园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精神载体建设之外,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管理系统智能化、实验设施数字化、教学形式网络化等也是高校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物质文化环境不仅丰富了教师教学方式,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教育者及教育对象发挥的作用与单纯的知识获取是不同的,它通过直观的展示可使接受者的精神得到升华、观念得以更新。
(三)高校制度文化环境建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遵循的特定社会规则,以其自我约束力维护并调控着整个社会环境。信息化使得新媒体遍及高校的每个角落,影响着高校的每位学子,因此高校制度文化环境建设尤为重要。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制度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有跟随新媒体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对校园信息平台如微博、论坛、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制度制约,规范学生行为;贯彻落实制度宣传工作等。在建设中须既不违反高校制度建设章程的大方向,又能体现高校自身发展的特色,网上网下相结合共同作用,努力形成严谨的高校制度文化环境。
(四)高校精神文化环境建设。精神文化环境处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核心部位,内化于网络、物质和制度文化环境中,发挥着价值导向作用。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灵魂,良好的高校精神文化环境可提升校园整体氛围,净化校园风气。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精神文化环境建设需体现自由、平等、开放、民主的基本理念,这也同时体现在校园网络氛围形成、校园的历史传统传承、校风学风教风建设、社团文化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等方面内容。精神文化建设承载着高校的思想文化及情感风气,积极的精神文化环境可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成为其规范自身的精神动力。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3]刘保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任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j].新闻战线,2017(21):30—32.
[5]张爱军,秦小琪.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网络治理转型[j].求实,2018(2):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