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几点思考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改革,应突出“统筹协调”和“以人为本”两个关键

人类社会对发展观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二是综合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观,即发展=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四是科学发展观,即发展=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对发展观认识的最高境界。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深化农村改革的灵魂。其中,特别要贯彻好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

1.坚持统筹兼顾,当务之急是统筹城乡,而统筹城乡的关键是必须跨越“止血、补血、造血”三重门,尤其要断然为农村“止血”。专家认为,农民建国后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的积累,最保守的估计是30万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逐步强化,农村资源流失的“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一是金融。每年约有七、八千亿元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向了城市,平均每个县高达3亿元以上。二是土地。*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约达一万亿元,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得到的补偿只占土地出让价格的百分之几。三是劳动力。1亿多农民工每人每年可为城市贡献2-3万元的生产价值,但带走的年工资却只有几千元,这种对农村的活劳动索取,比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剥夺来得更便捷,程度更深入。四是环境污染。仅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就高达1.5亿亩以上,约占全部耕地的1/10以上,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城市对农村的环境污染,是三大要素流失之外一个重要的隐性失血。农村的大出血不是毛细血管的渗漏,而是主动脉的长期放流。目前这种势头不仅依然没有得到控制,而且出现新的创口和局部血流加速症状。长期的大出血,是三农多病缠身的根源。流血不止,补效大失;补而不足,元气难复;元气亏虚,血无以造。城乡统筹必须跨越“止血、补血、造血”三重门。这不仅决定着新农村建设进程,而且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

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应在宏观层面出台有力政策,按市场规律配置资源,如实行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工同酬、征用农村土地按市场定价、大力发育农村民间金融等,尽快阻断“主动脉”的大出血,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统筹城乡必须跨越的“第一重门”。

当前,还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这就是农村社会精英单向流向城市。传统中国,从乡村走出去的官绅、士大夫和商人等精英群体在城乡之间、朝野之间双向流动是社会常态,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把城市2000多万知识青年派遣到农村。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又把1000多万企业职工和市民下放到农村,这些对农村精英层的生成与保持起到巨大作用。中国如此,国外也同样,英国的绅士始终与乡村保持着联系。美国的政客、律师、商人也多在退休后回到祖先的农场。精英群体塑造着乡村社会的主流话语,导引着乡村社会的道德动向,提振着乡村社会的人文精神,是维系乡村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和动力。然而目前,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农村精英源源不断地单向流入城市,农村成了城市人才的“播种机”,城市成了农村人才的“收割机”。对此,应注重培育农村社会精英阶层,从宏观战略层面以市场和政策双重驱动,发起一场新一轮“上山下乡”运动,分流城市富余资源,引导社会精英不断回流农村。如通过政策引导,让一些大学毕业生和城市人才到农村支农、支教、支医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支持家在农村的退休干部、职工、商人回乡生活等,只要城乡两地共同努力,像毛致用一样“采菊东篱下”的人会越来越多。

2.在制度设计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1)应改变过去重物不重人、见物不见人、抓物不抓人的倾向,把改革的着力点从增强农民的“发展动力”转变到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上来。近30年的农村改革使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但高涨的动力,并未使农民跳出“温饱陷阱”,农民普遍面临的是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现“三增”,即增收、增权、增智。增收,就是千方百计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使农民具有发展的启动力;增权,就是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具有发展的推进力;增智,就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农民具有发展的持久力。“三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增收是前提,增权是保障,增智是基础,三者相辅相成,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必须三措并举。现在的问题是,只重增收,不重增权,更轻增智。五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七年。

八、九亿农民教育的缺失将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这并非危言耸听。农民是中国未来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供给者,农民的整体素质无疑决定着中国未来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总体水平。日本等国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2)应改变过去政策设计笼统抽象的现象,使政策具体指向不同的目标人群。“以人为本”的“人”字,我理解有四层含义,一是全体人,二是多需人,三是多代人,四是具体人。过去我们说的“为人民服务”、为“农民”服务,这些对象的概念既抽象又笼统,今天的政策设计必须细化到不同需求的目标人群。如现在的农民群体已大大分化,按农民的话说:“一等人坐轿车(经商办厂),二等人坐火车(外出务工),三等人拉板车(在家种地),四等人在家等车(老弱病残,等急救车或者火化车)。”加上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农民工子女等,仍然用笼统的“农民”概念看待这一群体已经不合时宜。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把农民作为一个个具体人,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设计政策。比如在农民的职业分化问题上,要运用政策的调控手段引导农民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让农民不当农民”,“让农民当好农民”,“让农民兼当农民”,区分“劳动力地域流动”与“劳动力职业转移”两个不同的概念,引导目前飘摇于城乡之间的边缘农民尽快告别“亦工亦农”的非稳定就业状态,分别在农民非农化、农民职业化和就地兼业化的道路上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不然,长此以往,误城误乡,误工误农。

(3)应改变害怕农民合作的惯性思维,大力发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问题的解决,只有实现两个合作才有出路,即人的合作和钱的合作(钱的合作就是大力发育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尤其在“家庭竞争时代”已经结束、“组织竞争时代”已经到来的大背景下,没有两个合作,农民就无法应对来自市场的、自然的、政策的、国际的等多重风险。现在议论最多的是土地问题,我觉得土地问题是个伪问题。基本经营制度必须坚持,而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也没有制度上的障碍。我认为现在在土地问题上有两个层面需要深化改革:一是承包期问题,可以学习越南,将承包期延长到上百年,以稳定人心。二是重建“鱼鳞册”,细化土地的管理办法,为推进流转创造条件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在这个问题上,安徽省自*年在全省普遍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亳州市谯城区则对此作了细化、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深入探索,成效显著。从*年初开始,谯城区在全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代理服务网络,用几个月的时间,彻底摸排农民需要办的各种审批手续和证照,经全面梳理,共排出108项可以全部代理的项目和98项可以部分代理的项目,然后把这些项目印刷成册,广泛散发给农民,并利用电视、广播、文艺节目、年画等形式大力宣传,让每个村民都知道。村干部在村部每天轮流值班收取村民申办事项材料,然后分送乡代理室,属于乡镇能办的就地办理,需要区一级办的再由乡镇代理室转送到区级各有关部门。每个项目、每个环节由谁办、多少时间办结,都在服务手册上有严格规定,一环扣一环,哪个环节限时不办,即予处罚。他们又开发出全程代理服务系统软件,村、乡镇、区三级联网办公,农民要办事项全部上网,时限多长,已办到哪个环节,干部群众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打开电脑就一目了然。哪项没按时办结,电脑自动合成提示。农民再不像过去那样为办一件事情跑断腿、磕破头、还要请客送礼犯难了,只须把要办事项交给村干部,就可以在家坐等结果。这种服务模式,变“干部动嘴群众跑腿”为“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变“民对官”为“官对官”,变“多次办理”为“一次办理”,实现了“大事小事不出村”,农民省时、省钱、省心。

谯城区的这一做法,牵为民服务一发,动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全身。一是较彻底地解决了农民群众“办事难”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基层干部认为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而农民则认为找官办事是“天下第一难”,许多好政策都只具有观赏性,不具有实用性。“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则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二是使干部与群众主仆关系归位。以前,干部作为仆人,常常站在主人的位置上发号施令,现在群众真正行使了主人的权力,干群关系融洽。三是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不仅使政府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而且使服务由浅层次向深层次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轨,由松散服务向规范服务转型。同时,在摸排中还取消了一些过时审批项目,将26个项目审批权力下放一级,带动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四是推动了基层行政效能建设。以前一个就业服务卡,几个月办不了几件,现在一天能办上百件。五是给基层干部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新平台。收取税费时代,完成“三要”即是政绩,取消税费后,干部政绩观出现迷茫,不知干什么、怎么干,现在有章可循。六是堵塞了权力寻租空间。变随意办事为按规矩办事,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防止了吃、拿、卡、要现象,杜绝了权力滥用。七是推动了依法行政。对广大基层干群来说,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新课堂。不仅增强了群众依法办事的观念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干部按规矩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八是把基层政府和干部为民服务的内容和行为细化、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固化了政令畅通和下情上传的通道,促进了惠农政策的落实九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大大增强。出现了村民心无旁鹜,人人思创业、家家忙致富、村村谋发展的好势头。十是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过去很多地方和部门搞服务大多是坐在办公室里,按照自己的意志设计出来的,不管农民需不需要,合不合适,只管做下去,结果事倍功半,或事与愿违。谯城区从彻底摸清农民要办的206项事情入手,根据农民的需求,对所有项目细化、量化、规范化,有针对性地做好全方位服务。这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正确思路。

中国城乡改革靠“两村”起家,即安徽的小岗村和北京的“中关村”。30年农村改革已经走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大步,一是家庭承包责任制,一是农村税费改革。今天正迈出以农村综合改革为标志的第三步。第三步涉及面广,内涵丰富,但以搞好服务为核心应是综合改革的关键所在。建议可在全国推广谯城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