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3

——以营山县为例

(此文获得中共南充市委党校南充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南充市推进优势产业跨越发展理论研讨会”三等奖)

西部丘陵地区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薄弱地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各地纷纷探讨、实验,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离建立现代农业还有较大的差距。最近,我们对营山这个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大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做了一个调研,以期探讨西部地区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些措施和办法。

一、营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及发展情况调查

(一)营山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1、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营山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浅丘山区,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33.5%,同时境内无污染工矿企业,生产的原料品质好,是发展绿色食品的理想之地,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得天独厚自然条件。

2、具有完善的产业基础。作为农业大县,营山物种类众多,涉及粮油果蔬经作几大类。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营山形成了畜禽、粮油、水产、蚕桑、果蔬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全县可年出栏肉猪100万头,黑山羊20万头、肉牛30000头、小家禽1000万只以上;种植优质粮油45万亩、蔬菜6.8万亩,经济林40万亩,速生林10万亩;各沿河(库)乡镇还建立水产基地,年出产成鱼500余万斤。能够满足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原料需求。

3、具有较为雄厚的技术优势。营山农业技术推广专业齐全,涉及

1作物栽培、植保、种子、土肥、畜禽、水产、蔬菜、园艺等专业。科技力量雄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90人,其中高级44人,中级221人,初级225人,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够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4、具有足够的劳动资源。营山是人口大县,农村住户达22万户79万人,农村劳动力达39万人,能够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原料生产要求。

(二)营山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营山县坚持把实施农业产业化作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集中项目资金,强力推进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

3、4月,我们调研组对营山县清水乡、东升镇等乡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营山县清水乡是川北第二大水库——幸福水库所在乡,是南充市市级蚕桑基地和良种渔苗基地。全乡幅员面积26.27平方公里,辖7村84社,人口1.1万人,耕地8000亩。

清水乡属幸福水库淹没区,2007年,乡党委政府抓住市委、市府将该乡列为全市“万亩优质水产基地”的契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四个第一”。一是青蛙养殖规模全国第一,重庆万州业主刘国民投资近500万元修建国民青蛙养殖场、养殖水面达500多亩,预计生产成品青蛙50万公斤,年收入300万元二是休稻养鱼规模全省第一,全乡休稻养鱼面积达1500亩,全省水产现场会议参观了该乡现场,带动农民年均增加纯收入120元以上三是黄姜种植面积全市第一,业主唐彦林2007年试种黄姜成功,2008年4个村28个社发展黄姜1100多亩,亩产黄姜3000公斤以上、亩产值4000元以上四是蚕桑生产全县第一,全乡桑园达4200亩,养蚕量突破6000张,养蚕收入240万元,农民人均可增收250元以上

2以上四个项目,到2009年,只有水产和蚕桑生产还有一定经济效益。后来,乡镇调整发展思路,改变发展模式,依托川北第二大水库——幸福水库天然山水资源,发展壮大独具特色的蚕桑、水产、旅游“三大产业”,实现了助农增收新突破。他们的做法是:

一是栽桑养蚕鼓起农民钱袋子。按照“桑园入股、交售承包、二次分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由业主租赁土地栽桑1000亩,社员300户入股桑园1500亩组建蚕业合作社。09年蚕业合作社共实现销售收入1100万元,实现毛利润500万元,共积累风险发展基金38余万元。今年,又规划培育了公路沿线蚕桑产业示范带和库区沿岸蚕桑产业示范带。全乡现已育苗200床,排栽桑苗200亩,连片栽桑2000亩,栽桑面积共达到6300亩,培育每年养蚕50张以上的蚕业大户72户。今年10月即将打造出炉的高规格蚕桑产业“金华产业园”,预计年可养蚕5000张,实现产值350万元,人均增收360元。

二是特色水产助农过上好日子

1、因地制宜,发展稻田养鱼和休稻养鱼。进一步放大幸福水库水资源和市级良种渔苗基地优势,按照“政府引导、政策倾斜、业主开发、成片养殖”的总体思路引导农民自主发展,鼓励业主租赁稻田成片发展稻田养鱼和休稻养鱼。目前在红岩村、顶子村、清水村已连片实施休稻养鱼1500亩,品种由四大家鱼发展到青波、岩鲤、乌鱼等质优价高的名优鱼类,休稻养鱼规模全省第一。亩平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带动农民年均增加纯收入150元以上。实行休稻养鱼,一些鱼塘逐渐发展成集种植、养殖和观光为一体的休闲农庄。休稻养鱼效益是单纯种稻的六倍,红岩村村民李学斌家光是养鱼的纯收入每年就有三万余元。

2、招引业主,发展特色水产养殖。2008年9月,引进南充营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幸福水库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投资1000万元在清水乡顶子村租赁稻田1200亩连片建成了南充市

3最大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采用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公司负责技术、统一鱼苗投放、农户饲养(由公司统一提供饲料)、公司回收成鱼、年终利润分红的方式,现养殖“清波”、“娃娃鱼”、“剑鱼”、胭脂鱼和天峡红鮰等特色鱼种33万尾,投放特色水花鱼苗600万尾,套养常规鱼(鲫鱼、草鱼、鲤鱼等)3万多公斤。每年创产值1200万元,解决清水乡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人就业。去年9月美籍华裔stansung、wesleywong来到营渔水产养殖基地,花2600美元买走600多条长薄鳅、紫薄鳅等鱼苗,清水鱼首次“游”出国门,换取外汇。招引台商出资350万元,租用闲置田块和鱼池500亩养殖养殖中华绒鳖蟹,目前初见效益。今年3月,又招引业主投资30万元兴办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流水养鱼场各一个。当地农户除了收取土地租赁金外,还在养殖基地打工挣钱,每年务工收入六七千元,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三是生态旅游铺就小康新路子。依托幸福水库距离县城近,水域面积广,山清水秀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投资100余万元,取缔网箱养鱼10户,搬迁了附近小型加工企业3户,整治违章建筑10处,净化水库水质。20年前就在库区强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荒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来了大批飞禽走兽,野鸡,白鹭,野鸭,狐狸,野兔时常出没山水之间。在幸福水库沿岸培育连片梨树林,打造出“库区九曲十八弯,梨花连片五百亩,堆雪十里岸”的迷人景观。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休闲农庄”65家,推出独具地方特色的野生鱼系列套餐,地方名特小吃“鱼稀饭”,“苕凉粉”。每逢春季周末假日,清水乡场镇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漫步梨花小径,徜徉千亩桑田,行走林荫小道,荡舟梨花之湖,在“农家乐”、“休闲农庄”悠然垂钓,品味美食佳肴。全乡每年旅游产值达到1800万元,让当地群众

4真正得到实惠,过上小康日子。每到春游旺季,以鱼稀饭著名的“清水鱼庄”老板李小斌那里的客人是水泄不通,每天都有近20000元的收入。目前清水乡正全力打造军营寨、四方寨、白鹤庙、千佛崖、清水砚、古井山庄等景观,力图把清水建成集旅游、休闲、养生的川北旅游重镇。

营山县东升镇位于营山县城东七公里处,幅员面积41.95平方公里。辖20村189社,常住人口26240人,耕地面积14997亩。镇内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自然资源,名特果品冰糖柚先后荣获国家农业部银质和金质奖,产品供不应求。镇内经济以农业为主,是全县主要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川中项目”实施的重点乡镇之一。

近年来,东升镇大力发挥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养牛基地之优势,发展畜牧业,年养羊1.9万只,创产值23万元;以国优金奖产品“营山冰糖柚”为重点,推广、扩大名特果品的种植面积;以红麻种植为基础,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红麻种植、麻绳(片)加工及销售一条龙,年创产值2000多万元。以葡萄产业为重点,培育名优特新葡萄产品,实现助农增收。

在抓葡萄产业上,东升镇通过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通过提供服务、培训和营销三大措施,促成葡萄产业的大发展,把一个种啥啥不长、养啥啥不肥的“烂泥沟”,打造成了葡萄满园、硕果满枝的“聚宝盆”。

一是抓业主引进,铺设产业发展“温床”。邀请县农业局、县果品站的专家对“烂泥沟”的土壤、气候、水源等进行综合测定后,认为该地最适宜种植葡萄,遂把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为优质葡萄种植。出台4项优惠政策,盘活土地1200亩,成功引进浙江金华葡萄种植业主黄风云等3位葡萄种植业主入驻该镇,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葡萄产业。鉴于种植葡萄基础设施投资较大,该镇就采取每亩补助3000元的办法,并把葡萄种植所需资金纳入财政贴息的小额贷款范畴,调动村民种植葡萄积极

5性。修建一条长2.5公里的村道公路,每年拨付1万元对葡萄种植大户进行表彰奖励。先后引进了巨峰、美人指、金手指、藤稔、欧亚、醉金香、夏黑等10多个优质葡萄品种,引导村民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要求,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实施标准化生产,生产的葡萄颗粒均匀、饱满且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好评。在政府的优惠政策驱动下,在业主的示范带动下,该镇葡萄种植规模也由当初的檬子村发展到高峰、锁水、桂花等5个村,种植面积达2500余亩,年产量近30万公斤,种植规模居全市第一,带动该镇人均增收450元以上。

二是抓技术培训,“孵化”产业种植能手。针对村民种植葡萄缺技术、缺路子的实际,先后举办了3期葡萄种植培训班,培训村民200多人,让每家至少有一个技术明白人。从业主、农技专家、农技人员中抽调人员15名,组成“葡萄技术服务队”,采取“课堂授课+现场指导”、“外出取经+内功修炼”、“远教学习+竞技交流”、“平台+电话咨询”、“上门服务+开门问诊”等办法,做好技术推广和服务,提高葡萄产量和质量,解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三是抓产品营销,开辟产业“绿色通道”。以葡萄种植大户、葡萄经纪人、政府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为带头人,组建葡萄产业协会,通过“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农户与合作社结为利害相关、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良种、技术、植保、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各项服务,农民按合作社确定生产品种、生产时间、收获时间、上市时间及终端价格等标准提供产品,规避了市场风险。建立并开通了葡萄营销网,为东升葡萄与外界提供交流平台,也为种植者提供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多形式多角度大力宣传,提高东升葡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按照企业化生产销售的营销模式,通过政府搭台,让葡萄种植户与成都3家知名超

6市“订单联姻”。一到葡萄收获季节,成都的多家超市都会派专人来该镇葡萄种植基地,商议购买事宜,带动葡萄价格一路攀升。

“十一五”以来,营山县紧紧围绕发展农业重点产业,着力实施“一轴五带”、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理念,紧紧围绕市场、价格、供求,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倾斜,技术帮扶等措施,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一些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能赚钱的作物面积逐步扩大,以此建设和完善了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生猪养殖基地3个,带动全县年出栏肉猪100万头;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15个,蔬菜专业村66个,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新建、改建、扩建肉牛基地12家,养殖肉牛2万头以上;建立黑山羊养殖基地45个,养殖黑山羊10万头以上;建立小家禽基地300多个,年出栏小家禽1000万只以上;建立优质粮油基地53个,种植优质粮油55万亩;建立水产基地18个,年出产成鱼500万斤;种植经济林40万亩,速生林10万亩,基本实现了优势区域优先发展,高效农业连片发展的合理布局。催生了一批农民专合合作组织。充分考虑销售市场、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和产业链条,确保农业结构调整有特色、增产量、有销路、出效益。组建肉牛、蛋鸡、兔业、黑山羊、果蔬等12个专业协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农产品经纪人1.2万人,在县外建立购销网点500多个,让营山农产品名气大了、销路广了、价格高了、收益多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协会+企业+农户”等模式,与县内外5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实行“订单式生产销售”,让农户只管种不愁销。组织工商、质监等部门,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农产品,先后注册了“营山黑山羊”、“营山冰糖柚”、“兴德红油”、“新宏旺畜牧”等商标,打造了一批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名优品牌。2009年,全县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销售农副产品总量25万吨,销

7售总值1.3亿元,带动农户7.8万户,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0%以上。通过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地把产业、农民、企业、协会连接起来,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营山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1、生产基地小,整体推进难。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环节。营山县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少而小,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插花种植,品种繁杂,自给率高而商品率低,粮油商品率不足20%,果蔬商品率不足50%,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严重影响了产业化发展质量。其原因有四:一是规模小,大多产业都是个体单家独户经营,没有形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二是诚信意识差。以订单生产为例,虽然公司与农户签订了合同,但经常出现市价高于合同价农民不愿交或市价低于合同价企业不愿收的现象。三是协作意识差。农业产业化是系统工程,以粮油为例,生产涉及村级组织、基层乡镇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等,加工涉企业、工商、税务及粮食主管部门等,但往往出现因为部门或行业利益而各自为阵、相互掣肘的现象,不能形成发展合力。四是农民积极性差。公司对基地农民的利益倾斜严重不足,农民不能得到更多实惠,导致农民与公司、基地连结不稳固,基地形同虚设,难以发展壮大。

2、企业总量少,产业层次低,缺乏竞争力。营山现有涉农企业仅50余家,总的特点是数量少、规模小。产值1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仅7家,其中以农业产业化模式生产经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仅3家。作为拥有近10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常年粮食总产39.3万吨、家禽900万只、生猪近100万头、山羊20万头、油料5万吨、水果4.2

8万吨、蚕桑基地4万余亩、蔬菜28万吨的农业资源大县,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明显不足,农产品资源开发利用率非常低。同时,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很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总体上处于低水平低效益层次,与其他地区相比较,缺乏竞争力。

3、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营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但公司、协会、农户三者利益连结不紧密,组织化程度低。很难结成利益共同体,公司及专合组织对基地建设的意愿、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对农民利益的倾斜明显不足,一些龙头企业只顾自身发展,只求自身利益,经营形势好的时候忽视中介组织和农户的作用,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却要中介组织与农户承担风险。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三个主要环节链结松散,不能形成合力。就三者发挥作用而言,公司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明显一些,专合组织大多数有名无实,农户作用发挥最突出但其利益长期被忽略。

4、技术不过关,产业难做强。农业是一个投资时间长,见效不是十分快的行业,要搞产业化,涉及面更宽,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作保障,产业很难做大做强,稍有不慎,还有可能把产业做死。如清水乡引进的国民青蛙养殖场,投资500余万元,当时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青蛙养殖繁育场,由于技术不过关,加之管理存在问题,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就亏损倒闭。还有渌井镇五星村发展的集观光、果业一体的千亩桃园产业,县里曾经在此举办过两届桃花节,本想以桃花经济借景打造旅游品牌,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提高经济收入,走上一条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路,由于受桃树自身条件的影响,管理成本高,修枝、施肥、打药环9节多,管理技术难度大,加之桃子不易贮存,又没有配套的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低,导致不到四年时间里桃花村不见桃花的现象。

5、扶持力度小,总体效益差。目前,营山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外来企业更少,其原因:一是交通不畅,境内至今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大交通格局尚未形成。二是政策不优,营山现有的招商引资政策不优不活,与经济发达的成都、绵阳等地的引资政策在人才引进、生产用地、税收优惠、财政支持、项目倾斜等方面有差距,对外来企业缺乏吸引力。即使引进了,生产时间也不长,享受优惠后,丢下摊子就走人。如营山东升镇业引进的浙江金华葡萄种植业主黄风云在经营三年,得到政府补贴100多万元、卖了1000多亩葡萄苗后离开。三是环境不好,营山地处偏远丘陵地区,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滞后,市场经济意识、诚信意识差,许多企业怕来投资。由于企业带动不强,致使营山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效益不高。如:润丰肉食品公司生产时断时续,目的是要依靠政府注资,诚和利粮油公司加工原料主要靠外省市场调入,仅有的几家果蔬协会也仅从事一定范围内的水果蔬菜的贩运销售,在带动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作用不明显。

6、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在产业化过程中,不论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还是农户,由于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发展,都存在着资金短缺的现象。一些好的项目,往往因为缺乏资金,不得不放弃;一些需要做大做强的项目,因为没有后续资金的跟进,也始终只能是进行简单的再生产;甚至因为没有资金,产业最终做死。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对农村的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不够,贷款难、贷不到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西部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1、深化思想认识,提高发展水平一是树立公司是产业化发展的

10主体意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决定了公司是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在丘陵地区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涉农公司应增强产业化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担当龙头,发挥主力作用,领跑农业产业化。二是树立诚信双赢的发展意识。市场经济需要诚信,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市场。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低,诚信意识差的现实情况,主动引导农民讲诚信,真正使公司、基地、农民三方紧密相连,坦诚相待,真诚合作,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实现双赢。三是树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意识。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农户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公司要对基地农民生产的农业投入进行适当补贴,农产品市场收购价格从优,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使他们在产业化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牢固巩固下来,作用得到发挥,确保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树立团队合作共推发展的合作意识。农业产业化是系统工程,从原料生产、车间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涉及众多部门,各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职能职责,顾全大局,密切协作,各尽其职,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2、优化投资要素,吸引外来投资一是激活政策。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大胆解放思想,在用地、税收、收费项目上等方面制定更加灵活、更加实惠,对外资更具有吸引力的引资政策。即使不主动招商,也会有大量外资涌入。二是打通境内大通道。特别是要争取各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尽快建立起高速公路、铁路、普通公路网络,形成既通铁路又通高速的丘区交通枢纽,为把我市各区县尽快融入川东北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创造条件,为外资农产品投资企业创造一个低运输成本高回报的投资环境。三是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开展好行政效能建设,实施阳光政务让外资农产品投资企业消除一

11切顾虑,感受到投资环境的宽松,感受到投资的安全。四是畅通融筹资渠道,要尽快与当地金融部门沟通,建立农业产业大户、基地农户、协会、龙头企业的信用档案,简化贷款手续,灵活还款时间,解决融筹资难的问题。或者直接让金融部门参与农业产业化,按照“企业+基地+银行+农户”的模式发展。

3、建好产业基地,夯实发展基础一是紧密组织结构。公司及专合组织要发挥好基地建设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基层党政、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加大对基地的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利益倾斜,加紧对基地进行管理,促使公司、专合组织与基地、农民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农户”、“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二是突出规模发展。各地要在在现有优势产业的生产基础上,科学规划、调整、布局,形成优质的特色专业生产村,打造出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专业生产带,发展壮大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原料要求,打下扎实的发展基础。三是提升科技含量。作物品种上要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品种,品种要专而精,不能多杂乱,利于龙头企业作品牌。生产上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指导、落实到位,严控“三高”农药和劣质肥料的使用,确保基地产出原料绿色安全。

4、培植龙头企业,提高发展效益一是精编项目。充分挖掘本地区优质种、养殖的增效潜力,广泛与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所展开合作,编制出切合丘陵地区实际,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二是招商引资。积极参加用国家举办的各种项目招商活动,推介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一批实实在在的投资企业,下决心培植为加工龙头,带动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拉动丘陵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三是优化环境。努力将外资投资的各方要素激活,

12变为现实,将沿海、上海、成都等地为外资服务的政务经验、服务模式复制、学习、转化、运用,真正为外资企业提供一个优良宽松的发展环境。

5、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丘陵地区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以“特”、“优”、“名”、“精”、“新”的特色型现代农业特点,大力开发、生产那些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的品质优、价值高的有有机、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发展过程中,一要突出环境特色,要利用丘陵地区无污染工业、空气质量好,发展有机(或绿色)动植物产品—如营山大力发展的纯种黑山羊、娃娃鱼(2000元/公斤),遂宁的超级红薯(36元/公斤)等、二要突出物种资源特色,要利用丘陵地区水源好、含氧量高、物种丰富,发展珍、野、稀、名、特产品—如西充的牛奶猪(60元/公斤)、营山发展的生猪、肉牛、七彩山鸡(野鸡)(80-100元/公斤)、特色淡水鱼类等;三要突出气候特色,发展土特产品—如凉风乡的桑蚕、碎皮黑桃、血橙、葡萄(龙泉的四川第一号葡萄100元/公斤)等;四要突出丘陵特色,发展果类产品–如营山发展的脐橙、冰糖柚、枇杷等;五要突出文化特色,发展地方特色产品–如阆中的张飞牛肉、保宁醋,营山的贵妃咂酒、特色香辣油、营山板鸭、油豆腐等。

课题承担人:中共营山县委党校

课题组成员:陈军、宾怀忠、唐定雄、傅民江

第二篇:对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3丘陵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

–关于迎江乡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夹江县迎江乡位于夹江县城西13公里处,隔青衣江与木城镇、南安乡相望。幅员面积30.8平方公里,辖11个村,70个经济社,3500余户,

1.2万人,其中移民村3个,移民人口415人。乡境内坝丘山各占三分之一,交通不变,现有耕地面积6800余亩,田地约各占二分之一,天然林7400余亩,境内有千佛岩、石骨坡等电站。迎江乡纯属于农业乡镇,典型的丘陵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乡农业结构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迎江乡发展经济的需要。迎江乡是一个纯农业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乡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二0一0年我乡农村经济总收9150万,农业收入占41%。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我乡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县委、政府非常注重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条各个经营环节的带动作用,把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奶业经济的首要任务来抓,着力引进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进入种草养畜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浙江省重点骨干企业–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落户西充。李子园公司现已上两条全自动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达40吨,现已生产出纯牛奶、甜牛奶、特浓牛奶、发酵酸奶、果味花色奶五大系列22个品种32个规格的系列产品。公司充分利用总部健全的销售体系和”新新鲜鲜李子园”的名牌效应,其产品不仅很快占领了西充及周边市、县市场,而且远销成渝两地。投产至今产值已达4500万元,实现利税近350万元。同时,引进重庆客商任大明在复安乡投资1800万元,新建日月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它是西充县委、政府招商引进的以畜牧良繁为主,集种养、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综合示范园,是目前全省最大的畜牧科技龙头,也是西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该公司走科研发展之路,与西南农业大~姻,聘请了博士生导师、硕士研究生等专业技术人员15名,直接参与公司的高层管理和从事高新技术开发。采取胚胎移植新技术,已成功培育出了波杂一代、波杂二代山羊新品种,波杂三代正在培育之中;拟在年内开展奶牛胚胎移植新技术,快速提升公司奶牛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县乳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到~年,公司可实现奶牛存栏500头,年产优质羔羊30000只,建成西南片区奶牛、山羊良繁基地,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利税250万元。

三、延伸产业链条,夯实乳业发展基础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链条”的思路,把龙头、基地、奶农有效连接起来,形成奶业产业链条。一是建基地。以加快自繁牛、稳住县内牛、选择省外牛、引进国外牛的工作方法,在以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为中心的25公里范围内,重点围绕“三线”(国道212线、西射线、西古线)“一圈”(晋城、观音、金泉、观文、凤鸣、中岭、常林、木角)建立以县城近郊、212国道线和省道沿线乡镇为主的20个奶牛生产基地,圈存奶牛150头以上的乡镇已达10个(其中关文镇奶牛存栏总量达300余头)。二是抓大户。扶持和培育奶牛养殖大户,靠大户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奶牛基地建设和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全县养殖奶牛50头以上的大户达10余户,10头以上的大户达90余户,养殖量占全县养殖总量的63%。三是建小区。建立奶牛养殖小区是推动奶牛产业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生鲜牛奶质量、增强乳制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奶牛养殖小区遵循“集中建尝分户饲养、业主建站、机械挤奶”的建设原则,推行“统一供料(配合饲料)、统一供精、统一防疫治并统一机械挤奶、统一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