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汇报

近年来,**市**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始终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巧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法,助推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队伍建设做“加”法,全面夯实一线战斗堡垒

一是在“选”上做“加”法,夯基固本激活力。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按照“讲政治、能力强、作风正”的标准要求,聚焦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四化”建设等任务,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换届后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2.2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54.29%,实现学历、年龄“一升一降”。结合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所在社区等实际情况,组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75支,选派干部225人。

二是在“育”上做“加”法,多级培训提能力。结合实际出台《2022年**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中共**县委组织部2022年党员教育工作要点》,依托县委党校、乡镇党校、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等平台,采取“集中轮训+上级调训+业务指导+岗位练兵”等“线上+线下”的方式,加强基层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建引领村级治理、农业农村实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干事创业能力和水平。全县累计举办培训班12期参训4538人。

三是在“管”上做“加”法,强化保障添动力。探索出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十项监督管理规定》《**县村三职干部绩效工资管理办法》等文件,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前提下,充分整合组织部门、林业部门、交通部门等相关单位下拨到村的工作经费,最大限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当前,村三职干部薪资报酬达到4147.42元/月,“一肩挑”人员4857.42元/月,其他副职达到1800元/月至3000元/月不等。同时,严格落实驻村干部管理保障二十条制度,配套出台驻村工作“十必须十不准”、驻村工作队“1+n”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驻村干部驻得下、干得好、抓得实。

二、聚焦难点堵点做“减”法,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是厘清事务促村级组织“减负”。制定出台《**县村级事务准入制度(试行)》,成立**县村级事务准入工作领导小组,规范村级机构牌子、工作事务和证明事项,积极打造职能科学、运转有序、保障有力、服务高效、群众满意的基层服务管理体制。通过实施村级准入制度,**县各村(社区)工作事务由原来的150余项精简为56项,切实为村级瘦身减负。

二是发展集体经济促农村闲置劳动力“减员”。不断深化“六共”机制,全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按照“党组织示范带动+干群联动+合作社跟进”的工作思路,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就业岗位、减少闲置劳动力,促进村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集体经济示范村21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94个,入社社员5400余名,引导就业3800余人。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一是坚持“自治”强基础,破除“少数人说了算”。积极推行“民心党建+组委会”乡村治理模式,构建“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铁三角机制,共成立组委会1620个,划分网格(党小组)665个,选拔配备联户长4710人,带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二是坚持“法治”强保障,化解矛盾纠纷。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通过“送法下乡”、法律知识讲座、广播传单等形式,有效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制定印发《**县2022年“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创建标准,不断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开展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教育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三是坚持“德治”强素质,革除陈规陋习。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整治农村滥办酒席、低俗婚闹、薄养厚葬、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突出问题。加强移风易俗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文明乡风养成,全面完成对省级及以上文明村镇的集中复查工作,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78%。广泛开展身边好人、**榜样、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有效推动村风民风不断改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推荐“第八届**省道德模范”5人、“**好人”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