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盘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

几点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贵县实现社会经济历史性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中药材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将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富民兴县发挥重要作用。本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强中药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贵县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这一目标,按照《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总体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贵州省省政府《关于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贵县现有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进程,现特谈几点关乎促进贵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及建议。

贵州省是中药材资源富集大省,中药资源具有物种繁多,种质资源丰富,野生、地道药材优势突出的特点。贵州、四川、广西、云南被列为中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贵州又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省份,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7%,而平川、坝地仅占3%,是我国唯一没有大平原支撑的农业省份。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不足,而荒山、荒地面积辽阔,贵州的希望和潜力在山区。但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已占全省总面积的435%,石漠化严重,这样的地理环境已从根本上威胁到贵州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盘县地处云南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的斜坡部位,为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支流的分水岭,是个高原山区,山地特点突出。由于地势的间隙抬升和南北盘江支流的强烈切割,形成了山峦叠障、谷岭相间、坡陡谷深、地面破碎的高原山地地貌景观。整个地势西北高,北部牛棚梁子最高海拔2861米,中南部隆起,山峰海拔一般在2000—2300米,东部和南部地势较低,东北部格所河谷最低海拔735米。最大相对高差2126米。全境以高原山地为主体。山地(包括山原)面积占总土地面积88.35%,丘陵(中山溶丘)占9.22%,坝地(百亩以上洼地、盆谷、槽谷、沟谷)占2.43%。加快盘县山区中药材资源的规模化种植开发,实现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将是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盘县丰富的荒山、荒坡等非耕地资源,改善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盘县属于亚热带春干夏湿温和气候区,降水充沛,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温和,四季不明显;干湿季明显,春旱突出,夏多洪涝;雨天较多,秋频绵雨等主要特点;境内土壤多层次分布,主体特征明显;旱作土多,水稻土少,土壤热化度低,粗骨性瘦瘠土壤多;坡地土壤多,土壤侵蚀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土壤理化性状不稳定,变化大,差异明显。为此我们建议: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5、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依托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农户为主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村基层组织、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及龙头企业开展产销合作,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积极引导农民实行劳动、土地和资本联合,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以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大力发展“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和风险协调机制,形成规范稳定的合作关系。到2015年,扶持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家。按农户人均五亩田地计算,每亩地种植药材的人均纯收入为2000——2500元人民币,农户每年人均纯收入将在10000——12500元人民币,这样的年人均收入正切合小康之路的建设步伐。

6、加强中药材产业链基地建设。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或种植大户、种植小区)”和“龙头企业+基地”等模式,大力加强中药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按照“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建设模式,把中药产业基地、中药产品加工聚集区建设与培育龙头加工企业结合起来,着力建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基础设施好、标准化程度高、辐射效应明显的中药产业化示范基地。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实施订单农业,使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使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规模化转型,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建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中药产业链,有力的促进贵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实提高农户人均收入。

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矢志不渝地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路子,加快“传统单一简约型农业”朝“现代立体复合型农业”转变的步伐,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