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不忘初心勇担当,甘于奉献倾真情》
扶贫工作重在帮助落后地区走出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我有幸于2016年3月被选派到马山县新华村成为一名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驻村工作队员,在精准扶贫的同时也致力于乡村振兴。两年的精准扶贫和乡村建设工作,让我有着深深的感触和体会。夯实基础设施,助力脱贫攻坚。按照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扶贫工作精神,我们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的脱贫攻坚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贫困乡村多为边远地区,交通条件比较落后,饮水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这是制约贫困乡村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道路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为脱贫攻坚打牢坚实的基础。新华村那说屯,通往外界只有一条泥泞不堪的土路,村民们出入、物资运送等非常不方便,村民们的最大心愿就是有条好路可通家门口。要致富先修路,我和驻村工作组促成村民们一事一议确定环屯路建设,2个多月后建成了约2公里的环屯道路硬化工程。道路的改善也带动了村民致富的信心树立,他们激动的说,我们以后可以很方便地开着摩托车运输农产品了,下雨天也不用担心小孩上学摔跤了。琴塘屯吉祥生态种养合作社率先完成了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原来因路遥道路不畅,农资进出不便,很多商贩不愿前来,为了助力扶贫产业发展,我们利用扶贫专项资金,2个月时间修建完成了2.6公里的产业路,自此以后,常常可看到一辆辆货车驶入产业园,满载农产品而归;大量收购车辆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农民就地销售,切实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销售难、损耗大、成本高等问题。全村约35户183人也因此受益,增加了收入。
坚持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我所在的新华村,全村14个屯4300多人口,贫困户就有179户926人,贫困发生率为21.27%。村民以种植水稻、玉米,养殖猪、牛为主,特色经济很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很多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收入。为了解决该村的贫困问题和长远发展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符合该村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新华村全年日照时间超过7个月,光伏扶贫是扶贫工作的有效途径,我们积极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利用光伏国家补贴政策,光伏扶贫、农光互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近年来,年均发电量近85千瓦,每年为村集体经济获利10万元以上。
建立农村新型服务体系,积极扶持村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集中起来规模发展甘蔗、砂糖橘、油茶,茶叶等,村民以土地入股,收取分红;就近就家工作,获取劳动收入。经过帮扶,新华村成立了两家村民合作社,建立了规模种养产业,使农产品产量质量、产出率有较大提高,增加了收入,并带动全村约30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辛勤付出二年,新华村不负众望,94户贫困共480人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1.27%下降到10.84%,为2018年底新华村整村脱贫摘帽垫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自己下村为民服务走过的路程,践行了初心使命,检视了人生观,拓宽了人生视野,增强了群众观念,在基层一线的摔打中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坚守,在为群众的无私付出中定格最绚烂的年华。两年的基层锻炼,让我深刻认识到:年轻干部要把个人理想与时代需要相结合,找到价值归属和人生目标,才能实现锻炼自己与服务群众的有效融合,才会在解决难题和服务群众中增强自觉自信,责任担当、积极作为,提升干事创业的本领。同时这段让扶贫责任实起来,让心灵热起来,让群众富起来的扶贫体验,是我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扶贫虽辛苦,我无怨无悔。(朱景琳)
编审:葛春启编辑:庞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