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心得感悟

迫于无奈,我们的凌教授只能自己掏腰包去补齐其中的差价,发现的时候已经贴进去好几万。最后村民是高兴了,可凌教授也因此触及到了采购商的利益,引起了争执。

《山海情》讲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故事,大环境是物产相对稀缺,产业链路环节中,有产是基础,需求是关键。

扶贫的路并不好走,尤其是对山海情重西海固那样的地理位置,要知道年轻人想要往外跑一趟都要翻山越岭的,别说是发展产业了,就算到了今天电商起来了,类似的地方要进去,也一样会有很大挑战。

不过,双孢菇事件放在今天,同时又有电商企业以及不同行业的企业共同进驻,搭建基础设施、搞好物流体系,或许就不会是这样了。

不管怎么说,这些也都是后话了。一开始的扶贫就是拓荒,没产业的找产业,有产业的搞基建,一步步推进。

山海情的结局自然是很好的,新农村新气象,年轻人留在家乡就能实现创收,是成功的扶贫案例。可若仔细看,就会发现山海情的扶贫方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难以复制,但可以适当借鉴和参考。

助力精准扶贫,电商的积极作用

时过境迁,中国扶贫攻坚战在历经40多年后总算一举消灭了数亿贫困人口,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当然,这并不代表脱贫事业已经全面完成,毕竟中国的贫困标准是低于世界银行对贫困人口的认定。除此之外,还要防止脱贫之后产生返贫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脱贫之路仍旧任重道远。

不论如何,中国在扶贫攻坚战中积累下的丰富经验是值得探讨和思考的。特别是最近的数年间,创新扶贫方案更是层出不穷,政府、慈善机构、各大企业都已经成为了扶贫的主力军,尤以电商扶贫最受各方关注。

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电商的商业价值和作用力更是几何级数倍增,也从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部分落后地区农副产品的销售出路。

通过过去扶贫期间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及京东、拼多多、淘宝等电商企业发布的相关总结报告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扶贫的一个重要窗口。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身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人群与天南海北的人发生联系。通过流量扶持,各种扶贫产品在电商上销售出去,很多农民也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来提高收入。

一方面,在电商扶贫的过程中对有意愿的人群进行专业培训,进而能够帮助实现创收。平台只是一个框架,对应的,就产生了新增的客服、物流等职位。也就是说,电商在帮助贫困户解决销路问题的同时也带动了贫困地区的就业。

截止至2020年,全国已经有5425个淘宝村、1756个淘宝镇,而这些淘宝村和淘宝镇在阿里平台的销售额突破1万亿,店铺296万个,直接带动直接就业机会828万个。

另一方面,电商扶贫也为外出务工的人群提供了可以返乡创业的机会。

譬如,菏泽市曹县的大集镇,通过线上服装生意拉动了当地的经济,扩大内需的同时也可以有效为原本只能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山东淘宝第一村的称谓足以显示出电商对于扶贫的效用。

现如今,电商扶贫就如山海情中架桥修路一样,已经成为了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然而当基础设施真正搭建完毕,产业链也建立起来了,这个时候,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才开始,说白了,也就是如何在脱贫之后保证它不返贫,如何保证这些产业的可持续性。

最怕的其实就是电商企业对其放任不管,直接走了,剩下的农民种植没问题,可种植的后续还是需要电商的扶持。所以在今年两会上,我们能够看到的有许多企业提出要以数字化振兴、以人为核心去继续做好后续的工作。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若将马化腾、张近东、沈南鹏三个人的建议结合起来看,实际上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互联网+的乡村振兴计划,从根本去解决农村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毕竟全国很多农村地区发展不像京津冀、长三角有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扶持带动,它比较具体化和独立,这也是为何扶贫难的原因。

总的来说,乡村振兴是个持续和长久的命题,也是企业家必须日以继夜思考的问题,做好基础设施,建立好现代科学的管理标准和持续发展的产业,才能真正完成脱贫与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