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思考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所拥有时劳动力、固定资产和其它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构成关系的体观,是一个庞杂的大系统。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一般主要选择两项指标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和各产业的产值状况;选择两小直接原因进行分析,即市场因素和政府行为因素对产业结构形成的主导性作用。
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l、农村三次产业间的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90年代以来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向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三次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次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一,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相比较而言,第二产业、特别是农村工业发展速度最快,但是第三产业发展过缓,第三产业在产值、吸纳劳动力等方面不仅落后于第二产业,而且还落后于第一产业,因此并没有形成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
2、第一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问题继续存在
目前第一产业内部的结构不合理。在广义农业层次上,狭义农业的产值比重高达53%,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林业、渔业和牧业发展仍显不足。在狭义农业内部,粮食生产又占据第一位。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不合理和品种老化问题继续存在。由于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区域结构趋同,使供求之司形成结构性矛盾,并出现了结构性剩余,诱发、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具体来讲,从市场供求状况来看,随着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和连续几年农业丰收,多数农产品已经从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并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普遍下降。
3、农村第二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到最大比重。农村工业的内部结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非常高,目前已经高达80%以上,不仅造成农村工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加剧了全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状况;二是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关联度非常低,不能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据统计,目前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系数仅为0.46%。就是说,绝大部分农村工业企业是在农民不熟悉的非农领域与地方工业争原料、资金、市场和人才。
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十分严重的自我制约因素。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粗放型经营非常突出,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比重很低;“五小”企业比重较大,不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而且面临国家强制调整转向的现实;众多农村工业企业是短缺经济的产物,在当前需求不足问题十分突出的形势下,不进行结构调整,难有前途。另外,诸如技术水干低、人才匮乏、管理不善等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1、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及其解决,决定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容易形成不合理状况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的表现具有二重性:一是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是按照目前实际存在的城乡差别进行划分的。诚乡差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且表观为人口聚集程度、生产生活方式和水子等等方面的差异。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但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难以完成,还会诱发一系列其它社会矛盾。二是工农业经济结构,这是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进行划分的。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都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物。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方式不同,特别是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表现不同,工业经济已经进入现代化社会大生产阶段,而农业经济由于更多的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传统生产方式依然占据较大比重,特别是我国农业生产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自然经济的成分,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明显偏低,致使工农业经济差距在继续扩大。
2、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不均衡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经济原因市场在自主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时,只按照市场经济自身固有的原则进行,并带来两种结果:其一,在这一原则主导下,农村各种资源当然要流向非农产业,因为在这些领域可以获取最大经济回报。因此,在农村各种经济成分中,农村工业以其可以创造更高经济效益而获取了最多的资源并实现了高速发展。而由于第一产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弱势产业,经济回报率较低,发展速度必然相对较慢;同样,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在农村不可能获取更多资源。实现较快发展这是现行农村产业
结构不合理的市场原因。
其二,在各产业内部,特别是在农村工业内部,对其所获取的各种资源,也以能够取得最大回报作为追求目标。而由于自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中前期我国经济基本处于短缺经济时期,城乡居民对各种各类工业制成品需求量极大,所以,导致农村工业在发展模式上的粗放性、在经济构成上的与城市经济雷同化和行业构成上的“五小企业”比重最大化。尽管这种做法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其现实合理性,但是,它又必然造成其中一些行业的过度发展,甚至出现畸形高速发展,导致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形成。
3、政府行为中的不合理因素是造成产业有构失衡的重要原因
其一,过分追求速度,过分注重量的扩张形成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致使农村经济出现品种类同和结构性剩余。建国以来,我国始终没有很好的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问题,最为突出的表观就是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忽视了效益的同步提高,或者说没有做到速度与效益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改革开放以后,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体现了这一倾向,并由于农村在我国国民经济放展过程的特殊地位使其具有了一些特殊性。对于农村经济而言,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剪刀差”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一直充当为工业化进程提供物质、资金等支持的重要角色,使得本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就比较弱、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在放展水平、放展速度上就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所扮演的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角色并没有改变(如据统计,1997年农村资金净流出1376亿元,其中通过财政渠道净流出879亿元,金融渠道净流出497亿元),因此,农村经济既要不断满足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在资金、市场等方面的更大需要,又要获取自我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做文章。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短缺经济的影响,造成了谁生产的越多谁就获利越多、效益越高的局面,刺激、产生了以速度代效益,速度就是效益的思想。但是,在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人员素质和科技水平等整体偏低的情况下,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不可能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实行集约化经营,只能通过量的扩张,通过增加劳动、资本投入来完成。在量的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下,特别是由于发展农村工业有助于更快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致使农村工业畸形高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
其二,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贯彻不力甚至出现变形,导致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国家曾经出台了包括产业政策在内的许多政策,在国家的有关经济发展计划、有关农村经济的会议上,也制定了一系列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和规划,如“八五”、“九五”计划和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等都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规划。但是,各地区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更注重自身利益的实观,经常造成政策执行不力甚至变形。如关于制止、淘汰“五小企业”的政策,在许多地方往往难以很好地执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没有得到根除。而这一观象的存在,就不仅使全国统一大市场难以形成,而且导致区域结构重复、产品品种重复,最终造成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除此以外,还有其它一些不合理的政府行为也对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形成发生作用,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三、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对策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这些根本目标要求出发,我国必须进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而且是一个长期过程;从解决目前存在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出发,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具有十分明显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l、调整有关政策,转变政府职能
其一,调整“非中央化”政策,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这一改革可以以改“两税制”为中央单一税:制作为突破口,通过中央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加强中央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力度,强化中央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并与正在全国展开的政府机构改革相结合,转变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其二,强化有关产业政策的贯彻执行。鉴于政府行为在农村产业结构形成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性,应当加强有关农村产业结构政策的贯彻执行。特别是在目前农村经济中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十分相似,出现农产品结构性剩余,农村工业企业因为结构问题而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更应当强化有关政策的贯彻执行。
2、调整农村产业布局,推进三次产业共同发展
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其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总体要求是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由此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体应当抓住两点:其一,通过调整实观结构优化。这主要是指对现存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并通过调整达到结构优化目的。其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对现存矛盾进行解决,只是为了解决已有的问题,为今后的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实观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则是其以后能够得以更好发展的保证。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是结构质量的提高,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以量的扩张为基础,
以质的提高为根本。
3、调整产业内发展重点,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发展方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的道路上来
农村各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必须抓住和突出重点,针对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业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加大调整力度。其一,优化和调整农业结构。要合理建构农林牧渔四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在确保农业生产,特别是在确保粮棉生产基本满足国民经济需要的前提下,重点是推动畜牧业和渔业的快速发展。搞好区域结构、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调整,实现结构升级。为此,从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出发,一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发挥和形成区域优势;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种植结构和产品结构;三是必须实现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那些没有市场前途的老品种、老产品,积极推广、种植(养殖)高效优质品种,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结构老化,结构性剩余问题。其二,搞好农村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的原则。这一调整应当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民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勇于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二是向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方向发展,提高对农村资源的利用、对农村市场的占有的力度,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调整农村工业发展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4,调整经济发展手段,发挥科技推动作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必须与农村经济发展手段的调整相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应当从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单纯依靠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上,转向依靠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的。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实际来看,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现阶段的重点应当以对农业和工业的改造提高为主,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兴办新兴高科技企业。总之,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我国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是调整政府行为,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和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从而实观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
第二篇: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农村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整个农村社会生产基本适应社会总需求的水平,是当前农村工作急需认真研究的课题。我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积极增加粮食生产,保证食物供给的安全,实现农产品供求总量的基本水平;二是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种和优质产品的比重;三是通过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村
二、三产业的发展;四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比较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布局;五是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能够合理配置与利用农村资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选举科学合理的路途主要有:
进行农村产业部门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与产业政策,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目前的农村产业结构现状看,应该先调整农村工业结构,其次调整和发展农村服务业,在此基础上调整农业工业结构,通过对农村工业结构调整,从根本是解决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
进行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一是加快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二1
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系统;三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品种品质结构,要调整我镇粮食及其他农业产品的区域种植结构;四是引进与培养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加大科技投入。
进行农村服务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现代化农村服务必然要求对我们传统农村服务业进行改造。改造传统农村服务业的关键是要建设好为农服务的流通网络和流通设施。建设为农服务流通信息网络,重在抓三件事:一是要建立内部经济信息中心。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建立一个信息中心,引导生产,沟通产销;二是要完善经济信息市场的服务体系,要不断加强民间信息网络建设,完善系统化服务功能。三是要创造条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达到快、准、新、特的效果。
进行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产业升级。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是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通过发展小城镇,可以促使乡镇企业分散逐步集中,形成聚集效应。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一定规模人口和集聚为基础的,要改变农村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局面,就必须着力发展小城镇。
第三篇: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考[精选]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考
1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模式
当前林区的发展,需要走向林区产业高度化的产业结构之中,因此需要充分的考虑当前市场的需求和现在资源的基础上,寻求林业与相关产业、林业各产业、林产品及区间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及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在林业分类经营思想指导下进行,对天然林的管理和保护进行强化,而对丰产林进行重点建设,提高林产品的质量,加强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其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1.1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的确定,是以林业分类经营理论为依据的,这也是当前林区发展的具体要求,因为在当前林业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加林业的收益,则需要在天然林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原料林生产基地,突出树种的优势,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带动本地的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特殊产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树种和材料。
1.2打造核心生产项目和名牌产品
这是该模式得以实现的核心,森工企业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组织和协调优势,在现有产业的格局下,发展一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生产项目,并以此来带动全林区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打造名牌战略,对外树立统一的形象。特别是在当前的一些生态旅游、山野菜加工及木制品生产上,更加加强产品的品牌效应,从而形成具有辐射性的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林区经济的发展。
1.3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选准项目,突出效益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关
键问题
要促进一方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必须选准发展项目,在项目的选择上必须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方针,既照顾传统习惯,又充分考虑农村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一是要结合镇情,科学分析气候、资源、土地等自然因素,找准最适合本地乡情民意和自然条件的发展项目。二是要注意项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啥则啥。三是选择效益好、生产周期短的发展项目,让老百姓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较高的收益,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激活他们发展生产的主自觉性、主动性。四是能够防范市场风险,降低投入成本,解决市场流通领域过多占有生产利润的问题,为实现增收项目的生产、管理、销售、收入提供保障。为此,党委政府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比选和深入论证,确定稻田蘑菇为全镇抓发展、促增收的潜力产业,因为广纳湿润温暖的气候,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稿杆资源非常适宜稻田蘑菇的种植,而且种植稻田蘑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