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是当前农村工作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最近,我们对当前扩大农村基层民主问题进行了调研。
日照市农村基层民主的基本经验和成效
近年来,日照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民主,在全面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
一、基层民主选举的质量不断提高。通过贯彻实施村委会组织法和省有关实施办法,全市普遍建立了村级民主选举制度,村委会班子更替步入良性循环,换届选举工作一届比一届规范,选举质量和民主化程度一届比一届提高。一大批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入村委会班子。第八届村委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村委会成员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3.6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60%以上,“两委”成员交叉兼职率平均在95%以上,选民参选率和选举成功率都明显高于上届。98%以上的村委会组织健全、制度落实、运转正常,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
二、基层民主决策的机制初步形成。各级组织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按每五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的原则,推选出符合法定人数的村民代表,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村民代表队伍。分期分批对村民代表进行为期三至五天的农村法规和有关经济知识方面的培训,对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责、议事程序、内容进行了规范。在民主决策的实现形式上,各区县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全市85%以上的村实行了村务大事由村民公决制度,重大事项决策由群众填写征求意见卡,同意率80%以上才能拍板定案。近两年有3.1万项村务交由村民公决,
2.8万项顺利通过,2700多项根据群众建议进行了修改,282项被否决。
三、基层民主管理工作日趋规范。一方面,建立了民主理财制度。98%以上的村以村民代表、退休干部或群团负责人为主,组成五至七人的民主理财小组,参与村财管理,有效杜绝了财务混乱现象。制定了农村集体资产、承包合同、农民负担、土地、财务等管理制度,使农村经济发展和财务管理有了可遵循的准则。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了村务管理制度。日照市绝大多数村庄制定了村规民约,80%以上的村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编写了《村级工作规程》,对农村基层干部依法办事、规范管理作出具体规定。
四、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工作成效显著。市县两级层层发动,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民政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上下左右各司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完善,以区县为单位统一规定了公开日,基本做到了凡是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能公开,公开内容不断充实,公开针对性不断增强。通过建立党员议事会、民主议事日、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整合村民代表议事会、党员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等4个村级配套组织,建立了与村委会同级的村民监事会,精减了干部职数,加大了监督力度。
五、乡镇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各乡镇通过设立政务公开栏、政务公开厅、公开电话、建立互联网站等形式,在政策、办事、财务、收费、服务、廉政等六个方面实行了公开。采取政务公开日、干群访谈日、民主监督日、公开接访日等形式,使政务公开定期化、经常化。推行听证会、公示制、印发明白卡、召开征求意见会、工程项目公开招标等,让群众参与到重大决策中来。在民主监督方面,一些乡镇推行了双向评议(乡评村、村评乡)、为民服务部门行风评议等制度,设立了监督窗、投诉箱、意见簿,聘请了监督员。在转变乡镇职能、改进领导方式方面,一些乡镇整合纪检、信访、司法、民政等部门职能建立了为民服务中心,设立镇中心接待室和村便民服务员;市县乡三级向农村派出包联干部或“村务顾问”,从政策、法律、发展经济等方面为村级提供咨询服务。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激发了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积极性,凝聚了农村群众的聪明才智。在第七届、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全市农村参选率达90%以上;仅2004年的旧村改造、清理陈欠、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就收到群众合理化建议23000余条。促进了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转变,提高了村级工作效率。许多村干部表示:十几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实行了民主就解决了;农村工作千难万难,把决策权交给群众一切都不难。化解了农村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通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措施,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消除了不必要矛盾。开发区北李居委会在旧村拆迁中,拆迁方案七次向群众征求意见,三次召开村民大会表决,满意率达95%以上,158户176处房屋在三天内全部拆除,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也促进了农村干部的廉洁勤政,村干部担子重了、责任大了、危机感重了、事业心强了,拿工资不干事、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等现象得到遏止。全市近三年来农村招待费用平均年递减25%以上,绝大多数村(居)委会实现“零招待费”,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村级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再次,运用表决、诉讼、行政等手段,建立科学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进一步抓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关规定的落实,发挥好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等组织的作用,明确决策事项分工,规范决策程序,严格决策执行。重大事项一律经过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表决通过。健全村级工作制度、全面推行工作规范化。加大村级决策和村规民约的落实力度,大力推行建立村民监事会的经验,探索将其建成为村民代表会议的常设机构,由其产生,对其负责。村支部书记未兼任村委会主任的,可以兼任监事会主任,实现对村级工作的领导。
复次,切实转变乡镇职能,理顺乡村关系。积极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精减机构和人员,逐步分流政府办社会的职能。充分发挥乡镇人大的决策和监督作用,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权力机关。重视乡镇人大代表的选举,真正选出有群众威信和议政能力的村民。恢复建立乡镇人大常设机构,加强对政府工作的日常监督。乡镇党委要管大事、管党务、管党员干部,在发展经济等具体工作上发挥乡镇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党委有权、人大有位、政府有为。还原乡镇对村级指导与被指导的本位,杜绝或减少行政命令,对要求村级执行的事务尽量通过乡镇人大做出,或在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上通过。科学划分乡村权责,恢复和下放村级财务、公章等方面管理权,回归村民自治本位。明确乡镇党务、政务职责分工和乡村两级的财权、事权。上级要求乡镇办事的事务,要做到“费随事转,权随责走”,便于乡村运用市场手段、经济手段组织实施,防止责任和人力、物力转嫁。
最后,既要反对软弱涣散,又要改进领导方式,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健康发展。扩大民主过程中要始终做到“四个确保”:确保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能搞多元化;确保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搞“西方化”;确保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能损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搞绝对民主。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基层党组织主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指导监督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开展工作,而不是包办代替。改进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设置方式。注重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探索完善“两推一选”的好形式,扩大党支部选人视野,积极推行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联系村民代表或农户、民主评议党组织和党员等经验,密切党员和群众联系。积极探索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的选拔方式,精减乡镇领导职数,推行党政交叉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