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先进性途径思考

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新途径

农村党员是党和国家固本宁邦的基本力量,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始终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我区各基层党组织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很多农村党员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近年来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党员活动范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特别是基层党小组设置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优化配置组织资源、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成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年7月中旬到9月中旬,我们组织力量采用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就此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一、我区农村党员队伍和基层党组织现状

此次调查的8个村分散在不同的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8个村的党员总数为419人,其中女党员比例不到10%;35岁至60岁的党员213人,占50.8%;60岁以上党员156人,占37.2%,其中近一半是70岁以上的人,有的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35岁以下党员50人,仅占12%。在文化程度上,小学及小学以下为211人,占50.4%;初中153人,占36.5%;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55人,仅占13.1%,其中高中以上学历寥寥可数。约55%的农村党员主要从事种养业,20%的党员在外务工经商,村干部、村医、村小教师约占党员总数的12%,还有13%的党员已因年老或病残丧失劳动能力。在经济收入上,低收入的大多是老龄党员,最低的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其余近半数党员的家庭收入位于中等水平,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家庭年收入略高约2万元左右,家庭年收入最高的在10万元以上。整体上看党员的家庭经济收入在农村属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

在党小组设置方面,我区农村党小组设置基本上是按村民组或自然居住区域划分的,党小组对党员的教育往往体现在一般的“会议传达”和个别的“重点培训”上,很大程度上依靠党员的行为自觉。从所调查的8个村来看,除去一些不特定的科技培训外,党小组活动较少,一般每年只能进行2至3次。

二、我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我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中凸显了两大问题:

一是传统党小组设置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

按地域划分的党小组设置模式在以往农村交通不发达,农民生产内容单一且日劳动量大的情况下,是比较合理的,有利于党小组活动及其成员的沟通。但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蓬勃发展以及农村从业结构的日渐多元化,党小组内的党员情况发生了很多变迁,这种设置方式就难以胜任了。

1、活动难以组织。我区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党员有1861人,平均每个村有5个以上党员在外务工,由于其中分布并不均衡,有的村外出务工党员较多,个别党小组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甚至超过了50%,这些党员的活动时间无法求得一致,加上一些党员因年老病弱也无法参加组织活动,导致有的党小组活动找不到人,或者活动也是流于形式。

2、任务难以完成。由于大多数中青年党员外出务工或经商,党小组长往往由年龄较大的在家党员担任,且一旦担任长期不改选,而这些党员一般来说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导致党小组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不能及时落实支部下达的任务。如本次调查的向阳镇漕塘村,该村党小组长平均年龄为62岁;调查还发现少数党小组组长年龄甚至在70岁以上,体力和精力都已难以胜任,无法组织党员进行组织生活。

3、作用难以发挥。受党小组成员之间行业特点的不同以及年龄差距的逐步拉大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样一件事物,老龄党员和年轻党员之间、从事农业生产的党员和农民经纪人党员之间,由于认知角度的不一致,往往难以达成共识。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带头致富,如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也往往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这样,党小组没有统一的、有建设性的工作目标,其活动局限于政治学习,内容单一,削弱了党小组活动的吸引力,不利于党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致使党小组无法形成合力,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滞后现象

1、一些支部存在着抓经济发展一手硬,抓党组织建设一手软的现象。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抓经济实惠,抓党务麻烦多,太认真了还得罪人”,因而班子主要工作就是应付村里的行政工作,没有心思管组织生活,“重视村民组长,轻视党小组长”,这一现象造成党员参与小组活动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并加速了农村党小组的涣散。

2、经济发展的相对滞缓,造成一些贫困村经费要优先保运转,党员教育活动则由于没有经费保障有时不得不放弃,组织学习教育活动只能停留在口号上。久而久之,导致党员对党组织活动丧失了信心。

3、党员目标管理流于形式,把“管理”简单理解为建了几项制度、开了几次会、发展了几名党员,而忽视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实际效果。有的支部民主评议党员只是“走过场”,不能发掘、树立好的典型,也不能真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后进党员基本没有触动。对极个别已经丧失党员条件、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不能及时处理、清退。

4、党员教育培训内容整体上创新不够,忽视了新时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越来越明显的个体差异。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把教育和培训等同于读书、读报、读文件,与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对党员的思想动态过问得少、了解不多,普遍教育与个别工作的方法很少结合,因而不能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村党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5、强调义务多,落实权利少。农民党员普遍反映,计划生育、缴纳税费、兴修水利……样样事情组织上都要求党员带头,可是谈到党员的权利却很有限,不过是开几次会,再就是选举党支部成员时举举手,可以说是“党员不党员,就差两角钱”,党员失去了过去那种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是要抓好配套改革,处理好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关系。党小组设置改革和党员分类管理要取得实效、巩固成果,必须要抓好各项配套改革,包括改进村组干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党小组长例会制度、党小组抓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党小组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制度等等。村党组织要帮助党小组制定相关的工作、活动制度,尤其要搞好党小组和党员目标管理,平时加强督查,年终严格考评。在以制度约束人的同时也要及时表彰奖励先进,以激励党员力争上游。

三是要加强动态管理,处理好相对稳定与合理变动的关系。党小组重新设置和党员分类管理是村级党组织管理体制的主动重组和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不能搞“一阵风”,也不能一成不变。党小组设置调整后必须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这样才能有利于党小组开展活动,发挥党小组作用。党员的基本情况发生了变化要进行适度调整、合理流动,同时注意对目标管理体系的纠偏和修正。

四是要有序组织活动,处理好全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村党组织一方面要根据各党小组的不同情况、特点,合理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一方面也要积极支持党小组自主开展活动,加强经验交流。各类党小组成员首先要参加支部(总支)活动,服从全村工作大局,完成党支部(总支)指派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又要突出自主性,以党员特长为基础,根据党小组的自身特点,开展特色小组活动,调动党员参与农村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党小组的整体功能。每次活动都应有详细的记录并做好归档工作。