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薄弱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薄弱学校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金塔县羊井子湾小学
2010年7月
羊井子湾乡是我县唯一的移民乡,移民基地从1985年开始开发建设,自建设初期各级领导就非常重视移民子女受教育问题,1986年克服困难创建了羊井子湾小学,1993年乡政府成立,同年设立了榆树井小学,1997年乡学区成立,1998年羊井子湾中学成立,1999年设立了双古城小学,羊井子湾中学和羊井子湾小学合并改建为九年一贯制学校,2007年学校中学部因布局调整撤并后改建为寄宿制完全小学(附设幼儿园),至2009年榆树井小学和双古城小学及附设幼儿班全部撤并到羊井子湾小学,全乡小学及幼儿园均实现了集中办学,彻底完成了“一乡一校”的布局调整目标。学校现有教职工30人,在校小学生370人,幼儿139人,其中寄宿学生人,寄宿幼儿人。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加快校园内部设施建设,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逐年提高。学校2004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县级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8年获得“平安学校”称号,2009年在全县第二届教学大会上获得“教
1
学质量进步奖”,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教育先进单位”,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正在逐年提升。
一、学校现状的理性分析
由于我校学生全部是东部贫困山区移民子女,他们吃苦耐劳精神较强,而基础素质先天不足,加上学校文化底蕴浅,教学条件差,诸多因素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历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提高较为困难。客观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是在校学生生源复杂,学前教育不到位,学生养成教育较差,学生接受教育起点低,起步晚,学困生多,教学质量提升难度大。由于学生是从东部多个县移民而来,有很多来自偏僻山区,在原籍时上学少,或是当地的基础教育条件差,移民到我县后受方言的限制,师生深入交流困难,学习困难学生偏多,要想提升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如何转差。
二是学生家庭支持不足,流动性大,异动频繁,学额巩固难。移民群众大部分自身文化水平素质较低,不能很好辅导教育学生,加之家庭比较困难,经济条件差,家中子女多,受经济条件制约,对教育重视不够,支持动力不足。特别是一些从边远山区移民来的家庭,大都是一家三四个孩子,他们在原籍时没有接受幼儿教育,迁入本地后入学年龄偏大,有的十多岁才上小学一年级,有的一家三四个孩子一起上小学,最大的十五六岁还上小学
四、五年
2
级;还有部分学生春季种地时随家长转入我校就读,秋季又随意转回老家或亲友处借读;有的家里几个孩子,因为各种因素老家留一个,带在身边一个,过一段时间再把带在身边的送回去,把留在老家的带过来,造成异动频繁,每年异动学生都在三四十人以上,教材分发困难,近几年国家推行“两免一补”等扶助政策后,这种情形才得以好转。
三是移民群众文化程度偏低,认识观念、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有差异,学生行为习惯转变慢。由于全乡整个村组都是移民家庭,学生受到相对独立的居住交流环境和相对落后的家庭教育影响,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都比较差,学校花费的精力大,转变比较慢,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四是建校以来学校虽然进行过多次改扩建,但校舍仍然紧缺,学校建设重心只能放在加强校舍建设,满足教育教学基本条件上,对教学软硬件投入不足,学校文化底蕴浅,教学设施缺乏,管理不够精细,部分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受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跟兄弟学校相比,要提升薄弱学校内涵,提高移民基地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迎难而上,不断研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尽全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管理力度,创新教学思路,贯彻落实全县教学大会精神,学校上
3
下千方百计抓教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二、学校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薄弱学校的改造不仅仅是一个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自身建设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薄弱学校的软件建设才是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根本所在。如果学校的领导班子、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等等相关措施跟不上,就是有再好的办学条件也是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
因此,要改变一个学校落后面貌,除了要依靠政府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来改善办学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自强”。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加强自我建设,不断地改革、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素质,才有可能使一个弱校逐步甩掉薄弱的帽子。那么一个薄弱学校应该从那些方面来加强自身建设呢。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提升学校办学条件、文化品味方面的探索针对学校现状,我们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符合校情、师生认同的近期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把校园划分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既因地制宜,又有利于教学;既着眼于近期使用,又考虑到长远的发展,以共同的远景来凝聚人心,激发斗志。在努力争取项目、引进资金进一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基本的教育
4
教学需要的同时,克服经费紧张的困难,筹措资金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水平和文化品味,加强内部配套设施建设。
为了能为进一步办好寄宿制小学,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我校加强投入,将有限的建设资金向寄宿生食宿工程倾斜,先后投入十余万元,改善寄宿学生食宿条件,为寄宿学生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在饮食方面,我校改建了高标准的学生食堂和餐厅,能容纳300名学生同时就餐。寄宿学生实现了刷卡就餐,并通过设臵实现一餐只能刷一次,预防误操作造成学生损失。学生食堂购臵了消毒柜、冰柜等,学生统一使用学校提供的碗筷就餐,使学生碗筷有消毒,菜肴可保鲜,满足了寄宿生的需求。另外,学校还为寄宿生准备了物品储存柜等,形成了规范而优越的寄宿生活条件,真正做到让家长放心。对于低年级寄宿学生,学校为他们准备了电视机、影碟机,播放一些学生喜爱的影片等。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寄宿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投入快乐的学习生活。
为了提升学校文化品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围绕校园环境建设、制度建设、转变观念、规范行为等重点,结合我校实际,培育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增强校盛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激发师生发展学校的内驱力,引导全体师生努力把我校创建成一所积极、向上、健康、安全、和谐的学校。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以良好的“三风”
5
建设促使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架设开通了远程教育网、光纤宽带网、校园局域网、闭路电视网和校园语音广播系统,建立了雏鹰广播站、学校网站,创作了校歌,设计了校徽,坚持办好校报《校园广角》,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成效,提升学校文化底蕴。
2.提升学校内部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探索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改变办学理念,规范办学行为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移民家庭、进家长头脑,同时张榜宣传和上门慰问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优秀学生,以身边典型实例做引导,在学校和社会上广造舆论声势,转变群众教育观念,形成重视教育的社会氛围,促进家、校、社区沟通和配合,共同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的心血和汗水获得了成果,在近几年的教育质量抽测中,我校成绩稳中有升,特别是去年成绩有较大突破。
各位领导。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教学质量较好的兄弟学校相比,我们的成绩仍有差距。我们将继续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抓好教育教学,特别是提高相对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使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兄弟学校的大力帮助下,有全体教职工的齐心协力,我校的教学质量一定能取得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