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村–对城市与农村发展现状的思考五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建设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认识“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思路的集中体现。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的3个中央1号文件和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实际的新政策、新举措,主要体现为“五个基本”:一是提出了“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二是明确了“统筹城乡”的基本方略;三是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四是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五是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些新政策、新举措既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又是建设新农村的实现途径和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路径是“五个统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必然的选择,通过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至关重要。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从京郊农村的实际出发,从当前出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潜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增收途径;推进山区建设和发展,增强生态涵养功能。
1、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2、加快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
3、加快推进山区建设与发展
(二)坚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加强村镇建设和环境整治
1、加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力度
2、加大农村环境建设与整治力度
3、加大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培养塑造新型农民,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建立长效、稳定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杂费和书本费,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规划建设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农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和救助条件。初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农村人口,鼓励医院对口支援农村。继续实施基层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工程。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读书益民工程和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事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四)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发展动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建设新农村要进一步加大改革放活的力度,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1、推进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开展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和试点工作,提高乡镇服务能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和途径,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研究落实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加大补贴力度。研究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办法,加大审计监察力度,确保补助直接到村。
2、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实物补偿”、“留地安置”制度。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和农民宅基地置换办法,加快制定旧村改造节约土地和废弃地整理土地的使用和指标置换办法。
3、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近郊区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远郊区县要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搞好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支持、参与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政策,健全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机制,加快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
4、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划。鼓励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给农民的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力争到2010年,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普遍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入组织的农户占全市从事一产农户的60%以上;7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农民通过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收入有明显提高。
(五)坚持以构建和谐村镇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使先进性教育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提高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教育引导能力和服务协调能力,组织带领群众共同建设新农村。深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和谐村镇建设,保持农村的稳定。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三、逐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新农村建设项目一般具有多、小、特色各异等特点,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特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直接影响项目进展和效果。新农村项目,必须符合规划,并经村民同意,经镇乡审核后,上报区各有关部门。对需要审批的项目,区级主管部门应按照简化审批手续的原则尽快给予审批,需要市级主管部门审批的要积极协助镇村做好审批工作。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镇村做好建设项目的编制工作,按照市主管部门的项目申报要求,需要打捆包装的项目由区主管部门负责完成。
3、完善工作思路与方案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推进方式和方法各异,各区县、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20字”方针,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处理好尊重客观实际与适应超前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逐项建设;长远规划,分步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注重质量,优质建设;总结经验,稳步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避免走弯路,造成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