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

党的**届**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一种社会状态,是广大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改变自身落后面貌而确立的一种奋斗目标,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提出不是对以往的简单重复,而是具有深刻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部署

建设新农村,虽然是一个历史上曾多次提过的老话题,但又是一个与时俱进内涵不断变化的新课题。“建设社会主义农村”问题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订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提出过,当时主要是强调在农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如在《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过,“发展农业可以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今后的任务是要尽力巩固合作化制度,同时继续反对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年代和**年代,中央许多文件也都有过相同或类似的提法。但这次党的**届**全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内涵与以前大不相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方面,它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顺应历史发展趋向,为加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而提出的战略举措。总书记在**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而我国到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649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

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人均gdp超过1200美元,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比重已降到58.2%。200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400美元左右,农业与非农业的产值结构约为14:86,就业结构约为50:50,城镇化水平达到40%。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条件,因此,在这个时候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说是恰逢其时,对于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它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农村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应清醒地看到,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扭转,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根本提高,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民文化水平低、民主意识淡薄的现象依然普遍,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从“三农”问题的提出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确立,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工作上达到的新境界。

由此,不难看出这一重大举措,是党的**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体现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体现了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所以,就其背景而言,这次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以前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之处在于:以前提出一个奋斗方向,现在更注重建设的过程;以前着眼于目标,现在更着眼于手段;以前往往是一般的要求,现在更注重实际举措;以前是农业支持工业,现在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的重大课题

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和发展目标,这20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高度概括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生产发展”是其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其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其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其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其体制保障。这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科学内涵,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和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以新农民、新风尚、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五新”为标志,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为手段,最终将目前还很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既要求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要求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这充分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课题、一篇大文章,可以涵盖“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包含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农村全部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住了这条主线,就把握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某一方面的简单孤立发展,而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具体到一个时段、一个地方,应讲条件,有所侧重,不能同时什幺村子、什幺事情都抓,追求普遍开花。要切忌工作指导上的“一刀切”,脱离实际,盲目照搬,急于求成,同时,也不能运动式地突击抓一下子、抓一阵子,而要长期持续地抓下去、抓到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因而服务农民、提高农民生活福利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是新农村建设的大敌。要建设好“新农村”,就要以农民为本,认真考虑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农民的事,农民是主体。只有增强政策观念,讲究工作方法,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农民才欢迎新农村建设,基层才拥护新农村建设。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是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而不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让群众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求真务实,让农民得实惠的工程,与历史上曾提倡过的新农村建设相比较,这次的新农村建设除了内涵新之外,一个重要的新特征就是要加大投入,要拿“真金白银”。没有资金的倾斜支持,新农村建设就缺乏物质支撑,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就会图有虚名。那幺资金从哪里来。就现阶段而言就是要切实处理好农民主体和政府引导的关系,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当前,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各级财政投入启动新农村建设,引导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同时要改进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方式,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整合现有各方面用于农村的建设资金,发挥整体效益。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只有这样,广大农民群众才能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们只有在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新特征的前提下,按照中央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