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星级管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

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们做好今后几年“三农”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正确认识“十五”期间我县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今后所面临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民主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五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概括地说:农村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一)、农村改革迈出历史性步伐。“十五”时期,我县实施了具有里程碑式的三大改革。

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我县在全省率先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当年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及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了生猪屠宰税和农林特产税,取消了统一规定的农村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2001年开始实施第一轮农村税费改革,全县农民负担总额较2000年减少5250万元,下降36。2003年,按照“四个不变”、“三个降低”,调减农民负担,全年农民负担8911.5万元,较上年减少946万元,下降7.2。2004年,进行新一轮税费改革,调减农业税3个百分点,将农业税从7降为4,同时取消了二三产业交积累,全县农民负担总额4817.9万元,较上年减少4093.6万元,下降45.94。2005年农业税全面免征,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宣告终结。

2、实施镇村机构改革。为搞好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从2001年开始,全县实行了乡镇、村组行政区划调整,乡镇由30个合并为14个,行政村有427个合并为250个(含农村居委会),510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2909个。2004年开展了村级核编定员、竞争上岗工作,全县共精简村组干部2819人,使村组干部已降到1735人,村平6.6人,精简率达到62.3。

3、搞好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今年对全县镇级农技推广和农经服务体系进行了综合改革。全县农技、农经、水产、畜牧、林蚕、农机六大镇级农业农经服务机构,经改革综合设置为两个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和一个区域站(水产技术指导站)。核定上岗名额270名(含植物检疫人员、动物检疫防疫监督员30名),县保留聘用人员名额60名,合计330名,上岗率39.5。

“三大改革”,放开了农民的手脚,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党群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全面免征农业税及附加,还对农民发展生产进行直接补贴。全县2005年实行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和农机补贴累计达415万元,更大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期间我县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及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030元,人均增加628元,增长14.3。“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9.03。“十五”期间农村经济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农业不断做优。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围绕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传统产业调大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水稻、水生蔬菜、水产、水禽“四水”特色更特。常年水稻种植面积71万亩,以荷藕、慈菇为主的水生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以地方“六小”品种和“宝应湖”大闸蟹为特色的水产养殖面积51万亩;以鹅、鸭养殖为主的水禽近1000万只,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东有藕慈、西有特水、南有棉经、北有瓜菜、中有畜禽的区域化种养格局进一步显现,农业效益不断提高,拉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断增大。

2、劳务经济不断增速。坚持将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工作来抓,成立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办公室,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与输出台帐,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成立劳务中介组织和县职介中心,开拓劳务市场,搞好典型引导,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至2005年,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7.6万人,较2000年增加近12万人,年均增加2.4万人,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率已达66。

3、生态农业不断做亮。坚持实施生态县发展战略,以发展有机农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三品”农业基地比重不断提高,种植业已达45.4,

畜禽业达35,水产业达60。2003年,编制了《宝应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了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食品专用肥四大有机基地。2004年被列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试验性地开展30个基地建设工作,总面积达5.6万亩,涵盖粮食、水产、畜禽、蔬菜、瓜果等五大类12个品种;与科研部门合作,结合宝应的生产实际,制定了有机稻米、有

机蟹、有机藕等12个有机产品操作规程,其中5个成为省标。今年7月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创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验收组验收。

4、品牌农业不断叫响。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抓好农业品牌创建,至2004年全县农产品商标已有115个,其中“三品”品牌45个(有机食品4个,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尤其在荷藕产业品牌创建方面成效显著,全县以荷藕加工为主的混合蔬菜,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国家,日本市场藕制品70来自我县。2004年6月,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荷藕原产地域保护。

5、“龙型”产业不断做强。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三资”投入,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形成15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其中1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省市重点农产品龙头企业,荷仙集团2003年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兴办了兴泰农牧生猪产业化、宝泰米业产业化、维盛板业、纺纱起毛布等加工项目,推进了粮油、藕菜、棉花、林木、畜禽水产五大产业的发展。到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达85个,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农村面貌发生显著的变化

“十五”以来,我县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力度,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面貌。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3、建立健全新组织,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用市场机制和办法有效组织农民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激发广大农民走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内在动力。加快改造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推广股份合作制,逐步把传统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公司,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型经济实体,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将全县农村所有集体经济组织都改造成新型经济实体。加大基层站所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转变职能、完善服务功能,建设更多为农民服务的新组织。创新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协会上的组织形式,把党组织活动和协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良性互动。

4、培养造就新农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守法素养的新型农民,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要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三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四要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素质修养

5、建设树立新作风,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要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改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着力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村务公开等制度,深入开展民主管理示范活动,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